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辣椒杂交种纯度鉴定的SSR核心引物筛选(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目的]该研究旨在筛选一套适于辣椒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核心SSR引物。[方法]利用17对SSR引物对100份已知辣椒杂交种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根据多态性和杂合率两个指标,确定Hpms1-214、Es395和Hpms1-5为辣椒杂交种纯度鉴定的首选核心引物。利用这3个引物进行筛选,97个品种(占97%)能够找到具有杂合带型的鉴定引物,确定5个引物Es330、Es363、Epms923、Es120和Es64为辣椒杂交种纯度鉴定的备选核心引物。筛选出14个品种的特异性引物,可进一步筛选每个辣椒杂交种的双亲互补型引物。[结论]该研究为构建辣椒杂交种纯度鉴定标准DNA指纹图谱奠定基础。

关键词: 辣椒 SSR 杂交种 纯度鉴定 核心引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与繁殖特性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苹果上的一种新害虫。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与繁殖是为了掌握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用盆栽饲养观察的方法,开展了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繁殖量、土壤温湿度对种群的影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无翅孤雌蚜的发育与繁殖适宜温度在18-20℃之间,在15℃、18℃、20℃和25℃下的发育历期与繁殖量分别为21.47 d和13.82头、17.06 d和57.77头、13.82 d和41.72头、13.38 d和4.82头;发育起点温度为1.13℃±0.5℃,有效积温291.26日度。印度小裂绵蚜在鸡粪土条件下的繁殖量最高,30 d的繁殖量为9.33头/株,与其它土壤类型差异明显;其次分别为紫砂壤、红壤、粘土和砂壤,处理之间无差异;在白砂壤中的繁殖率为最低,为2.0头/株。印度小裂绵蚜无翅孤雌蚜全年寄生于苹果根部,全年发生约14世代,温度和土壤类型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定殖、生长发育与繁殖均有影响。

关键词: 印度小裂绵蚜 发育 繁殖 苹果新害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蜜源不同生产批次蜂蜜中淀粉酶活性分析

蜜蜂杂志 2015

摘要:探讨同一蜜源生产的蜂蜜中淀粉酶活性与养蜂生产的关系。试验测定了2011年、2012年和2014年石榴花期不同批次生产的36个蜂蜜样品淀粉酶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石榴花期不同生产批次蜂蜜其淀粉酶值存在差异,第四批次蜜组酶值最高。第一批次蜜与第二批次蜜间差异显著(P=0.039)、与三、四批次蜜间差异极显著(P<0.01);二、三、四批次蜜组间酶值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同蜜源生产的蜂蜜中淀粉酶活性受生产批次的影响,不同生产批次蜜样其淀粉酶活性有差异,随着生产批次的持续递增淀粉酶活性增强。

关键词: 蜂蜜 生产批次 淀粉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林药复合种植的滇龙胆中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药用植物复合种植是对传统中药材种植模式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中药材与作物争地的矛盾,对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采集单一种植模式的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样品以及滇龙胆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tze]、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 Smith)、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 D.Don)、核桃(Juglans regia L.)、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木果石栎[Lithocarpus xylocarpus(Kurz)Markg.]等林药复合种植模式的滇龙胆样品,用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各滇龙胆样品中的Ca、Mg、Fe、Zn、P、Cu、Mn、Cd、Pb、Ni、Sr、Ti等元素含量,以探明不同种植模式下滇龙胆植株中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5.40%~108.25%,相对标准偏差在0.26%~2.08%。其中滇龙胆根中的元素含量排序为Ca、Fe、Mg、P、Mn、Zn、Ti、Sr、Ni,茎、叶中的为Ca、Mg、P、Fe、Mn、Zn、Sr、Ti、Ni。以滇龙胆-茶树复合种植模式的P元素含量最高,其在根、茎、叶中分别为1 384.73、1 640.12、2 399.04μg/g;滇龙胆-旱冬瓜复合种植模式的Fe和Ti元素含量最高;滇龙胆-大叶桉复合种植模式的Mg元素含量最高,其根、茎、叶中分别为1 486.08、2 770.99、4 673.24μg/g;滇龙胆-核桃复合种植模式的Sr元素含量最高,其根、茎、叶中分别为37.02、52.80、34.63μg/g。重金属元素Cd与Ca、Fe、Ni元素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0.929、0.893;Ni与Fe、Ti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b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Mg与Cu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Mn与Sr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 复合种植 元素 化学计量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蒙自市发展果桑产业的可行性及对策

