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三七(模糊匹配)
78条记录
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为三七育苗方法的改进和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不同覆盖方式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土温及容重进行取样测定,同时调查记录田间三七出苗率、种苗质量。结果:同传统松毛或稻草单覆盖相比,三七育苗床畦面采用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可减少育苗初期浇水量2/3以上,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三七种子播种到出苗的40 d内不用浇水,保持出苗期土壤含水量稳定在30%左右和土温稳定在9~16.5℃,促进畦面土壤疏松,防止田间倒春寒危害,从而显著提早三七出苗期,提高田间出苗率、出苗整齐率和种苗质量。仅采用松毛或稻草的单覆盖方式保水、保温效果较差,需12 d左右浇施一遍水,三七田间出苗时间较双覆盖处理晚14 d,出苗盛期晚24~26 d,出苗率低11.3%~18.7%,且松毛的效果要优于稻草。采用地膜单覆盖虽然有较好保水、保温效果,促进三七出苗和提高发芽率,但存在日均土温变化较大、田间土壤易板结,畦面青苔、杂草较多,不利于后期田间管理的不足。结论:生产上建议三七种子播种期采用松毛+地膜双覆盖方式,以节水抗旱、节省劳力,提高种子出苗率和种苗质量,出苗盛期后揭掉地膜采用松毛单覆盖的方式进行苗期管护。

关键词: 三七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植株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的产地环境、植株农艺性状及其药材产量组成进行分析评价,为三七引种栽培和生产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采收期对文山、砚山、马关、靖西等三七传统产地和昆明、曲靖、红河、玉溪等三七新产地的商品三七进行调查取样,对产地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地貌以及三七植株叶、茎、根部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商品三七种植由文山等传统产地大规模向红河、昆明、曲靖等新产区扩展。三七新产区种植海拔较传统产区有大幅提高,在1800~2 130 m,种植地块选择在中低山斜坡和缓丘的红壤地。三七新产区植株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生物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均较传统产区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根条重、块根重、主根长等农艺指标增加幅度均超过20%。不同产区间比较,红河石屏牛街、昆明石林圭山、红河建水官厅等地所产三七植株高大粗壮、块根和剪口大、支根发达;昆明官渡小哨、广西靖西禄峒、文山砚山江那等地的植株瘦小、块根和剪口小。聚类分析表明,新产区和传统产区交叉聚类,三七产地可分为3大组,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3个新产区及传统产区文山砚山干河为三七高产区域。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七块根、剪口的大小和质量,同植株地上部分的株高、茎粗、叶片大小、叶重和茎重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茎粗、叶片宽、叶片长/宽、叶干重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块根干重的主要因子,而株高、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剪口干重的主要因子。结论:三七传统产区的西部和北部,海拔为1 800~2 130 m的中低山斜坡及缓丘红壤地适合种植三七,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可作为商品三七的重点引种发展区域。

关键词: 三七 不同产地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七不同间隔年限种植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三七不同间隔种植年限对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对文山州马白、马塘、古木和盘龙4个三七道地产区新土、间隔5年土壤和连作土壤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效钙、镁、锰、铜、锌和硼含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三七连做土壤除钙、镁外,其他微量元素及间隔5年土壤全部中、微量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新土;间隔5年土壤除硼外其他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连做土;土壤有效锰、铜和硼含量受种植模式影响,而锌、钙和镁不受影响;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效铜和钙含量及连作土有效锌含量季度变化不显著,但有效硼含量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新土和间隔5年土壤有效锌含量也随种植时间延长而上升;有效锰和镁含量在次年4月达到峰值,至取样结束降至最低;同新土相比,间隔5年土壤有效锰和铜所占比例增幅分别为29%,114%,镁和硼所占比例降幅分别为18%,38%,锌和钙所占比例变化不显著;连做土壤锰、铜和硼所占比例增幅分别为50%,120%,22%,锌、钙和镁等无显著变化。结论:连作不能引起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亏缺,而诱发连作障碍,但其造成的三七种植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比例失衡应为产生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三七 连作 中、微量元素 平衡施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三七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及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采集了分布于云南广西共12个产地的三七样品,并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方法,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其6种重金属元素As,Cu,Hg,Cd,Pb,Cr的含量。该结果按《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规定计算,As超标率为32.4%,Cd超标率为29.7%,Cu,Hg,Pb均未超标。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并讨论了不同产地三七中重金属含量差异特点及可能原因。为三七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安全评价及三七道地性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三七 重金属元素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产地三七栽培加工技术调查

中国现代中药 2014

摘要:目的:采集三七样品,对不同产地、小生境、农业措施、田间管理、病虫害和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比较,以期为比较和优化三七栽培及产地加工提供参考。方法: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结果:通过调查不同地区17个三七样地,发现栽培用种苗的种质均为购于云南文山的自繁自种种质,样地地理范围在北纬22°~25°、东经102°~106°之间,在760~2 114 m海拔高度的地方都有栽培;三七病害普遍存在,主要有黑斑病、根腐病和疫病;前作是玉米、花生或豆类的三七长势较好,前作是水田的三七长势较差,并且病害情况较严重。三年生三七天棚的透光度可达到30%以上;某些三七田间化肥用量较大,农药使用情况复杂。结论:三七栽培已突破了传统的栽培区域,连作障碍及土壤污染严重制约了三七道地药材的可持续生产,技术传承和规范化程度低限制了三七栽培的现代化及规模化,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和研究。

