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基因表达谱分析寡核苷酸芯片制备的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先有目的地搜集了50个水稻花序相关基因,进行了探针的设计、筛选及合成纯化,用点样仪以微阵列的形式将其点于醛基化的玻璃片上;将3个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花序材料的总RNA经荧光标记反转录后与寡核苷酸芯片进行杂交.用ScanArray3000对获得的表达谱进行扫描分析显示,芯片图像背景均匀,信号清晰.用ImaGene4.0软件对表达谱分析表明,候选基因在水稻花序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材料中,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为进一步进行水稻寡核苷酸芯片的制备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月季突变体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分析
《园艺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月季花色花香突变机理和揭示花色花香代谢的相关基因,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分离了月季红花无香突变体‘往日情怀’(以下简称突变体)与其野生型金黄色浓香品系‘金银岛’(以下简称野生型)之间表达差异cDNA片段。分别以突变体作为驱赶子,野生型为检测子,以及以野生型作为驱赶子,突变体为检测子建立了两个差异表达cDNA文库WSSH和JSSH,分别代表在突变体和野生型中特异表达的cDNA;再经文库高密度点阵膜的杂交差示筛选分析,在WSSH库中获得特异表达的27个阳性克隆,在JSSH文库中得到25个阳性克隆。差异表达克隆测序后经BLAST比对分析发现WSSH文库中含有与红花突变体的花青素积累直接相关的CHS、DFR、细胞色素P450加单氧酶、乙二醛酶Ⅰ、己糖转移因子、MYB1转录因子、S-腺苷蛋氨酸转移酶、ADR等花色相关EST;JSSH文库中含有与野生型花香形成相关的月季甲基间苯二酚O-甲基转移酶、转醛醇酶、Acyl-CoA结合蛋白、钙调素结合蛋白、MYB92转录因子的EST以及导致芽变的Ty1-copia-like逆转座子。
关键词: 月季 抑制性消减杂交 花色 花香 突变体 差异表达


云南籼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苗期耐冷性研究
《生态环境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早春低温和连续阴雨是导致籼稻烂秧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耐冷的种质资源,将耐冷性基因导入高产的籼稻品种之中是防止低温冷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加强籼籼稻杂交后代的苗期耐冷性研究,可为籼稻耐冷性育种提供条件。以235份云南籼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Oryzasatica)配制的杂种F5、BC1F4、BC2F3和BC3F2代为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对亲本及其后代进行苗期(三叶)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回交世代与杂种与亲本间的苗期耐冷强弱差异较大,总体趋势为回交供体亲本>F5>BC1F4>BC2F3>BC3F2;揭示了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其回交杂种苗期耐冷性减弱,越来越趋于轮回亲本,在耐冷育种上对回交供体亲本及其早世代材料进行选择更易获得苗期强耐冷材料。(2)同一稻作区,回交供体亲本的苗期耐冷强于杂种后代;稻作区划间,回交供体亲本及杂种F5总趋势相近,滇中一季籼稻粳稻区和滇东北高原粳稻区材料耐冷最强,而BC1F4、BC2F3和BC3F23个回交世代存在一定差异。


食用玫瑰花中1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气相色谱仪,建立了食用玫瑰花中18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样品中农药残留2次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中依次用30mL三氯甲烷-乙酸乙酯(9∶1,V/V)、30mL乙酸乙酯-甲醇(1∶1,V/V)作为洗脱剂。样液浓缩后注入气相色谱仪中,用双毛细管柱(DB-1、DB-17)分离、双火焰光度检测器(FPD1、FPD2)测定。制备得到的样液清亮透明,测定结果18种有机磷农药3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67.23%~108.6%,相对标准偏差2.22%~14.26%。方法检出限为0.006~0.020mg·kg-1。建立的方法具有测定有机磷农药种类多、净化效果好、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等优点。
中国红皮砂梨品种的SSR标记分析
《园艺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技术对29个砂梨品种或类型(主要为红皮型)做了鉴定,并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6对SSR引物(BGA35、KU10、BGT23b、NH004a、NH011b和NH015a)均扩增出了较多的等位基因。NH004a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杂合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都较高,显示了良好的品种鉴定能力。除3对品种或类型可能为同物异名或芽变类型无法区分开外,6对引物组合可以成功地鉴定其它品种。聚类分析可以将29个砂梨品种(类型)明显分成4个组。第Ⅰ组全部来自云南,其中包括2个绿皮砂梨品种,其余为红皮砂梨,说明该组内红皮砂梨的祖先可能与这些绿皮砂梨亲缘关系很近。在第Ⅱ、Ⅲ组中,来自四川会理的红梨品种和云南的红梨品种交叉组合,可能是两地间品种交流的历史反映。第Ⅳ组中来自四川会理的‘香酥梨’、‘栽秧梨’,原产云南弥渡的‘弥渡香酥梨’以及原产云南丽江的‘长水火把梨’相互间及与其它梨的亲缘关系均较远。分布在云南各地的火把梨可能有不同的起源。


云南昌宁蔗区不同耕层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
《土壤通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蔗园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管是在旱地蔗园还是在水田蔗园,0~30cm土层的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养分含量明显高于30~60cm的土层,但全氮、全磷、全钾在0~30cm土层与30~60cm土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2)旱地蔗园的有效铁、有效锰和有效铜0~30cm土层比30~60cm土层高,有效锌含量在0~30cm的土层与30~60cm的土层之间变化不大。


来自中国云南野生稻的抗稻瘟病遗传资源(英文)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与Pi-ta~-等位基因相比,含有Pi-ta~+等位基因的栽培稻具有抗稻瘟病特性。本研究用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了来自云南的不同栽培稻品种以及不同类型和来源的普通野生稻种和非洲长雄蕊野生稻种中的Pi-ta基因,发现Pi-ta基因在稻属植物中高度保守,但Pi-ta~+等位基因的存在极其稀有。在所检测的栽培稻和野生稻中仅有来源于云南景洪的直立型普通野生稻中含有Pi-ta~+等位基因。而与Pi-ta基因相比,另一个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经部分同源序列克隆及测序发现该基因在不同野生稻中的变异较大。在所克隆的不同野生稻Pib基因同源序列中,也只有来源于直立型普通野生稻的序列能按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正常翻译。对不同类型普通野生稻的抗稻瘟病能力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直立型普通野生稻对供试的本地稻瘟病生理小种具有较强抗性,其抗性可能源于所含的Pi-ta~+等位基因及可能有功能的Pib基因。由于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同属AA基因组型,因此,云南直立型普通野生稻可通过杂交育种或基因工程途径用于栽培稻的抗稻瘟病性能改良。
关键词: 直立型普通野生稻 Pi-ta~+等位基因 Pib基因同源序列 抗稻瘟病遗传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