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垄沟覆膜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提高烤烟大田生长期抗旱能力,解决移栽至团棵期干旱对云南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烤烟MSK326品种在垄沟覆膜、M型宽垄双行覆膜、膜下小苗移栽及普通覆膜4种覆膜种植模式,对烤烟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效益、物理性状、化学成分及感官质量共54个性状进行系统考查检测评吸研究.[结果]4种覆膜种植模式的MSK326烟株的6个农艺性状(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均表现均为打顶期>旺长期>团棵期,旺长期7个农艺性状(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及3个光合性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 4种覆膜种植模式间差异均达极显著差异;4种覆膜种植模式间产量、上等烟、中上等烟比例、均价、产值均达极显著差异.其中垄沟覆膜的产量、产值最高,分别比普通覆膜增长5.53%、8.58%.垄沟覆膜种植的烟株不仅7个农艺性状(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4个光合性状(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6个产量效益性状(产量,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中上等烟比例、均价、产值)、5个物理性状(开片率、叶片厚、单叶质量、平衡含水率、物理特性指数)在4种覆膜种植模式中最高,而且中部烟叶的5个化学成分(总糖、还原糖、钾、糖碱比、钾氯比)、6个感官品质(香气质、香气量、杂气、透发性、柔细度、甜度)及评吸总分均最高.[结论]垄沟覆膜的烤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经济效益均最高,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及内在品质更加协调.研究结果为垄沟覆膜种植新模式对解决烟草移栽期干旱、提升烟草产量和品质及其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膳食评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明确草莓中施用噻苯隆的作用,评估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其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方法开展噻苯隆施用在草莓和土壤的残留试验,监测噻苯隆对草莓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用农药急性膳食风险摄入量计算法评估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对不同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草莓中的半衰期为1.31~1.44d,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为1.69~1.87d,草莓中正常收获期的最大残留量为0.0023mg/kg,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方法定量限;噻苯隆可增加草莓单果重,提高产量,可溶性糖含量也有所升高;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对普通人群和儿童的膳食摄入暴露量分别为0.023和0.043μg/(kg bw d),仅占急性参考剂量的0.058%~0.11%.结论喷施噻苯隆可提高草莓的产量,推荐使用剂量为1 mg/L浓度喷施2次,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带来的膳食摄入风险极低,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云南育成小麦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剖析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13个品质性状的H'为1.555~2.060,平均为1.916,其中粗蛋白含量的H'最大,稳定时间的H'最小,且地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高于田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少部分交错分布在每个类群中。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品质性状越优,具体排序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D总变异的97.83%,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其中,吸水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容重、粗蛋白含量、评价值和延伸性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云麦109和凤1128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资源。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演变规律 云南


两个引进荔枝品种果实品质的筛选
《热带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为丰富云南干热河谷地区荔枝品种类型,助力果农丰产增收,分析了2个引进荔枝品种的果实品质.通过高接换种的方法引种试验,观察记录参试品种的物候期、果实性状及果实品质等情况.结果表明:'新球蜜荔'与'玉谭蜜荔'的糖酸比、平均单果重和可食率均优于对照品种;'新球蜜荔'与'怀枝'均在7月中旬成熟,'玉谭蜜荔'6月下旬成熟,'妃子笑'6月中旬成熟;'新球蜜荔'平均单株产量(23.1 kg)略高于原产地(22 kg),'玉谭蜜荔'平均单株产量(25.34 kg)低于原产地水平(30.5 kg),'新球蜜荔'、'玉谭蜜荔'平均单果重、可食率及可溶性固形物均高于原产地水平.'新球蜜荔'和'玉谭蜜荔'高接换种后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云南干热河谷区种植.