关键词: 三七 样品采集 栽培情况 环境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肥品种及配施对三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及配施对三七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氯化钾和硫酸钾及两者配施均能显著提高三七生物量和产量,且氯化钾对三七增产效果略优于硫酸钾。2种钾肥及配施均也显著促进三七植株对K的吸收和三七地下部对N,P的吸收,并显著提高三七皂苷含量与累积量;其中,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Rb_1,Rd和总皂苷含量分别增加了54.54%~72.72%,11.15%~37.55%,2.26%~29.68%,10.34%~51.72%,13.85%~25.52%,且氯化钾和硫酸钾1:1配施时,三七各种皂苷成分含量最高。2种钾肥相比,氯化钾对皂苷成分含量的提升作用优于硫酸钾。三七对氯不敏感,氯化钾和硫酸钾对三七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形成作用等效。三七生产中推荐选用氯化钾做钾源,以提高三七产量和品质,降低钾肥投入成本。

关键词: 三七 氯化钾 硫酸钾 产量 养分吸收 皂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酸香草醛显色-紫外吸收光谱法在三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氯仿、乙醇、水提取三七样品,同时在各溶剂提取液中加入一定量5%硫酸香草醛溶液,建立三七紫外指纹图谱和三七-硫酸香草醛紫外指纹图谱,采用SIMCA软件及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对两种处理所得紫外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氯仿、乙醇、水三种溶剂超声提取20min时效果最佳,加入硫酸香草醛溶液前后,三七紫外指纹图谱变化较大;三七紫外指纹图谱的共有峰率数据较为分散,最小为25.00%(Y5—Y8),最大为84.38%(Y11—Y13,Y20—Y21),最大变异峰率达177.78%(Y8—Y5),且有多个样品的变异峰率超过100%;三七-硫酸香草醛指纹图谱的共有峰率最小为42.86%(Y1—Y19),最大为79.55%(Y22—Y23),且数据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50%~70%之间,其变异峰率的范围也较小,主要集中分布在20%~50%之间;双指标序列分析的结果与图谱结果一致,三七-硫酸香草醛紫外指纹图谱的相似性大于三七紫外指纹图谱,差异性与产地和生长年限都相关,相同生长年限样品间的相似性大于不同年限,样品间的异同与地理空间距离的远近没有相关性,相邻产地样品间有较大或较小的相似性。该方法的稳定性、重现性和精密度均较好,可以对至少2个样品的异同进行定量评价,克服了其他一些方法只能进行模糊定性识别的局限,为三七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三七 硫酸香草醛 共有峰 变异峰 紫外光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中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GC-ECD)检测,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三七茎叶对其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三七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2.3~12.8 d;叶面施药后,其可被三七茎叶吸收并迅速向下传导至根部,且主要集中在须根中。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不同部位之间的最终残留量存在差异,依次为花>须根>块根。于三七病害发病初期(通常在三七开花前的营养生长期)施用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用量为有效成分67.5 g/hm2,施药4次,间隔期为7 d,距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28 d收获的三七块根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0.55 mg/kg,须根中的残留量<0.72 mg/kg,花中的残留量<2.25 mg/kg,均低于欧盟规定的苯醚甲环唑在人参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20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三七花中的残留风险大于其他部位,但风险商值(RQ)仅为0.21%,处于安全水平。建议在使用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防治三七上的病害时,用药量为有效成分67.5 g/hm2,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28 d。

关键词: 三七 苯醚甲环唑 残留 膳食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七不同间隔年限种植土壤的理化性状比较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文山州的文山(古木、马塘)、砚山(盘龙)、马关(马白)等3个市(县)4个定位监测区进行了三七不同间隔年限土壤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同新土相比,随着间隔年限的增加三七种植地土壤其粉粒、粘粒和胶粒呈先下降后逐步增加的趋势,粉砂、细砂、中砂、粗砂及砾石等成分呈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趋势。同新土相比,随着间隔年限的增加三七种植地土壤pH、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都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同新土相比,随着间隔年限的增加三七种植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钙和有效镁含量一般呈增加趋势,而速效钾和有效硫一般呈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变化不稳定但是总体而言新土和间隔7年的土样其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大致相等。三七合理的轮作和间隔适当年限能减缓土壤养分比例的失调,有利于三七的生长。

关键词: 三七 连作障碍 土壤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交换树脂-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三七中的4种形态砷

中成药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分析三七中的有毒砷形态的方法。方法应用水-盐酸将三七中的形态砷原样提取后,采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成功分离了4种形态砷,无机的As(Ⅲ)、As(Ⅴ)和有机的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再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对各形态砷进行测定。结果砷在0.5~4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形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As(Ⅲ)0.20μg/L;DMA 1.25μg/L;MMA 1.14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无机砷〔As(Ⅲ)+As(Ⅴ)〕6.68%,As(Ⅲ)8.01%,As(Ⅴ)13.42%,MMA13.95%,DMA2.71%,回收率无机砷As(Ⅲ)90.30%~92.24%,As(Ⅴ)88.27%~90.91%,MMA88.18%~90.82%,DMA90.54%~101.41%。结论该方法克服了现行三七标准中将有机砷混入无机砷的缺点。

关键词: 超声提取 离子交换树脂 原子荧光光谱 形态砷 三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