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佛香茶与大叶茶香气特征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用GC/MS法分析了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组成。结果表明,佛香茶与大叶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佛香茶是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大叶茶是芳樟醇、十六碳酸、9,12,15 十八碳三烯酸甲酯、α松油醇、香叶醇。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成分最高的都是芳樟醇,但是,两者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两者香型类似率为0 4336。
灯盏细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学通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野生高含量灯盏花的叶片为外植体,在7个不同浓度NAA和BA组合的MS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和增殖及生根的培养,确定了灯盏花快繁体系的最适培养条件(1)初代培养基(MS+6-BA)0.5mgL-1+NAA0.1mgL-1;(2)丛生芽增殖培养基(MS+6-BA)2mgL-1+NAA0....7mgL-1;(3)生根培养基(2/3MS+NAA)0.5mgL-1+IBA0.8。..
滇西特有的珍稀兰属资源——莲瓣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CSCD
摘要:研究了滇西特有的珍稀兰属资源———莲瓣兰的生物学特性、分类地位、资源分布和利用价值等,为科学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莲瓣兰资源做了基础工作。
滇独蒜兰的组织培养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CSCD
摘要:以滇独蒜兰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种子为外植体最佳,种子在MS+NAA 0.2 mg/L的培养基在上经过2~3个月的培养,有一部分的种子开始形成极小的愈伤组织或原球茎;再转接到MS+BA5.0~10.0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上,其中少部分会进一步分化成胚状体,并形成小植株,经过多次继代转接可形成丛芽,丛芽的增殖系数高达6倍。通过进一步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可使种子培养的效率提高。以叶片和鳞茎为外植体,均未获得组培苗。
亚洲系百合九个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来自nrDNAITS证据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对亚洲系百合9个品种的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了PCR扩增和产物直接测序,扩增出约670bp的序列(ITS1、5.8S和ITS2及部分18S和26SrRNA基因片段)。选取亚洲系百合祖先种泸定百合和岷江百合等6个野生种序列为参考外类群,确定其ITS全序列(ITS1、5.8S和ITS2)的长度约为627bp,并根据nrRNAITS区碱基序列差异计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和构建UPGMA系统树,探讨了9个百合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云南既要建设花卉大省,又要建设花卉强省。在今后的花卉产业发展中,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应处理好六个关系,实施六大战略。处理好花卉大省与花卉强省的关系,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实施建设花卉强省的目标战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处理好资源依赖型与技术依赖型之间的关系,实施"资源和技术立花"的发展战略,走云南特色的发展之路;处理好引进与自主研发的关系,实施"科技兴花战略",促进全行业的提质增效;处理好重点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关系,实施优势产品发展战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处理好切花采前生产和采后处理的关系,在优势产品的基础上,确保品质,通过品质树品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处理好各生产要素的关系,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花战略。需重点关注三个问题是:建立云南花卉科技支撑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力度,使品种权经营成为产业;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
香石竹不同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植物保护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年以土壤接种方法对30个香石竹品种进行田间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30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其中高抗品种占所鉴定总数的16.7%,中抗占40.0%,中感占13.3%,高感占30.0%。在所有鉴定的品种中,红色品种抗性较低,70%属感病品种;复色品种抗性较高,89%为抗病品种。依相对抗性指数,两个年度间的相对抗性无显著差异,鉴定结果可靠,建议将此方法作为我国香石竹对镰刀菌枯萎病田间抗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抗病虫害育种 香石竹镰刀菌枯萎病 香石竹品种 抗病性鉴定
几种野生银莲花生殖生长期的光合作用特性初探
《西北植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室外栽培的几种野生银莲花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 Pn 和蒸腾速率 Tr 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前者的峰值出现在10:00~11:00时,后者的峰值出现在13:00时前后.在光强0~2000μmol·m-2·s-1条件下,Pn呈S曲线,光补偿点为60~80μmol·m-2·s-1,光饱和点为800μmol·m-2·s-1左右,但光强继续增加到1800μmol·m-2·s-1,Pn仍有少许提高;Tr随PAR的增加而缓慢增加.在环境CO2浓度为0~350μmol·mol-1条件下,Pn直线上升,草玉梅、秋牡丹和野棉花的光合CO2补偿点均为50μmol·mol-1左右;Tr在环境CO2浓度25~350μmol·mol-1范围内几乎呈水平线.野生银莲花的Pn和Tr表现出较明显的种间差异.
关键词: 野生银莲花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CO2补偿点 光合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