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苞猩猩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苞猩猩草(Euphorbia heterophylla Linn.)对川滇两省干热河谷区的旱坡地果园水果生产和栽培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光、温、水等环境因子对白苞猩猩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苞猩猩草种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30℃,在高温45℃或低温5℃时不能萌发;白苞猩猩草种子在土壤相对含水量≥10%时即可萌发,并在20%时萌发率达到最大值71.3%;种子破土能力弱,种子位于土壤表层0cm时,出苗率高达80.7%,覆盖6cm以上土层能有效遏制其出苗;12h光暗交替有利于种子萌发;中性或偏酸性、低盐度(0.02mol/L NaCl)环境有利于种子萌发。本研究将为白苞猩猩草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途径。


生态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湖南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结合我国茶叶生产的实际,从抗性品种的选用、深耕培土、茶树修剪、茶叶采摘、生物多样性、农药和新一代高新技术喷雾器的选择方面,综合叙述了茶园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为生态园中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良好的技术支撑。


菊花杆种植白参菌研究
《中国食用菌 》 2014
摘要:为了探索采用菊花杆为主料种植白参菌的可行性,设置了3个配方和1个对照进行栽培试验,并采取两头开口和脱袋周身出菇2种出菇方式,结果表明配方1采取脱袋出菇方式的白参菌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最高,生物学效率高达41%,仅次于CK的42%,与其余各配方相比,配方1为较好的白参菌栽培料配方。


4个番茄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田间抗性评价及摘叶法防治技术初探
《热带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对云南热区4个番茄品种进行了细菌性斑点病的田间抗性评价和发病特点调查,同时评价了人工摘除病叶法对该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拉比品种抗病性优于其它3个品种,同一品种植株上各部位发病严重程度依次为下部>中部>上部。用20%噻菌铜SC 300倍液进行病害防治时,辅以人工摘除下部重病叶的措施可显著提高病害防治效果。


滇桑(Morus yunnanensis)的组织培养繁殖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桑(Morus yunnanensis)作为我国特有的桑树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价值。为了解决滇桑不易无性繁殖的难题,以从云南省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滇桑枝条上的侧芽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初步建立滇桑的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在MS培养基中添加2.0 mg/L 6-BA和0.2 mg/L NAA有利于侧芽的萌发;添加1.0 mg/L 6-BA能促进幼苗的生长;茎部木质化的幼苗在添加0.25 mg/L IBA和0.25 mg/L NAA以及0.4%活性炭的WPM培养基上能分化出健壮的根系并移栽成活。试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大围山滇桑的组织培养繁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低浓度活性炭对滇桑组培幼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滇桑 无性繁殖 侧芽 组织培养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 活性炭


丹参在云南昆明引种栽培研究
《中国现代中药 》 2014
摘要:目的:通过对云南昆明地区引种的陕西商洛丹参产量、外观质量及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评价,为正品丹参在云南引种栽培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方法对引种商洛丹参、云南野生丹参、对照原产地商洛丹参的农艺性状、主要药效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云南昆明引种商洛丹参,根条粗壮、匀长,表面呈红棕色,断面较平整,气微,味微苦涩,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丹参药材性状描述之要求;昆明直播2年生和分根1年生丹参的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大幅高于《药典》要求;昆明直播2年生和分根1年生丹参脂溶性成分和总丹参酮接近对照陕西商洛分根1年生丹参,丹酚酸B和水溶性总酚含量明显高于对照陕西商洛分根1年生丹参;昆明野生滇丹参除二氢丹参酮、迷迭香酸、丹参素含量略高于引种和原产地丹参外,其他成分含量均较低,达不到《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结论:综合比较云南引种丹参与云南野生滇丹参、对照原产地陕西商洛丹参外观质量性状及内在品质,正品丹参适合在云南昆明地区引种栽培。


7个柱花草品种的AFLP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旨在阐明不同柱花草品种的遗传差异。利用AFLP、SSR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对7个柱花草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2对AFLP引物组合共扩出96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850条,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性条带为70.8条,多态性比率为87.99%。10对SSR引物共扩出2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23个,多态性比率为88.46%;10对引物的观察杂合度(Ho)的范围是0~0.7143,平均为0.1857,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为0.6545,平均多态性含量(PIC)为0.727。根据非加权成对平均数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品种聚类树形图,AFLP与SSR分析的聚类图相似性显著,7个品种明显分成两类。‘矮柱花草’与‘西卡柱花草’的遗传关系最为疏远,‘奥克雷柱花草’与‘爱德华柱花草’、‘格拉姆柱花草’与‘热研5号柱花草’关系最为密切。


甘蔗宿根萌发期內源激素变化与其宿根性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茎基部取样的方式,以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同一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宿根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1)宿根萌发过程中,强宿根与弱宿根甘蔗茎基部IAA含量、ZR含量和ZR/IAA比值的变化波动大,但差异不显著。(2)强宿根与弱宿根甘蔗茎基部GA3和ABA含量、IAA/ABA和GA3/ABA比值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ABA含量、IAA/ABA和GA3/ABA比值的差异显著,是与甘蔗宿根性关系密切的3个重要参数。(3)强宿根甘蔗ABA含量高于弱宿根甘蔗,而其IAA/ABA和GA3/ABA比值小于弱宿根甘蔗,且IAA/ABA和GA3/ABA比值随甘蔗宿根性的减弱而增大。研究认为,在宿根萌发期,甘蔗宿根性越强,ABA含量越高,IAA/ABA和GA3/ABA比值越小;而这3个重要参数均与ABA有关,进行甘蔗宿根性评价应着重参考ABA含量,同时结合IAA/ABA和GA3/ABA比值再进行深入分析鉴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