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黑籽南瓜的利用与研究进展
《中国蔬菜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2n=40)是一种重要的瓜类资源作物,具有抗寒、耐盐及抗病等多种优良的遗传性状,作为嫁接砧木在瓜类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优良性状的挖掘与利用对于瓜类遗传改良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黑籽南瓜栽培及利用、遗传多样性、细胞学和细胞工程、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重点阐述了抗逆性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黑籽南瓜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将黑籽南瓜这一特殊资源的优良性状应用到瓜类蔬菜的栽培和育种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11个甘蔗品种苗期抗螟虫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CSCD
摘要:明确甘蔗对甘蔗螟虫的抗性水平,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抗性基因发掘提供参考.采用螟虫自然种群接虫方法,连续2年对11个甘蔗品种进行苗期螟害分析与抗螟虫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对螟虫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桂糖29号''、桂糖31号'等较抗虫,'福农39号''、德蔗03-83'和'云蔗05-49'等较感虫.部分甘蔗品种抗性会随螟虫选择压力不同而变化,'云蔗03-194'、'云蔗05-51'、'云蔗06-407'等在螟虫虫口密度高时表现为感虫,而在虫口密度低时表现为抗虫.


云南粳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云南20世纪60年代到2013年以来引进或育成的188个粳稻品种(系)开展稻瘟病抗性测定分析。【方法】采用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合室内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接种的方法进行抗性评价分析。【结果】田间自然病圃鉴定表明,其中146个品种(系)感或高感穗瘟,占鉴定品种(系)的77. 66%;利用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室内进一步接种在田间叶瘟和穗瘟均表现抗病的32个材料,发现楚粳13号、凤稻16号、岫03-8和合系20号等13个品种表现良好的抗性。楚粳23号、楚粳25号和凤稻21号等12个品种表现出抗叶瘟但感染穗瘟;而昌粳8号、昌粳9号、昌粳11号和丽粳4号等4个品种则感叶瘟但抗穗瘟。【结论】田间表现抗病且室内接种表现良好抗性的品种,可用作开展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叶瘟表现感病,但穗瘟表现抗病的4个品种是否持有抗穗瘟的基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


抗病广适、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505’
《中国马铃薯 》 2018
摘要: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505’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2001年用‘Serrana’作母本、‘Yakhant’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1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中晚熟,冬作生育期80 d左右,大春作生育期110 d左右;块茎扁圆、薯皮略麻、白皮白肉、芽眼浅。产量在30 000~62 000 kg/hm2。干物质含量21.90%,淀粉含量14.70%,还原糖含量0.19%,粗蛋白含量2.36%,维生素C含量28.00 mg/100g鲜薯。‘云薯505’植株抗晚疫病、中抗轻花叶病毒病(PVX)、感重花叶病毒病(PVY)。该品种适宜在云南省滇中、滇西北、滇东北大春作区及马铃薯冬作区推广种植。


我国新育成甘蔗品种(系)对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和高粱花叶病毒的抗性评价
《植物病理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 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 V和Sr M 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 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甘蔗 优良新品种(系)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 高粱花叶病毒 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