云南冰糖橙果皮和果肉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云南玉溪冰糖橙主产区不同果园果实营养状况与果实品质指标的关联性,对玉溪新平4个冰糖橙较集中乡镇的17个果园的冰糖橙果皮和果肉的矿质营养元素、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滴定性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果园冰糖橙的果实品质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以固酸比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29%,可滴定性酸含量和单果质量次之,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84%.不同果园冰糖橙果皮和果肉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均存在差异,各元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的均为Mn,最小的为N.果皮和果肉矿质元素含量均相互影响,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果皮及果肉N和K含量与可滴定性酸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固酸比、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P含量与可滴定性酸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可食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Ca和Mg含量与固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可滴定性酸含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Zn含量与固酸比、可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可滴定性酸含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Fe和Cu含量与果实可食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此外,果皮中的Fe含量与可滴定性酸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固酸比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果肉中的Mn与单果质量和横径呈显著(P<0.05)负相关.果肉中N、P、K和Mg元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果皮,Ca和Mn元素含量显著(P<0.05)低于果皮,而果肉和果皮中Fe、Zn和Cu元素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对果皮和果肉矿质元素含量与果实品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为云南冰糖橙平衡施肥、优质果品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冰糖橙 果皮 果肉 矿质营养元素 果实品质 相关性分析


外引粳稻品种在云南高原的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云南粳稻主栽品种为对照,对引进的27个粳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和稻瘟病抗性评价,以期明确外引品种在高原粳稻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在云南高原不同海拔条件下种植,评价外引粳稻品种的农艺性状;在稻瘟病重发区自然诱发评价稻瘟病抗性;用日本稻米外观品质9级分段法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结果]在3种海拔条件下种植外引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随海拔升高,株高、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外引品种与云南粳稻品种相比,大多植株较矮,穗粒数较少,千粒重较小,结实率和单株产量较低,而单株穗数差异不显著,稻米外观品质较好,稻瘟病抗性较强.参试品种划分为5个类群,62%的引进粳稻属于同一类群,6个引进粳稻与2个云南品种划分为同一类群.[结论]大部分外引粳稻品种难以在云南生产上直接利用,但一些优良性状可以作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改良的优异资源.外引粳稻品种的利用,对于拓宽云南粳稻育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云南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外引品种 粳稻 云南 农艺性状 稻米品质 稻瘟病抗性


魔芋品质分析方法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降低魔芋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年限,采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烘箱烘烤样品对魔芋品质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仅需600 g鲜芋就能准确测定一份样品的含水量、出粉率和精粉黏度,含水率测定值绝对偏差在0.3%以内,出粉率测定值绝对偏差在0.16%以内,精粉黏度测定值绝对偏差远小于NY/T494—2010中规定的二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1000 mPa.s,该方法为魔芋优良种芋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加快魔芋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


不同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氮高效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7个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丽江和昆明2地进行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氮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品质均显著受地点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效应相对较小,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对氮肥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地点对品质的影响较大.2个地点中,丽江点的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显著高于昆明点,但品质相对较差;7个品种中,不同品种氮效率因评价指标不同而存在差异,云麦77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能力均较强,且品质相对较好;云麦53、云麦64和云麦76氮素吸收能力强;云麦57和云麦68氮素利用、转运能力强,且品质好.[结论]兼顾品质和氮效率,云麦77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其次是云麦57和云麦68.
关键词: 籽粒品质 氮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 生态条件 云南 小麦


引进甘蔗种质资源主要工艺性状演进趋势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7份甘蔗种质为材料,根据育成年份(10~20年为时间界点)划分为5个改良世代,基于大田试验,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每月采集1次样本,选择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蔗汁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性状指标,对其进行世代内、世代间方差分析及工艺品质与世代间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相同世代内各种质工艺性状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系数介于2%~20%;不同世代间各工艺性状指标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蔗汁简纯度3个工艺性状指标存在着世代和月份的交互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世代与品质性状之间存在显著2次回归关系,随着改良世代的推进,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和蔗汁蔗糖分等主要工艺性状显著提高,以第5世代的为最高,第2代的最低。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世代演进 品质性状 差异分析 回归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