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两种高山杜鹃试管增殖和生根影响因子

西部林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腋花杜鹃和Rhododendron‘Germania’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了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对其增殖效应;基本培养基类型、NAA和IBA浓度对其生根的效果。结果表明,外植体类型为影响腋花杜鹃和Rhododendron‘Germania’增殖的主效因子,茎段组合ZT 2 mg/L,腋花杜鹃增殖效果最佳,增殖率达408%,茎段组合ZT 1 mg/L是较适合Rhododendron‘Germania’增殖的组合,增殖率达632%;NAA和IBA为影响腋花杜鹃生根的主效因子,且NAA的影响大于IBA,在WPM+NAA 1 mg/L+IBA 0.75 mg/L培养基中生根率最高,为85.33%,NAA为影响Rhododendron‘Germania’生根的主效因子,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WPM+NAA 1.5 mg/L+IBA 0.5 mg/L,生根率达89.33%。

关键词: 腋花杜鹃 Rhododendron‘Germania’ 增殖效应 生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性状育王群在一定区域产卵所培育蜂王的初生重研究

蜜蜂杂志 2015

摘要:为了弄清不同性状育王群在一定区域产卵和自然产卵所培育出来的蜂王初生重。2014年石榴花期对3个不同性状育王群控制蜂王在一定区域产卵和蜂王自然产卵培育的蜂王初生重进行称量比较。结果表明:2014年蜂王在一定区域产卵的蜂群培育蜂王时蜂王的初生重(W=0.2000g)显著大于蜂王自然产卵的蜂群(W=0.1799g)。说明培育蜂王时采取将蜂王控制在一定区域内产卵可以提高蜂王初生重,这为培育优质蜂王和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方蜜蜂 蜂王初生重 优质蜂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致病性差异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目的]探讨十字花科白菜根肿病菌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致病性。[方法]采用根肿病菌和土壤混合法,在休眠孢子浓度1×108(个/g土)条件下,设置7个温度及6个土壤pH值梯度,进行根肿病菌对白菜致病性测定,90 d后拔根调查根肿病菌侵染发病情况。[结果]在pH值6时,不同温度梯度间白菜根肿病发病株率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株率从高到低的温度为30℃>25℃>20℃>35℃>15℃>10℃>5℃。5℃和10℃条件下,其根肿病菌侵染力弱,不发病或发病株率较低;15~30℃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发病率增加,但在35℃条件下,发病株率降低。温度25℃条件下,pH值为4、5、6、7、8、9的白菜发病株率分别为80.36%、100%、65%、10.77%、3.23%、0.0%。pH值4发病率虽高,但白菜生长受抑制,生长弱,存活率低。pH值7和8时,发病率较低,pH值9时没有发病,在pH值5和6时,植株生长良好,发病率也较高。[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根肿病菌侵染发病与温度、土壤pH值关系密切。

关键词: 根肿病菌 温度 pH值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新品种Q124的引进与选育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Q124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2000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经过引种疫情检测、繁殖观察、试验筛选和全省甘蔗品种区试及生产示范选择而成的优良甘蔗新品种。该品种为中茎种,早中熟高糖高产种。各试验阶段表明:平均公顷产蔗81.97t,与对照ROC22相当,比对照桂糖11号增产16.26%;甘蔗平均含糖分15.59%,比对照ROC22高0.52个百分点,比桂糖11号高0.68个百分点:平均公顷含糖12.78t,比对照ROC22增糖1.88%,比桂糖11号增糖21.63%。该品种经抗旱鉴定为抗旱品种,经过黑穗病人工接种鉴定为2级抗病。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Q124 引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端孢菌素对几种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单端孢菌素对主要作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采用孢子萌发抑制测定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常规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端孢菌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单端孢菌素对供试16个病原菌的MIC为1.9~15.5mg/L,对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7个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5.93、7.90、9.27、10.78、13.34、14.95和16.50mg/L,500mg/L质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小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81.29%、85.28%、72.42%、78.99%和72.74%。单端孢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和较广的抑菌谱,对几种主要作物真菌和卵菌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应用前景广。

关键词: 单端孢菌素 作物病原真菌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施用三种杀虫剂防治香蕉花蓟马的比较试验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吡虫啉、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3种药剂,在香蕉花蕾现蕾期、苞片打开1~3梳、苞片打开4~8梳喷雾施药。结果表明,供试3种药剂在香蕉现蕾期施药优于其他两个时期,其中,70%吡虫啉对果穗的防效为85.7%,显著高于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而在花蕾苞片打开后施药,3种药剂的防效都低于65.0%。现蕾期施药,对果穗不同位置的防效有差异,其中,第一梳的防效最高,为88.9%,尾梳最差,为63.9%,其中吡虫啉的持效性最好,对尾梳的防效为80.2%,显著优于高效氯氟氰菊酯。香蕉现蕾期是防治花蓟马的最佳时期,而吡虫啉是3个药剂中防效最好的药剂。

