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的碳氮共济效应情景分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碳氮共济的概念体现了二者间共同依赖、共同转化、共同协作的关系,将土壤碳和氮均作为改善土壤质量的主动因素,这一概念有别于其它碳氮关系论述时只考虑元素间的被动耦合机制。土壤碳和氮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土壤碳、氮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需要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才能够实现土壤碳氮的共济关系,土壤碳对氮有多大的承载能力等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利用我国长期定位试验中的土壤碳氮数据,分析土壤的碳氮质量分数变化特征、施肥对土壤w(C)/w(N)比的影响、土壤碳对氮素的储存能力、碳氮共济关系及其情景分析,以便为充分挖掘土壤碳氮的生物学潜力、提高土壤生产力、改善环境和实现碳氮的良性循环提供依据。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选取了69篇记载有土壤碳氮数据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获得土壤碳氮数据1 782项。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氮关系可以用yC=7.66xN+1.816 2(r2=0.734**,n=737)表达,土壤平均全氮质量分数为1.17 g·kg-1,变化范围在0.08~3.52 g·kg-1之间,土壤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0.8 g·kg-1,变化范围在0.64~32.08g·kg-1之间;土壤w(C)/w(N)比集中在7.6~10.7之间,占总样本的80%左右,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的w(C)/w(N)比,单施化肥,特别是偏施某一种化肥时,将显著降低土壤的w(C)/w(N)比;在土壤氮素储存率为N 20 kg·hm-2·a-1,目标w(C)/w(N)比为9、10、11的情景下,目前已经处于碳饱和的土壤分别占:52.7%、72.1%、87.5%;储存率为N 50 kg·hm-2·a-1的情景下分别占:58.2%、78.2%、91.4%;储存率为N 100 kg·hm-2·a-1的情景下分别占68.7%、87.6%、95.8%。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变异很大,总体碳氮比稳定在7.66左右,偏施化肥将显著降低土壤的w(C)/w(N)比,较低的土壤w(C)/w(N)比和较高的氮素储存率情景下,土壤碳素对氮素储存能力将会迅速达到饱和,这将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和降低土壤生产能力。土壤碳氮共济关系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氮素的固定、矿化、硝化等过程;也影响到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对土壤有机质的质量也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将影响到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带来环境风险。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应该侧重于揭示土壤碳氮共济失调的根本原因、揭示土壤有机质的组分变化和动力学特征。
关键词: 碳氮共济 情景分析 碳饱和 w(C)/w(N)比
家蚕品种退化及复壮改良技术
《北京农业 》 2014
摘要:家蚕品种在推广应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一些优良性状的退化,给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保持优良品种的纯度,提高其种性,更好地发挥杂种优势的作用,需要对其进行提纯复壮。基于此,对家蚕品种退化的主要原因和品种的复壮改良采用的主要技术作了介绍说明,并对技术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云南省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云南省202份地方蚕豆资源10个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02份资源各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株高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27%。10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表明,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84,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78。聚类分析表明,云南省蚕豆地方资源分为3个大组群,以株高为主要聚类依据,综合聚类和Simpson指数结果可以知道株高是衡量云南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多样性的重要性状。聚类的结果同时表明:云南地方蚕豆种质资源的株高、生育期、百粒重有一定内在联系性,生育期(158.59 d)长的群体则株高较高(81.13 cm),但是百粒重偏低(95 g),反之亦然。本研究将云南省蚕豆种质资源类型划分为滇西北以丽江、中甸地区为代表是中等株高(74.82 cm)、小粒种(101 g)、晚熟种质资源富集地;滇中的楚雄以及滇东北的曲靖市周边为代表是大粒种(105 g)种质资源富集区域;矮株高,中粒早熟资源分布区域则以滇南的红河州和思茅为代表。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马铃薯中矮壮素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快速准确测定马铃薯中矮壮素残留的方法,并研究矮壮素在马铃薯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结果]矮壮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8滋g/kg,矮壮素的回收率范围为84.1%~103.2%,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5.8%~9.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矮壮素在马铃薯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2 d,属于易降解性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矮壮素在马铃薯采收期的含量较低。[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矮壮素在马铃薯上的使用较为安全。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马铃薯 矮壮素 残留 消解


