科研产出
云南山区野生牛肝菌中重金属汞和镉来源分析及食用安全评估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重金属在"环境-牛肝菌-人体"系统中的迁移、富集规律,为牛肝菌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食用安全评价提供依据。采用ICP-AES法测定云南野生牛肝菌及其生长土壤中Cd和Hg含量,分析牛肝菌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牛肝菌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联系,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重金属Cd和Hg的来源;根据FAO/WHO规定的每周Cd或Hg的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评估牛肝菌的重金属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不同种类、产地牛肝菌中Hg和Cd含量具有差异,菌盖中Hg、Cd的含量分别在0.92~16.00 mg·kg~(-1)dw,4.97~24.07 mg·kg~(-1)dw之间,菌柄的Hg、Cd含量分别介于0.46~8.2mg·kg~(-1)dw和2.11~22.08 mg·kg~(-1)dw之间。同一种牛肝菌菌盖中Hg或Cd的含量均高于菌柄(Q(C/S)>1),表明牛肝菌菌盖对Hg和Cd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2)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对Hg的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分别在1.72~19.12和1.30~6.40之间,菌盖、菌柄的Hg含量均高于相应生长土壤的含量,其中采自楚雄永仁县的铜色牛肝菌菌盖的Hg含量是土壤的19.12倍,表明牛肝菌中的Hg不仅来自土壤,根据山地"Hg诱捕效应"及云南大气Hg升高的相关报道,可以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的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3)牛肝菌菌盖、菌柄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在0.16~1.82和0.07~1.67之间,多数牛肝菌的Cd含量低于土壤含量,表明牛肝菌中的Cd主要来自生长土壤。(4)假设成年人(60 kg)毎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牛肝菌菌盖、菌柄的Hg摄入量低于PTWI(Hg)标准,Hg的暴露风险较低(假设未通过其他途径摄入Hg);食用300 g黑粉孢牛肝菌菌盖或菌柄摄入的Cd达到0.722 mg和0.662 mg,超过PTWI(Cd)标准,食用有Cd暴露风险。
关键词: 重金属 汞 镉 野生牛肝菌 食用菌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 云南


云南杧果优良品种综合性状比较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摘要:对云南省引进及选育出的12个杧果新品种进行综合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宜在云南推广种植的优良杧果品种。笔者以‘三年杧’为砧木,分别嫁接‘云热-5006杧’、‘云热-5007杧’、‘贵妃杧’、‘凯特杧’、‘金煌杧’、‘圣心杧’、‘台农1号杧’、‘帕拉英达杧’、‘四季杧’、‘南逗迈4号杧’、‘圣德隆杧’、‘三年杧’12个杧果品种,从物候期、果实品质、果实耐贮性、产量、市场潜力等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杧果品种果实成熟期均晚于对照‘三年杧’,耐贮性优于‘三年杧’;11个品种产量均高于‘三年杧’;除‘云热-5006杧’外,其余参试杧果品种市场价格均高于对照。以单果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耐贮性、平均单株产量和平均单价进行综合评分,综合性状排名由高到低为:‘南逗迈4号杧’>‘金煌杧’>‘四季杧’>‘帕拉英达杧’>‘贵妃杧’>‘凯特杧’>‘圣德隆杧’>‘台农一号杧’>‘圣心杧’>‘云热-5006杧’>‘云热-5007杧’>‘三年杧’。供试品种嫁接换种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云南省推广种植,其中‘南逗迈4号杧’、‘金煌杧’、‘圣德隆杧’、‘台农一号杧’、‘帕拉英达杧’、‘贵妃杧’适宜云南省海拔1200 m以下的无霜地区种植;‘云热-5006杧’、‘云热-5007杧’、‘三年杧’、‘四季杧’适宜云南省海拔1400 m以下热区种植;‘凯特杧’、‘圣心杧’适宜云南省海拔1400~1600 m以下热区种植。


