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为三七育苗方法的改进和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不同覆盖方式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土温及容重进行取样测定,同时调查记录田间三七出苗率、种苗质量。结果:同传统松毛或稻草单覆盖相比,三七育苗床畦面采用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可减少育苗初期浇水量2/3以上,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三七种子播种到出苗的40 d内不用浇水,保持出苗期土壤含水量稳定在30%左右和土温稳定在9~16.5℃,促进畦面土壤疏松,防止田间倒春寒危害,从而显著提早三七出苗期,提高田间出苗率、出苗整齐率和种苗质量。仅采用松毛或稻草的单覆盖方式保水、保温效果较差,需12 d左右浇施一遍水,三七田间出苗时间较双覆盖处理晚14 d,出苗盛期晚24~26 d,出苗率低11.3%~18.7%,且松毛的效果要优于稻草。采用地膜单覆盖虽然有较好保水、保温效果,促进三七出苗和提高发芽率,但存在日均土温变化较大、田间土壤易板结,畦面青苔、杂草较多,不利于后期田间管理的不足。结论:生产上建议三七种子播种期采用松毛+地膜双覆盖方式,以节水抗旱、节省劳力,提高种子出苗率和种苗质量,出苗盛期后揭掉地膜采用松毛单覆盖的方式进行苗期管护。


苹果绵蚜在不同苹果品种上为害的差异性研究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2年生苹果品种"华丹"、"华美"、"礼泉富士"、"华玉"幼苗为试材,于2012年6~8月,在云南农业大学温室对4个苹果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笼罩试验,以研究苹果绵蚜在不同苹果品种上为害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苹果绵蚜在"礼泉富士"上的为害与"华美"、"华玉"2个品种间无论从每株平均苹果绵蚜头数、苹果绵蚜种群数和苹果绵蚜种群面积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礼泉富士"与"华丹"只是在苹果绵蚜的种群个数上有显著差异。因此,4个苹果品种中,苹果绵蚜的为害程度依次是"礼泉富士">"华丹">"华玉">"华美";苹果绵蚜更容易为害植株的侧枝。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中氯吡脲和噻唑隆残留及消解
《环境化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氯吡脲,可促进细胞增大和分化,能防止落花落果,常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葡萄的种植过程中.氯吡脲对人体、牲畜等具有一定的毒性,对眼睛和皮肤具有轻度刺激.噻唑隆也是一种常用于葡萄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植物芽的分化,而残留于植物中的噻唑隆对人畜具有低毒作用,可对眼睛产生轻微的刺激.很多国家对于氯吡脲和噻唑隆在农业生产中的限量都制定了严格的残留限量标准,如我国国家标准GB 2763—2014中规定了氯吡脲和噻唑隆在葡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都为0.05 mg·kg-1.国内外关于氯吡脲和噻唑隆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 葡萄 氯吡脲 噻唑隆 残留 消解


干旱胁迫下土壤湿温度效应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春播马铃薯出苗后,在全生长期土壤相对湿度处于23%~25%的干旱胁迫状态下,干旱处理的产量比正常供水减少71.3%,植株根重量平均减少49.6%,茎杆减少46.5%,叶片减少39.9%。在苗期根系和叶片的减产量最显著,苗期补水对根系和叶片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促进。茎杆差异更大表现在开花期,主要是对植株的株高和茎杆的数量、粗细减量有较大影响。干旱导致了土壤低温,全生育期(133 d),干旱处理的土壤积温仅为1572℃,比正常供水少1304℃,尤其在结薯膨大期土温仅6.7~11.9℃,可能有效的活动积温更少。推测土壤相对湿度减少1%,温度降低0.245℃。干旱和伴随产生低温的综合效应,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干旱土壤日内湿度急剧变化,湿度差最大可以达到37%,这种急剧湿差加剧了土壤和植株的蒸腾作用。