关键词: 香蕉 花蓟马 杀虫剂 施药时期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和栽培滇龙胆主要活性组分含量特征及质量评价

药物分析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滇龙胆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测定有效成分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对野生和栽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Shim-pack VP-ODS液相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5%B;5~10 min,5%B→10%B;10~26 min,10%B→26%B;26~30 min,26%B→35%B),流速1.0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41 nm,进样量5μL。采用系统聚类,相似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对化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批药材马钱苷酸含量为5.375 mg·g-1(S12)~20.234 mg·g-1(S3),獐牙菜苦苷含量为2.246 mg·g-1(S7)~9.653 mg·g-1(S18),龙胆苦苷含量为24.252 mg·g-1(S19)~128.350 mg·g-1(S25),当药苷含量为0.510 mg·g-1(S12)~3.498 mg·g-1(S8);当药苷在4种活性成分中含量最低;所有样品依照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特征可分为a、b、c 3类;a类包括大部分野生样品和栽培2年的滇龙胆,贵州的样品(S19)被单独归为b类,c类主要为3年生样品;相似度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相似度大于0.930,野生和栽培样品化学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有明显变化;以14个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PLS-DA模型,结果显示野生和栽培样品能被正确区分;栽培3年滇龙胆环烯醚萜与裂环烯醚萜类成分总含量最高,质量稳定,品质最佳。结论:高效液相色谱图谱与多指标化学成分定量相结合可为野生和栽培滇龙胆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滇龙胆 环烯醚萜 裂环烯醚萜 聚类分析 野生样品 栽培样品 特征图谱分析 马钱苷酸 獐牙菜苦苷 龙胆苦苷 当药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瑞系列甘蔗杂交组合灰色接近度评价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采用基于空间序列灰色接近度的杂交组合评判方法对14个云瑞系列甘蔗杂交组合有性后代7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瑞10-648×云瑞05-785、云瑞10-648×云瑞05-207、云瑞10-509×云瑞05-456和云瑞10-509×云瑞06-8270这4个组合与理想组合灰色接近度均高于双对照组合,评价为优秀组合;云瑞10-291×云瑞08-1287、云瑞10-291×云瑞05-189和云瑞10-725×云瑞08-1287等9个组合与理想组合的灰色接近度介于双对照之间,评为较优组合。这些优良组合中出现高产高糖基因型材料的机率相对较高,可作为重点组合加强利用;同时,评价云瑞系列甘蔗杂交组合,为选配云瑞自育型杂交组合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含云南甘蔗野生血缘的云瑞系列甘蔗创新种质育种效率。

关键词: 甘蔗杂交组合 云瑞系列 灰色接近度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新品种‘云茶红1号’在保山和澜沧地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摘要:1997年,杂交新品种‘云茶红1号’与对照品种‘云抗10号’分别在保山、澜沧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结果发现:‘云茶红1号’扦插成活率、产量比对照‘云抗10号’高,生长势较强,属丰产品种,内含成分丰富,夏季一芽二叶蒸青样含水浸出物43.26%~46.4%,茶多酚33.4%,氨基酸1.4%~2.4%,咖啡碱3.52%~4.0%,制成的红碎茶品质超过云抗10号。

关键词: ‘云茶红1号’ 保山 澜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横断山区珠子参不同居群叶片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珠子参多样性及生态适应性,在横断山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4个珠子参自然居群,对其叶片的叶长、叶宽、长宽比、正面和背面表皮毛密度及气孔密度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珠子参叶片形态变异显著,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正面表皮毛密度>背面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叶长宽比>叶长>叶宽;地理距离邻近的居群间指标差异不显著,较远的居群间指标差异显著;叶长与遮阴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51;背面表皮毛密度与经度和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和0.51,与纬度和遮阴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5和-0.54,说明叶长及背面表皮毛密度相对于其他指标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变化更敏感;聚类分析将24个居群分为3类,地理距离相对较近的或表皮毛和气孔密度相近的一般聚为一类。珠子参通过改变叶形态及叶片大小,增加或减少表皮毛和气孔数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本研究结果为珠子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机制提供了基础,也对研究其生态适应性及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表皮毛 气孔 生态适应性 珠子参 叶片形态 环境因子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