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食用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菌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快速鉴别牛肝菌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产地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牛肝菌特征成分的最佳条件,制备测试液并进行紫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牛肝菌样品的重现性、精密度和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09–1.81、0.11–1.92、0.06–2.33之间;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具有明显的指纹特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菌盖和菌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4.797%和92.961%,能够反映样品的主要信息;SIMCA软件分析显示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化学成分积累不同。根据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光谱信息和主成分分析能区分同一牛肝菌的不同部位,鉴别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食用牛肝菌。


两广二号三眠蚕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蚕桑通报 》 2014
摘要:三眠蚕的发生造成蚕食桑量减少,茧形变小,产茧量降低,如果是种茧育还会严重影响制种系数,降低产值。三眠蚕的发生与品种有一定的关系,品种不同,发生的比例略有不同。但任何品种,一年中的任何季节如果催青处理不当、饲养条件恶劣均可发生三眠蚕。据调查,如饲育处理不当及环境不适宜,三眠蚕发生比例在5~8%,多者达20%以上。发生的三眠蚕中雄蚕占70%,雌蚕占30%左右。两广二号是一个四眠二化性四元杂交种,蚕体


OT百合新品种 ‘金门’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门’百合是以OT百合‘T11’为母本,‘D74’为父本,经过切割柱头授粉结合胚挽救技术获得的OT百合杂种系切花新品种。花瓣黄色,花瓣中下部深黄色,花梗开张角度适中,花序紧凑,植株茎杆粗壮,直立性良好。生长势较强,具有较强耐热性,对盐碱土壤有一定耐受力,适种地区广泛。


云南省马铃薯饲用情况调查
《中国马铃薯 》 2014
摘要:选择云南省大春马铃薯主产区昭通、曲靖、昆明的10个县市和冬小春马铃薯的3个主产县为样本,对2013年农户马铃薯的生产及饲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春马铃薯的饲用比例平均为32%,冬小春马铃薯的饲用比例平均为5%。基于调查结果推测,云南省马铃薯饲用的平均比例为26.7%,总量为320万t,占全省饲料总量的8.5%。发现在大春作区,马铃薯饲用比例较大,其中,饲用比例在30%以上的区域,主要在昭通市;饲用比例在10%至30%之间的区域,主要为曲靖、昆明的县市;饲用比例在10%以下的区域,主要是冬小春作区。


正交试验法优化玛咖含片配方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应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玛咖含片配方,并考察玛咖含片的制备工艺及其实际配方生产中产品的性能。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玛咖含片的感官评价为指标,选出玛咖含片的最适宜工艺条件、并对最佳条件下产品的稳定性、重金属和微生物进行考察。玛咖含片口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玛咖粉为80%,红景天粉为12%,当归粉为6%,玛咖含片的口感综合指标为246、产品的各项重金属含量符合GB16740标准中的规定、保存12个月之间玛咖含片的色泽,外观形状,脆碎度,崩解时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微生物也没有增加并其含量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行,稳定可靠,此工艺研究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810233796.X),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为其质量标准提供了实验基础。


云果1号果桑初夏大田硬枝扦插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14
摘要:为了提高果桑扦插育苗成活率,降低育苗成本,探索育苗的实用技术,于初夏运用头年生采果后的果桑枝条,采用地膜覆盖、遮阳网遮荫2种处理方式进行大田扦插试验,结果显示,遮阳网覆盖处理的扦插成活率和出苗率更高,地膜覆盖处理的扦插成活率较低,但其苗木生长势更好。


生态因子对黄芩次生代谢产物及无机元素的影响及黄芩道地性分析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在全国范围内分单株采集的92个黄芩根及对应的92个黄芩根际土样品,检测黄芩次生代谢产物、药材及根际土中无机元素含量,结合道地药材空间分析数据库中的环境数据,开展生态因子对黄芩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及综合效应分析.结果发现,黄芩中多数化学组分与纬度成负相关,而与温度成正相关,21个化学组分总体呈现低纬度地区含量高于高纬度地区的趋势.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黄芩中黄芩苷与纬度的负相关关系.发现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过高(除Mg和Ca外)总体上不利于黄芩中化学成分的积累.基于21个组分的聚类分析将不同产地的黄芩分为2组,指出黄芩的道地性并不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小区域,在从内蒙赤峰到陕西太白一线均适宜黄芩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为黄芩的适生区和潜在的道地产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