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瑞丽市柠檬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2—2013年对云南省瑞丽市柠檬开花期的访花昆虫种类及访花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柠檬访花昆虫有30种,分别隶属于缨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和蜚蠊目。其中,鞘翅目的种类最多,有9种;其次为缨翅目和半翅目,各有5种。危害性访花昆虫有24种,隶属于6目18科,其中以蓟马和德国小蠊为主。异色瓢虫和蚜小蜂为天敌昆虫,意大利蜜蜂、黑带食蚜蝇、蚂蚁和印度黄守瓜有一定的传粉作用,为非危害性访花昆虫。晴天10:00—13:30为访花昆虫种类和数量出现的高峰期。阴雨来临前2~3小时,可见访花昆虫大量减少。


柠檬优良品种‘云柠1号’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柠1号’是从‘尤力克’柠檬芽变中选出来的新品种。生长势中等,两性花,花瓣紫红色,一年多次开花且花量大。平均单果质量145 g,椭圆形,具乳突,无果顶印圈,果面光滑,油胞凹陷,果肉黄白色,囊瓣约10瓣,单果种子数10~45粒,汁多肉脆,可溶性固形物8.46%,总酸7.06%,维生素C 0.49 mg?g-1。套袋果实在8月中旬可上市,自然条件下11月下旬转色。定植当年即挂果,第3年进入丰产稳产期,产量达60 t·hm-2,优质果率达70%。适于在云南的大理、德宏、保山等地区种植。


柠檬红锈藻病为害与药剂防治
《江西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柠檬红锈藻病(Cephaleuros parasicas Karst)是造成柠檬树未老先衰,柠檬减产的一种枝干病害,在云南省柠檬产区发生普遍,且为害较重。通过不同龄期柠檬植株和枝干对红锈藻病的抗病性调查,结果表明:红锈藻病在柠檬植株定植2~5年发病,以定植3~4年发病最重,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72.20%和84.27%;柠檬枝干2~5年生均发病,发病率为100%,以2、3年生枝干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2.56%和87.68%;定植1年植株和1年生枝干均不发病。9种杀菌剂的大田筛选试验表明:75%百菌清和46%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施药后2 d的防效分别为56.79%和48.47%,施药后5 d的防效分别为100%和75.19%。但46%氢氧化铜等铜制剂与其他杀菌剂、杀虫剂混合使用时易造成柠檬幼果药害。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柠檬果实生长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 2014
摘要:以盛果期的柠檬树为试材,研究在柠檬果实生长的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对柠檬果实生长、果形、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柠檬果实纵径和横径均递增,土壤水分减少对柠檬果实纵径生长限制大于横径,在果实生长的最后阶段(135~165d),T2、T3处理纵径与果形指数显著正相关;不同水分处理对柠檬平均单果质量和产量影响较大,平均产量最高的为T3处理,达48 708.20kg·hm-2,最低的是T1处理(32 815.20kg·hm-2)。产值最高的也是T3处理,为195 000元·hm-2,是产值最低T1处理的2.13倍。土壤含水量过高(T3处理)出汁率、Vc含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反而降低。为获得最佳的种植效益和较好的果实品质,应在柠檬果实生长的前期、中期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80%~85%(T3处理),而在果实成熟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75%较好。


抹新梢对柠檬夏花果生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初报
《中国南方果树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对柠檬夏花果发育期的新梢进行全部抹除、1/2抹除、1/3抹除与不抹梢等4种方式处理,研究抹梢对柠檬夏花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部抹除、1/2抹除、1/3抹除的单株着果数分别是不抹梢的1.9倍、1.4倍和1.1倍,全部抹除、1/2抹除能有效促进着果;与不抹梢相比,各抹梢处理能显著促进果实膨大,果实横径随抹梢程度加重而增大;产量、优质果率和收益也随抹梢程度加重而增大,各抹梢处理每667m2收益分别是不抹梢处理的2.7倍、1.7倍和1.2倍。柠檬夏花果发育期将新梢全部抹除对当季夏花果生产的效果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