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致病疫霉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及其群体演替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致病疫霉群体特征的认识,是控制晚疫病危害的必要前提。【方法】对云南3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致病疫霉群体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mtDNA单倍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云南马铃薯致病疫霉群体主要由A1交配型组成,番茄致病疫霉全部为A1交配型。A2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总体发生频率较低,分别为3.4%和4.4%。自从2002年以后,致病疫霉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没有检测到A2交配型或自育型菌株。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敏感性的离体测定显示马铃薯和番茄上均存在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13.2%、9.4%和77.4%。分离自番茄的甲霜灵抗性菌株比例高于分离自马铃薯的菌株。Ⅰa、Ⅱa和Ⅰb三种mtDNA单倍型被检测到,马铃薯致病疫霉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全部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在群体中的比例为96%,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番茄致病疫霉则为Ⅰa和Ⅰb两种单倍型,“新”、“旧”群体共存。【结论】马铃薯和番茄致病疫霉群体的遗传结构有明显差异;致病疫霉“新”、“旧”群体在云南已发生演替,马铃薯致病疫霉“新”群体已成功替代了“旧”群体;迁移和有限的有性生殖可能在云南致病疫霉群体的演替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交配型 自育性 甲霜灵敏感性 mtDNA单倍型 晚疫病


云南省多花菜豆的主要生产问题及解决途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花菜豆是云南省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分析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量较低、品质差、常规选育难以保持原品种特性、遗传育种基础研究薄弱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途径.


滇黑两省黄瓜花叶病毒南瓜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园艺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免疫捕捉多聚酶链式反应(Immuno-Capture PCR,IC-PCR)方法从南瓜的两个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云南分离物(CMV-YN)和黑龙江分离物(CMV-HLJ)中扩增获得约700bp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GEM-T载体中。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CMV-HLJ和CMV-YN两个分离物CP基因长为657bp,编码219个氨基酸,两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达到96.8%和97.4%。和国外CMV亚组Ⅰ6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0%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7%以上,和亚组Ⅱ6个分离物的同源性分别为66.4%和73.4%。和国内亚组Ⅰ10个分离物的核苷酸同源性都在89.5%以上,氨基酸同源性在93%以上,而和亚组Ⅱ两个分离物的同源性分别为68.3%和73.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MV-HLJ和CMV-YN两个分离物属于CMV亚组Ⅰ。


浅谈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的政策与法制保障问题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科技在“三农”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必须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才能保障新阶段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及有效发挥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甘蔗细茎野生种(S.spontaneum)远缘杂种F_2代模糊综合评判分析
《种子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灰色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对甘蔗细茎野生种的远缘杂种F2代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云02-228、云03-77、云02-312、云02-281、云02-286、云02-294六个材料综合性状优良,可以作为优良亲本进一步回交利用;云02-317、云02-241需作进一步的试验观察;云02-185、云02-297、云02-325、云02-227应予以淘汰。该结果为甘蔗细茎野生种远缘杂种F2代的进一步选育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增加了选育工作的预见性。
关键词: 甘蔗细茎野生种 远缘杂种F2代 灰色关联度 模糊综合评判


云南地方稻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与地理生态差异(英文)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或16个地州的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583份糙米P,K,Ca,Mg,Fe,Zn,Cu和Mn含量,并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83份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为P>K>Mg>Ca>Fe>Zn>Cu>Mn,多样性指数为P>Mn>Cu>K>Mg>Zn>Fe>Ca。滇中一季籼粳稻区是高Ca(164.86μg/g),Fe(38.33μg/g)和Zn(39.03μg/g)糙米的分布中心,尤其是大理和楚雄州糙米的Ca(205.88,223.33μg/g),Fe(87.89,121.45μg/g)和Zn(44.13,39.33μg/g)含量在云南16个地州中最高。思茅地区是云南低磷、低钾和低镁糙米含量的分布中心;红河和文山州是云南高钾和高铜糙米的分布中心。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和德宏州是云南地方稻糙米基于8种矿质元素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也是糙米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这与基于云南地方稻种形态、同工酶和SSR标记确定的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有一定的相似趋势;这是本文中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些结果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糙米矿质元素(特别是磷)含量的多样性与稻种的遗传和基因多样性可能有某种相关。


小细胞团为受体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非洲菊基因转化体系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非洲菊叶柄基部的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通过匀浆将其切割成小细胞团,再利用该小细胞团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转化。标记基因GUS的转化及转化愈伤组织的X-G luc染色证明了该方法可以高频率地(>80%)获得转化愈伤组织;通过对转化愈伤组织的再生培养,获得了8株X-G luc染色阳性植株;转化植株的PCR检测和Southern分子杂交检测进一步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入非洲菊基因组中。
关键词: 非洲菊 小细胞团 β-葡糖酸苷酶(GUS) 基因转化


云南红壤上蓖麻干物质积累和N、P、K吸收规律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蓖麻品种TCO-202为试验材料,测定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根、茎、叶、花序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和氮(N)、磷(P)、钾(K)吸肥量。结果表明,干物质积累速率从出苗到灌浆呈上升趋势,到灌浆期达最大值,灌浆期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减慢。各个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大小依次为:开花至灌浆期>苗期至现蕾期>灌浆期至成熟期>现蕾期至开花期>苗期;蓖麻氮、磷、钾的吸收量在整个生育期遵从“慢—快—慢—快—慢”的规律,吸收速率呈现双驼峰型,2个吸肥速率高峰出现在现蕾期和灌浆期;在云南红壤上蓖麻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N)7.71kg,磷(P)1.26kg,钾(K)4.42kg,吸肥比例为1∶0.16∶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