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生长营养液对干旱期及复水后马铃薯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及复水后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及根系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胁迫程度及复水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营养液均能提高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与CK相比,叶片游离脯氨酸增加了8.05%~21.35%,根系游离脯氨酸增加了4.04%~18.37%;叶片可溶性糖增加了12.93%~20.12%,根系可溶性糖增加了10.76%~28.36%;叶片可溶性蛋白增加了6.22%~14.12%,根系可溶性蛋白增加了1.17%~6.54%,马铃薯产量增加了3.19%~7.55%。水分胁迫下植物生长营养液对马铃薯叶片和根系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大于正常供水,且显著提高重度水分胁迫下马铃薯产量。


环境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湿度、光周期和寄主植物是影响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了各因子对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温度、寄主对烟粉虱的子代发育历期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而湿度、光周期的影响显著(P<0.05)。各因子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温度(F=427.1,P=0.000)>寄主(F=265.8,P=0.000)>湿度(F=28.8,P=0.010)>光周期(F=17.8,P=0.020)。(2)各因子配对分析结果表明:23℃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长于25℃、27℃、29℃,4个温度处理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甘蓝寄主上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最短;与番茄和一品红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低湿利于缩短烟粉虱子代发育历期,RH 50%条件下的子代历期要短于其它3个湿度,与RH7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与RH 60%、RH 8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短于其它3个光周期,与14∶10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12∶12与10∶14、16∶8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3)当寄主为甘蓝、温度29℃、湿度50%、光周期12∶12时,发育历期最短,此环境因子组合可用于指导室内饲养烟粉虱。


云南栽培与野生巨大口蘑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浓度测量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纯锗伽马能谱仪测量云南栽培与野生巨大口蘑中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天然放射性核素40K、226Ra、214Bi、214Pb的活度浓度。结果显示,137Cs、40K、226Ra、214Bi、214Pb活度浓度最高值以干质量计,在2011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小于6.1、821、小于66、140、145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6.7、926、小于50、16、27 Bq/kg;在2012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13、3 323、79、82、85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6.6、1 194、127、31、39 Bq/kg;在2013年样品菌盖中分别为11、1 417、92、14、32 Bq/kg,在菌柄中分别为7.9、1 139、小于58、19、27 Bq/kg。样品中137Cs活度浓度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及欧洲与日本等受放射性污染地区真菌的活度浓度,40K、226Ra、214Bi、214Pb活度浓度处于正常水平。表明产于云南的巨大口蘑未受到137Cs放射性污染,食用无核辐射安全风险。


间作模式及氮、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15
摘要: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及不同施氮、磷肥用量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群体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四种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均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LER大于1,尤其在2∶2间作模式下,其LER为1.40,间作体系总产量及总净产值最高,间作优势最显著。在不同氮、磷肥水平下,玉米花生2∶2间作模式的LER为1.49~2.53,尤其在低氮、高磷水平下间作优势最高。在2∶2间作模式下,不同施氮、磷水平各花生品种产量间均无显著差异,而玉米产量及间作体系总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本试验范围内,间作产量优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大幅度减少,施磷水平处于高水平(180kg/hm2)时,间作体系总产量最高。说明玉米花生间作选用2∶2模式,减量施氮,增施磷肥,并选用适宜的耐荫花生品种,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


云南昭通苹果银叶病的调查与田间防治试验
《现代园艺 》 2015
摘要:云南昭通是我国西南主要苹果产区,由于老果园改造,修枝整形,造成树体出现伤口,银叶病发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苹果产业的发展。在云南昭通初步调查2个品种发病情况,结果表明:银叶病在2个品种之间的发病率有明细差别,红富士的要高于2001富士的发病率。在苹果生长季节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苹果银叶病在4月和9月发病率比6月的高,说明银叶病在春秋季节发病率较为严重。在4月上旬用树体打孔法注入营养液与多菌灵,同时树体打孔注入大蒜,9月下旬调查银叶病恢复情况,发现其发病率从5.2%降到2%,说明树体打孔注药法治理苹果银叶病有明显效果。


低温对OT百合‘Robinna’光合特性的影响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 2015
摘要:为探讨百合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切花生产期的光合特性,研究其冬季温室加温措施,提高百合切花质量,本文以OT百合品种‘Robinna’为试验材料,采用昼夜温度为15℃/1℃的低温环境,对供试材料进行持续15d的低温胁迫处理,并连续监测‘Robinna’各项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OT百合‘Robinna’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非常显著,与25℃/15℃常温对照相比,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百合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呈降低趋势,叶绿素a/b升高,光饱和点(LSP)降低、光补偿点(LCP)升高,可利用的光强范围在逐渐变小,光补偿点从19.31μmol m-2s-1上升到49.97μmol m-2s-1,光饱和点从321.91μmol m-2s-1下降到268.63μmol m-2s-1。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表观量子效率(AQE)、饱和光合速率(Pmax)、线粒体呼吸速率(Rd)均持续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表明:百合叶片的基础荧光(F0)增大,从正常值的620.58上升到低温胁迫15d后的662.0,而PSⅡ光化学效率及PsⅡ潜在活性有所降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Robinna’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电子传递速率(ETR)的下降较少,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增加较少。特别是在低温胁迫3d后,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趋于平稳,变化不大。低温胁迫15d后常温培养2d,‘Robinna’各项光合生理指标均有所恢复,表明‘Robinna’在低温胁迫条件下,光合组织结构受破坏较轻,其吸收的光能可以较多用于光化学转化,通过热耗散的能量较少,引起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的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