不同产地铁皮石斛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铁皮石斛样品,建立快速鉴别不同产地铁皮石斛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铁皮石斛特征成分提取条件:最适称样量0.2000 g,最佳提取时间30 min;分别用石油醚、氯仿和无水乙醇3种溶剂提取铁皮石斛样品并进行紫外光谱测定,建立不同产地铁皮石斛紫外指纹图谱.结果显示,铁皮石斛的石油醚、氯仿、无水乙醇提取液在24 h内稳定性RSD分别在0~0.99%、0~1.79%、0~0.52%之间,精密度RSD分别在0~0.04%、0~0.04%、0~0.09%,重现性RSD分别在0~0.34%、0~0.30%、0.03%~0.13%,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以样品紫外吸收波长、吸光度值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得分的二维投影图可以准确区分5个产地铁皮石斛样品.该方法能够简单快速地鉴别同一种源不同产地种植的铁皮石斛,为其他物种的产地鉴别提供参考.


金沙江干热河谷冲沟沟床草被对径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冲沟沟床草被对径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有助于探明该区冲沟发育过程及其动力机制。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研究冲沟沟床草被带长度对径流流态、流速和阻力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条件下,沟床径流为紊流缓流状态。径流雷诺数Re随时间表现为先增大再减小的周期性变化趋势。沟床各断面径流雷诺数Re均随着草被带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径流佛罗德数Fr随时间呈现先急剧减小后趋于平稳的趋势,而在沟床沿程上呈减小趋势。草被带长度越长,佛罗德数Fr的变化幅度越小。(2)不同草被带长度小区,径流流速在时空上的变化有一定差异,且草被带越短径流流速在时间上的减小趋势越明显。各观测时段,径流流速均随草被带长度的增大而减小。(3)各小区径流阻力系数在时空上均表现出增大趋势。其中,12m草被带小区径流阻力系数在沟床各断面上均大于其他草被带长度小区。(4)12m草被带是减小径流流速、增大径流阻力的优势草被带长度。


东莨菪内酯对家蚕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用不同浓度天然产物东莨菪内酯处理桑叶饲喂家蚕(Bombyx mori)后,通过测定家蚕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研究东莨菪内酯对家蚕的影响。结果表明,12 h时家蚕出现摆头、吐液等轻微中毒症状,24 h时中毒症状减轻,48 h时中毒症状消失,家蚕恢复正常;5龄第三天家蚕饲喂浸过不同浓度东莨菪内酯的桑叶后,头部AChE比活力变化趋势与对照变化趋势相反,且除了药后24 h时的比活力高于对照外,其余时间段比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表现为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东莨菪内酯对家蚕头部离体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且抑制率随东莨菪内酯浓度的升高而升高。5.0×10-2、2.5×10-2mol/L东莨菪内酯对家蚕头部离体ACh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9.4%、90.6%,当东莨菪内酯浓度小于5.0×10-4 mol/L时,其对家蚕头部离体AChE活性的抑制趋势逐渐变缓,抑制中浓度IC50为4.03×10-3mol/L。
关键词: 东莨菪内酯 家蚕(Bombyx mori) 乙酰胆碱酯酶


云南省第12套甘蔗品种区试开远试点评价
《中国糖料 》 2014
摘要:对2012—2014年云南省第12套甘蔗品种区试开远试点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较优的有云蔗06-160、云蔗06-362、云蔗05-211和德蔗06-24,可以考虑给予进一步繁殖、示范、推广。


牧草磷素营养及其耐低磷特性
《草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磷是牧草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土壤的磷肥力往往成为牧草正常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本文综述了磷肥对牧草生长的影响,比较了磷肥与其他营养元素对牧草的综合影响,阐述了牧草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性,介绍了接种真菌和培育磷高效牧草品种可提高牧草对低磷环境的适应力,指出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磷高效牧草育种和种质资源的筛选是解决我国牧草有效利用磷素问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