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良除虫菊品种——“云除一号”组织培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美国、日本、肯尼亚等国引进8份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aefoliumTrev)材料,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云除一号",并以其芽条为外殖体,在10种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NAA,6-BA和IBA进行了芽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研究,以加速在云南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结果表明,其效果甚为理想:MS 5培养基(MS+6-BA 1.5 mg/L+NAA 0.1 mg/L)适宜芽的诱导分化;MS 3培养基(MS+6-BA 1.5 mg/L+NAA 0.2 mg/L)适宜芽的继代增殖;MS10培养基(MS+NAA 0.3 mg/L+IBA 0.5 mg/L)适宜芽的生根。整个再生体系的建立仅需30~43 d。
转基因植物种植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态变化及其外源基因的分子检测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对转基因植物种植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及外源基因是否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的可能性进行检测,是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大棚采集了转基因西红柿及对照土壤样品12份,采用平板稀释法对该土样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西红柿的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变化。设计35s启动子、反义基因、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等特异引物对上述土样的总DNA,以及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扩增产物。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种群数量 转基因植物 安全性评价 基因漂移
细长粒粳稻新品种云粳优1号选育及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云粳优1号是用细长粒型粳稻新品系银条粳作母本,高产、高抗稻瘟病、耐寒的合系34号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5年7代选育而成。选育过程中从集团单株选拔开始,每年都对高产性、品质、稻瘟病抗性、耐寒性进行同步鉴定,作为选拔的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对云粳优1号的丰产性、适应性、品质特性、抗病性、耐寒性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措施。
应用多重RT-PCR检测百合无症病毒和百合斑驳病毒
《园艺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检测百合无症病毒(LSV)、百合斑驳病毒(LMoV)的引物,对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检测LSV和LMoV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此方法可特异地从带有LSV和LMoV的样品中扩增出2条带LSV(876bp)、LMoV(662bp)。灵敏性测定结果表明,该双重PCR可从稀释104组织中检测出病毒,具有与单一PCR相同的灵敏性。扩增产物测序表明,LSV扩增产物与其它分离物核苷酸同源性为87.8%~99.3%,LMoV扩增产物与其它分离物的同源性为90.1%~99.5%。
小麦新品种云麦47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通过播种期、密度和拔节肥用量的不同处理,对小麦新品种云麦47的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全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分蘖和穗长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拔节肥用量的影响较小。播种期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拔节肥用量则主要影响穗粒数。就处理而言,10月21日播种、300×104/hm2密度和180kg/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高,为8213kg/h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差异达5%显著水平;10月21日播种、150×104/hm2密度和255kg/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838kg/hm2。
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分别测定了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乳油、40%毒死蜱乳油5种杀虫剂对甘蓝蚜的毒杀作用及对蚜茧蜂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浸渍法处理叶片上甘蓝蚜48 h以后,5%天然除虫菊素1、0%吡虫啉对甘蓝蚜虫的毒杀效果优于其他3种杀虫剂;用浸渍法处理蚜茧蜂蛹,除40%毒死蜱对其影响较大以外,其他4种杀虫剂处理的蚜茧蜂蛹羽化率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用药膜法处理蚜茧蜂成虫,5%天然除虫菊素、4.5%高效氯氰菊酯对其影响较大,处理后12 h,死亡率达100%;40%毒死蜱次之;3%啶虫脒1、0%吡虫啉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