中国蚕业 2015

摘要:蚕桑产业是蒙自市的特色农业产业。结合蒙自市地方特点,从政策扶持、地理优势、产业基础、果桑特性、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在传统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果桑产业的优势和可行性。同时,从建设示范基地、丰富果桑品种、打造生态旅游、开发桑椹产品等方面探讨了蒙自市果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蒙自市 果桑 地理优势 经济效益 可行性分析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区薰衣草引种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扩大香料植物薰衣草在云南省的栽培范围,于2012年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地区引进表现优异的薰衣草品种种子,并于2013—2014年在云南省昆明地区进行栽培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进口薰衣草种子出苗率高,出苗整齐一致,幼苗移栽下地前要精心管护,成活率一般,平均出苗率和成活率分别为93%、75.7%;生长发育较快,大多数品种当年开花,部分品种须经过低温处理后才能开花,适合盆栽品种为迷你蓝,株高最矮只达15 cm,开花最早品种为西班牙之眼,2.5个月左右就能开花;耐寒性和抗旱性强,当年生苗在昆明能自然越冬,能忍耐昆明地区1个多月的持续干旱气候条件。本研究初步认为,薰衣草能适应昆明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在该区具灌溉条件的地方有引种栽培的可能性,但大面积栽培有待继续试验研究。

关键词: 薰衣草 引种 移栽 出苗率 成活率 开花 性状 云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大豆品种生育期组归属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7个分属MGI~MGVIII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参照,连续3年对云南当前主栽的14个大豆新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进行了鉴定与划分。结果表明:在低纬高原山区气候条件下种植北美标准品种均能成熟。参试品种的生育期组为MGIII~MGV,归属MGIV的品种占71.4%,归属MGV的品种占21.4%,其中能有效判别的生育期组是MGV,归属MGV的品种是滇豆7号、滇豆10号和云大豆11。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组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夏秋蔬菜优势产区蔬菜种植模式调查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云南省夏秋蔬菜种植问题,选取宜良、通海、砚山和曲靖市的麒麟区4县(区),对其蔬菜种植情况,蔬菜种类及品种、全年茬口安排、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产值,效益等开展调研。通过整理、分析、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夏秋蔬菜种植模式,宜良县有4个,麒麟区有3个,通海和砚山县各有1个。并分别整理介绍了4个县(区)种植的主要蔬菜种类及品种名录。文章对云南省夏秋蔬菜生产中的问题提出了3点看法及应对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云南 夏秋蔬菜 种植模式 调查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草乌Av-F3'5'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川乌头F3'5'H基因序列,通过RT-PCR方法从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花朵中克隆到了1个类黄酮3',5'羟基化酶(F3’5’H)基因的c DNA序列,该序列长1563 bp,包含1个编码506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命名为Av-F3'5'H(Gen Bank登录号:JQ806761)。序列比对分析显示Av-F3'5'H蛋白与其它物种的F3'5'H蛋白序列有很高的序列相似性,包含有已确定的CYP基序、I螺旋区和血红素结合区等保守基序等。以川乌头18sRNA基因(FJ748878)为内参,通过RT-PCR对Av-F3'5'H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v-F3'5'H基因的表达水平随花朵发育进程而呈递增趋势,在第3时期的花朵中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降低,而在根、茎和叶中均不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在调节黄草乌花朵蓝色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黄草乌 类黄酮-3',5'-羟基化酶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重楼种子休眠类型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石蜡切片法、抑制物生物鉴定法及对比分析法开展滇重楼种子休眠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滇重楼果实成熟时胚发育不完整,停留于球形胚阶段,胚的发育程度在果实成熟后不受采收时间的影响;滇重楼种子能正常吸水,不存在由于透水性差而引发的休眠;滇重楼外种皮和胚乳的水浸提液对小白菜种子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带外种皮的滇重楼种子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种子萌发时间显著延后,滇重楼外种皮抑制胚的形态后熟。基于研究结果,认为滇重楼种子休眠类型为综合性休眠。

关键词: 滇重楼 种子 形态后熟 休眠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