边疆多民族地区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以普洱市为例
《云南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


云瑞系列甘蔗亲本的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CSCD
摘要:【目的】对云瑞系列甘蔗亲本及组合的优劣进行评价,为加速云南甘蔗野生资源利用,提高种质创新水平,合理利用云瑞系列亲本选配杂交组合和甘蔗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用28个云瑞系列亲本与36个国内外引进亲本进行杂交,获得65个杂交组合,采用家系试验评价方法,分析杂交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结果】母本、父本及组合对杂交后代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和产量等性状的影响均达显著以上水平。母本、父本和组合对后代的遗传力贡献表现为组合(66.39%)>母本(59.89%)>父本(51.59%),后代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有效茎数>茎径>锤度>株高;母本对F1代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锤度等性状的遗传力贡献分别为51.28%、65.63%、68.95%、53.71%,父本的贡献分别为19.72%、66.42%、78.13%、42.07%。云瑞系列亲本用作父本时产量和锤度的一般配合力高于用作母本的一般配合力。根据特殊配合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向,可将28个云瑞系列亲本及衍生的65个组合分为高产高糖类、高产类、高糖类及表现较差不适宜用作品种选育等4种类型。【结论】云瑞系列亲本与其他系列亲本杂交时适合用作父本,而不适合用作母本;筛选出的高产高糖类、高产类、高糖类云瑞系列优良亲本及组合具有一定的育种潜力。


基于稀土元素含量的普洱茶产地识别研究
《茶叶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普洱茶产地识别技术,收集普洱茶三大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市、临沧市)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代表性样本共85个,采用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法(ICP/MS)测定了样本的16种稀土元素含量,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3个地区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样本,分别进行线性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和验证成功率都为100%。对3个地区的混合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的回判成功率分别为93.3%、87.9%、90.9%,交叉验证的正确率分别为90%、87.9%、90.9%,18个外部验证样本的正确判别率为84.6%、81.4%、82.9%。本研究表明,通过稀土元素含量的线性判别分析,能够较好地区分三大主产区的普洱茶样品。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复合侵染烟草的细胞病理特征
《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情况下,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ZSV)和马铃薯Y病毒(PVY)通常复合侵染同一植株。该文首次报道了TZSV和PVY复合侵染烟草(Nicotiana sp.)植株的细胞病理特征,并与单独侵染进行了比较分析。复合侵染的烟草植株细胞中,TZSV病毒颗粒明显增多,并聚集于囊膜内形成包涵体,与PVY的风轮状及片层状内含体和病毒颗粒聚集体交叉分布于细胞质(内含线粒体明显增多)中,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结构较完整;两种病毒的颗粒、包涵体和内含体数量均较单一侵染增多,且对寄主亚细胞结构的破坏较单一侵染为轻,TZSV和PVY及其与寄主的互作可能存在协生作用。
关键词: 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马铃薯Y病毒 烟草 复合侵染 细胞病理特征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及乳制品中5种黄曲霉毒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4
摘要:目的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_1、G_1、B_1、G_2和B_2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辅以超声波提取、离心,上清液浓缩至近干,加入0.25 mL三氟乙酸在50℃的温度下衍生15 min后氮吹浓缩近干。采用Thermo scientific Hypersil Green PAH(4.6 mm×250 mm i.d,5μm)色谱柱,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激发波长为367 nm,发射波长为436 nm荧光检测。结果 5种黄曲霉毒素在0.20~5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0.9991~0.9998),检出限为0.05~0.08μg/L。在0.50μg/kg、1.0μg/kg和2.0μg/kg三个添加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77.6%~122.7%,85.8%~112.7%和89.7%~115.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8.92%。结论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法具有简便、灵敏、准确和可重复等优点,适合乳及乳制品中5种黄曲霉毒素残留的同时检测和定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