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品种(组合)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组合)进行种植及抗病性鉴定试验,筛选出具有抗病水平的辣椒品种(组合)。【方法】根据疫病、白粉病、炭疽病和病毒病的病害特点和病原菌特性,结合接种和自然发病综合分析,评价辣椒品种组合材料的抗性水平。【结果】15个辣椒品种(组合)抗感性水平表现有较大差异,辣椒品种(组合)红泰664、红泰668、渝椒13号、组合1-1和5-1等对疫病、白粉病、炭疽病和病毒病综合抗病性较强;其次是艳椒435、艳椒465、渝椒15号、组合3-1、4-1、6-1和7-1等综合抗病性中上水平;组合2-1综合抗病性水平一般;感病品种小米辣和朝天椒均表现感病,抗病品种云干椒7号表现抗病。【结论】综合抗病性在中抗以上的辣椒品种可在辣椒生产中轮换种植,抗病以上的辣椒组合可在育种中资源利用,为抗病辣椒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蓖麻NAC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蛋白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大家族,作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本研究基于蓖麻全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蓖麻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系统发育、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分析.蓖麻NAC转录因子家族包括91个成员,分为14个亚族,其中蓖麻NAC转录因子Ⅻ亚族和Ⅻ亚族为蓖麻特有NAC蛋白;基因结构分析显示内含子数量为2~5个,Ⅻ亚族中12个成员缺少内含子;蛋白结构域分析显示Ⅰ、Ⅱ、Ⅲ、Ⅳ四个亚族蛋白质序列5个结构域(Motif)保守性较强,motif 2几乎存在所有蓖麻NAC蛋白中;与拟南芥105个NAC成员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蓖麻58个NAC蛋白分别聚类到38个OGs,NAC转录因子的40个OGs中蓖麻缺少OG3b和OG7f;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显示蓖麻NAC蛋白质绝大多数是亲水氨基酸,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大部分相似.蓖麻具有很强的抗逆境胁迫能力,本研究为蓖麻耐性相关的NAC转录因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辣木抗逆相关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技术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属于热带、亚热带速生树种,具有耐高温、耐贫瘠、耐旱等优良抗性,营养成分和功能性成分含量丰富,可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饲料等多种领域.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使非生物胁迫加剧,辣木的非生物胁迫抗性越来越受关注,包括干旱胁迫、低温胁迫和盐胁迫抗性.同时,辣木提取物可作为安全有效的生长调节剂,缓解非生物胁迫对植物的损伤,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抗逆性,改善产量和品质.无论是辣木的抗逆性研究还是辣木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主要通过植物的形态、产量,品质、渗透调节系统、酶保护系统、光合系统、分子水平等相关参数的变化来评价辣木植株或品种的抗性及对逆境损伤植物的改善程度.综述了近年来辣木抗逆研究现状及其提取物在植物抗逆上的应用进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展望,以期为辣木抗逆育种研究、抗逆机制研究及诱导植物抗逆性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甘蔗赤腐病菌变异及甘蔗抗病性研究进展
《中国糖料 》 2020
摘要: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导致甘蔗严重损失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常被称为甘蔗的"癌症",造成云南临沧、孟连、石屏多片蔗区甘蔗成片死亡,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该病原菌频繁变异导致防控困难,目前对该病害药剂防控效果不理想,仍无有效、彻底的根治措施,甘蔗赤腐病菌变异研究及甘蔗抗病研究是实现病害持久可持续控制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重点从甘蔗赤腐病菌形态变异、致病性变异、分子变异分析了甘蔗赤腐病菌遗传变异,论述了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及甘蔗品种抗病性、诱导抗病性等分子研究进展;并就深入开展甘蔗赤腐病防控、群体遗传结构和抗性基因挖掘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甘蔗赤腐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蚕豆抗锈病鉴定方法的改进及资源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豆锈病是由蚕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ciae-fabae(Pers.) Schroet]引起的蚕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提高蚕豆锈病抗性种质筛选的效率及准确性,本文采用混合菌株在温室条件下苗期接种、成株期评价的方法进行抗性鉴定.以抗病材料K0772和感病材料K90315为对照,对1 416份材料(3个年度鉴定材料数量分别为290、517和609份)进行鉴定试验,其中重复鉴定材料77份.抗病对照K0772历年均表现为抗病(R);感病对照K90315分别表现为感病(S)、感病(S)和高感(HS).不同年份间的病情指数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品种K0772和K90315及重复鉴定材料的3年重复鉴定结果间差异并不显著,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重复鉴定材料组间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年度间的重复鉴定结果高度一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通过3年重复鉴定,获得高抗(HR)材料12份,抗病(R)材料47份,中抗(MR)材料18份.因此,利用混合菌源进行苗期接种和在成株期对蚕豆品种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该方法可以用于蚕豆锈病综合抗性材料的筛选和抗病育种研究.


云南蚕区58个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调查及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云南蚕区家蚕品种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抗性分类,为抗病育种、抗病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58个家蚕品种对其进行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率的调查,3龄起蚕添食相同浓度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接种后第7天,镜检确定感染数,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相结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采用聚类分析K-Mean法获得4个抗性分类,10品种和14品种为高抗品种,高感品种有23个.采用系统聚类法谱系图获得2大类,4个小分类,高抗品种5个,高感品种10个.[结论]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CPV的抗性能力分为4个水平,根据系统聚类法,高抗品种占9%,高感品种占17%,中感品种占34%,中抗品种占40%.


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的创制及抗性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根肿病高抗白菜品种"康根51"与甘蓝型油菜种质进行杂交,创制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具有抗性的种质,为根肿病抗性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染色体数目和PCR扩增对亲本和杂交后代进行分析,并采用田间抗性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结果】染色体数目分析发现,"康根51"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油菜10159染色体数目为38条,杂交F_1代材料染色体数目为29条,与预期结果相符。随着世代的增加,染色体数目逐渐趋于正常且自交结实正常。PCR扩增结果显示杂交后代具有双亲的互补带型,表明创制的种质为甘、白杂交后代种质。对不同世代的663份自交单株进行田间根肿病抗性初筛,29份材料发病率较低;以楚雄东瓜镇油菜发病根瘤上分离的休眠孢子为病原对田间初筛的种质进行室内抗性鉴定。R150和R322表现为高抗,发病率分别为6.7%和13.3%,病情指数分别为5.83和7.50;R072、R087等19份材料表现为抗病,发病率在13.3%~36.7%,病情指数在10.83~25.80,其余8份表现为感病或高感。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获得对云南特定根肿病生理小种表现抗性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2份,可用于油菜根肿病抗病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