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热带农业 》 2020
摘要:在分析云南省天然橡胶产业成效以及运行困境等基础上,阐述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应采取的三大战略,提出了种植端、加工端和服务端提质增效的路径,以及建立完善产业支持保护政策等促进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发展的系列建议.


云南省"一县一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热带农业 》 2020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茶叶、水果、蔬菜等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培育产业的发展基础、品牌建设、主体培育、流通平台建设等系统调研,针对在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工作中存在"一县多业"普遍、同质化低层次竞争、资金及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不同生态区糯玉米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化与多样性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在滇中温暖、滇西北冷凉、滇南暖热和滇东北温凉4个生态区之间的变化与多样性差异,采用SPSS 22.0分析了物候性状、株高及穗位高、子粒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等共1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的差异,并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生态区的株高及穗位高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生态区,滇中生态区玉米穗粗、轴粗、千粒重、穗行数和含油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滇东北生态区.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轴粗的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滇南生态区的最大,滇中生态区的次之,滇东北生态区的最小;其余12个性状在滇南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虽然多数较滇中生态区的更高,但差异不显著;除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和全生育期3个性状外,另外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滇东北与滇西北生态区之间的差异也显著不同,且为滇西北生态区高于滇东北生态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材料能被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了43份材料,第Ⅱ类群只有5份材料.
关键词: 糯玉米 地方品种 数量性状 多样性 生态区 云南省


云南省主要小杂粮多酚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云黑青稞为材料,通过提取其多酚化合物,以亚硝酸盐清除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确定青稞多酚清除亚硝酸盐的工艺条件。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云南省主要小杂粮多酚对亚硝酸盐清除率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青稞多酚清除亚硝酸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多酚用量1.1 m L,反应温度59℃,反应时间34 min,在此条件下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为64.04%。10种小杂粮中多酚对亚硝酸盐清除范围为23.90%~86.24%,其中黑米(86.24±1.00)%和紫米(83.59±1.53)%的清除作用显著高于其它小杂粮(p<0.05),藜麦(23.90±2.42)%的清除作用显著低于其它小杂粮(p<0.05),研究结果为小杂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小杂粮的精深加工提供新思路。


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杂草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对云南省保山市、普洱市及德宏州柠檬产区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柠檬园杂草种类有93种,隶属于21目25科,其中以禾本科和菊科为主;优势杂草有5种,分别为饭包草、藿香蓟、两耳草、马唐及铁线草;常见杂草有21种;一般杂草有67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普洱市柠檬园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有57种;保山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高,分别为2.662、0.664;德宏州的Simpson指数最高,为0.10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杂草群落可被划分为2组,第1组为保山市和德宏州的杂草群落,第2组为普洱市的杂草群落。


智墒在云南省农业用水效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节水灌溉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智墒在云南省土壤墒情监测中的适用性,推广智墒监测技术在云南省用水定额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中的应用,在云南元谋作物需水试验区,采用烘干法对试验小区的土壤水分进行实测,并与智墒同步监测的土壤含水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分析智墒的主要功能。研究表明智墒适用于云南省土壤墒情的监测,其误差的绝对值均小于±3.5%。智墒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连续变化,自动计算作物逐天的实际耗水量Et和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能够动态反映出土壤中的有效储水量和蓄水潜力、识别当前作物的虚拟根系深度和分层计算逐天逐层耗水量及耗水比例、准确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研究结果能够为智能精确灌溉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智墒 土壤含水量 YH土壤水分模型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云南省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Ⅺ:稻资源耐旱性多样性分布
《贵州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稻资源耐旱性多样性分布,采用GIS等技术分析2 440份稻资源耐旱性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结果表明:稻耐旱性与气候环境相关,多样性呈随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而减小、随海拔降低与温度升高而增大趋势;多样性富聚区在云南全省均有分布,其中以滇西较丰富,亚热带是多样性富聚气候带;多样性大小依次是中亚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水陆稻和熟制类型兼种以及粳籼稻交错种植区域是稻苗期耐旱性多样性富聚区;挖掘了106份可供研究利用的优异耐旱稻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