小麦品种云麦52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性基因检测(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6
摘要:云麦52系1992年用6AL/6VS易位系92R149作抗病亲本,2007年审定并推广应用的小麦品种,目前仍高抗条锈病、对白粉病表现免疫。为了解其抗病基因,以云麦52为父本与感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小麦不育系K78S杂交构建了F_2群体,对双亲、杂种F_1和F_2群体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_1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F_2群体的白粉病和条锈病抗、感分离比经卡方测验均符合3:1,表明云麦52携带1个条锈病显性抗性基因和1个白粉病显性抗性基因。进一步用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共分离标记SCAR_(1400)和与条锈病抗病基因Yr26紧密连锁的标记XWe173和Xbarc181检测,亲本间和抗、感基因池间在相同位点上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用已知表型单株验证,表型与基因型极显著相关,SCAR_(1400)、XWe173和Xbarc181检测准确率分别为100%、97.91%和92.70%,因此,云麦52的抗白粉病基因为Pm21,抗条锈病基因为Yr26,均来自于6AL/6VS易位系92R149。此外,该研究结果也证明Pm21和Yr26是具有持久抗性的抗病基因。


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菌盖、菌柄的紫外光谱鉴别
《湖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采用紫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的方法,确定美味牛肝菌最佳提取溶剂和时间,制备测试液,应用紫外光谱技术建立7个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菌盖和菌柄的紫外指纹图谱,光谱数据转化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最佳提取溶剂为氯仿,提取时间为30 min;在10 h内的稳定性、方法重现性和精密度的RSD分别在0.04%~1.73%、0.03%~0.63%、0~2.87%之间,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菌盖、菌柄的紫外指纹图谱出峰位置相似,而峰高具有差异,表明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化学组分相似,含量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采自同一地区的美味牛肝菌能够很好聚类。研究表明,紫外光谱结合聚类分析能快速鉴别不同产地美味牛肝菌,可作为野生食用菌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新方法。
关键词: 紫外光谱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聚类分析 鉴别


ICP-MS法测定云南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测定云南野生茯苓中Li、Mg、K、Ca、V、Cr、Mn、Fe、Cu、Zn、As、Rb、Sr、Cs、Pb 15种矿质元素的分析方法,研究云南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使用ICP-MS法对采集自云南省28个地区野生茯苓样品中15种矿质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元素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15种测定元素均在推荐值(真实值)范围内,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云南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的测定。所测试野生茯苓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Ca(925.79μg/g)、K(370.42μg/g)、Mg(115.20μg/g)和Fe(115.80μg/g)的含量较高,有毒重金属As(0.04μg/g)和Pb(0.20μg/g)的含量均未超出GB 267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有毒重金属限量标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全部变量信息的77.55%,得出云南野生茯苓的特征元素为V、Fe、Li、As、Cs、Cr、Pb、Sr、Ca、Mn。聚类分析将所测元素分为3类,其中Fe、V、Li、Cs、As、Cr、Pb聚为一类,K、Rb、Zn、Mg、Cu、Mn聚为一类,Ca、Sr聚为一类,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不同产地茯苓样品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矿质元素均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是野生茯苓样品中矿质元素含量受云南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影响较大。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茯苓 矿质元素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喷施叶面肥对辣木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笔者研究不同叶面肥及其浓度对辣木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辣木的田间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辣木分别喷施0.5%、1%磷酸二氢钾、0.5%自制叶面肥以及等量清水作为对照,探讨叶面肥对辣木各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对辣木品质有显著影响,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以显著提高辣木营养品质,0.5%磷酸二氢钾肥效最佳,可溶性糖、维生素C、蛋白质和黄酮含量分别对比照增加14.06%、55.73%、9.54%和8.25%,0.5%自制叶面肥处理的辣木维生素C与对照相比增加50.38%,其余指标均显著低于0.5%磷酸二氢钾。喷施0.5%磷酸二氢钾对改善辣木品质效果最佳,可运用于辣木田间栽培管理。


生长期和植株性别对工业大麻杆果胶含量及质量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果胶是木质材料中关注较少的化学成分,为了确定果胶在生物质材料中粘结细胞的关键作用,以实现利用果胶酶进行纤维分离。按照称重法、造纸原料-果胶含量的国家标准(GB/T10742—2008)等测定方法,以工业大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生长期和植株性别中工业大麻杆的单株质量、果胶含量及果胶质量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大麻杆在整个生长周期19~186d内,果胶含量在19.74%~5.68%范围内变化,随着生长天数增加而降低(p<0.000 1);果胶质量随着生长天数的增加而增加(p<0.000 1),质量范围为0.02~22.88g;生长期相同时,雌株的果胶含量>雄株,约为0.1%~2.21%(p=0.000 5)。果胶主要存在于纤维胞间层和初生壁中,随着纤维细胞次生壁的逐步生成,果胶含量降低;但随着工业大麻秆生长期的延长,细胞数目的增加果胶质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