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热河谷罗望子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长期野外监测和分析,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罗望子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结果表明:经过420d分解期,林地A和林地B的凋落物残留率为42.57%和29.22%,半衰期为0.87a和0.75a,周转期为4.81a和3.61a;养分迁移方式,K元素是淋溶-富集-释放;N、Ca、Mg、Cu元素是富集-释放,Fe元素是富集,P元素在林地A和林地B中迁移方式略有差异;养分释放特征,P、Ca、Mg元素表现为净释放,七种元素释放率大小,林地A和林地B均为:Ca﹥K﹥P﹥Mg﹥N﹥Cu﹥Fe;P、K、Ca、Mg元素易分解和循环,返回林地时间较短,易被林木吸收。罗望子林凋落物的分解总体特征符合亚热带气候的地带性特点,受气温和降雨量影响较小。


云南省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杀虫剂溴虫腈的敏感性调查
《蚕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对溴虫腈敏感性较低的家蚕品种并给家蚕耐药性机理研究提供素材,选择云南省蚕区的17份家蚕品种资源为供试材料,调查溴虫腈对不同品种家蚕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观察蚕体中毒症状。溴虫腈对供试家蚕的LC50值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部分家蚕品种2龄起蚕的LC50值在100~200 mg/L之间,差异最大的是日系品种秋白A和黑蚕淡,二者的LC50值分别为257.955 mg/L和51.287 mg/L,相对毒力指数相差5倍。按照4级毒性分级法,溴虫腈对供试的17个家蚕品种主要呈现中等毒性和低毒性。中毒家蚕表现出吐液、静卧、拒食,死亡后蚕体缩短、软化、翘头尾,呈"S"、"C"扭曲状等症状。


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的实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运用CMS模型分析了云南省2001~2010年农产品出口增加的成因,结果表明,世界农产品进口规模的扩大、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产品出口结构适应世界进口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推动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且近几年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从分类产品上看,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促进植物性产品和饮料、烟草等产品的出口,而较弱的出口竞争力以及不合理的出口结构阻碍了动物性产品和动植物油脂产品的出口。
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及其在牙膏中的应用前景
《口腔护理用品工业 》 2013
摘要:综述了普洱茶的种类、主要成分、保健功效及其研究应用。普洱茶具有回甘生津、抑菌抗炎、清热解毒、抗衰老、降血压、预防龋齿、祛除烟毒、清新口气等作用,在古今中外均有较多的应用记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应用开发前景,预测普洱茶在天然护理牙膏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四种重楼属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重楼属(Paris)植物作为名贵的药用植物,野生资源逐渐匮乏。在人工栽培的过程中,为了控制其生长条件,探索生长环境因子对其影响,通过Li-COR6400对4种重楼属植物光响应及CO2响应曲线进行测定,比较其光合生理参数对光和CO2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花叶重楼(Paris marmorata)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最高,光补偿点(LCP)相对较低,CO2补偿点(Г*)最低、最大Rubisco羧化速率(Vcmax)、CO2饱和点(Cisat)相对较高,说明其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宽;光响应下水分利用效率(WUE)相对较低。滇重楼(P.yunnanensis)的LCP、Г*、Cisat最高,Pmax、LSP、Jmax较高,比较适宜强光及高浓度CO2环境;在CO2浓度升高的情况下其WUE最高。白花重楼(P.polyphylla)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偏低,对强光利用能力不强。毛重楼各参数居中,适应能力一般。滇重楼及花叶重楼对强光的利用能力较强,在栽培管理过程中,应对苗床适当增湿处理,增大光合同化效率,以提高产量;白花重楼植株、叶片较小,对强光的利用能力也相对较弱,在管理中应注意适当遮阴。


国外低纬高原地区农业发展对云南的启示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低纬高原地区气候特点,分析了国外低纬高原地区主要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和教训,如印度农业的"三大革命"和农业信息化发展;巴西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墨西哥"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去农业化"使其农业丧失比较优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国家十分重视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云南高原农业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建议: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发展山区有机生态农业和秋季农业;强化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不同木薯品种(品系)种茎耐贮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以17个木薯品种(品系)种茎为研究材料,将其贮藏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定期称重,测定含水率;以不同贮藏阶段、含水率不同的种茎定植于试验地,60 d后调查各品种(品系)的成活率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木薯品种(品系)种茎的含水率各不相同,其中,GR911含水率最高,桂热4号、OMR36-40-9含水率最低;不同木薯品种(品系)在各个阶段的失水速率也不相同;种茎含水率与成活率、发芽数均呈显著相关,与嫩芽高度、嫩叶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嫩芽高度与嫩叶数呈显著相关;桂热4号、KU50、薯王983、华南8号、华南9号等耐贮性较好。


非洲菊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基因型的非洲菊未受精胚珠为试材,研究胚珠发育时期、培养基及供体基因型对非洲菊未受精胚珠离体诱导效果的影响,并以根尖染色体计数为基础对获得的33株再生植株的倍性进行了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表明,胚珠发育时期、培养基及供体基因型均极显著影响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诱导频率,且①外轮舌状花完全水平展开、内轮管状花开放前1 d,剥取的胚珠诱导频率较高;②MS中的大量元素和有机物+Heller中的微量元素+1/2铁盐+0.5 mg/L 2,4-D预培养7~10 d有利于启动雌核发育诱导胚状体形成;③经胚状体或愈伤组织2种途径可再生植株,经胚状体途径再生的植株单倍体频率较高。


72%异丙甲草胺乳油对蔗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异丙甲草胺在甘蔗大培土后芽前土壤处理对甘蔗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72%异丙甲草胺乳油不同剂量对甘蔗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甘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5月底6月初甘蔗大培土后、杂草萌发前施用剂量为1500mL/hm2和1950mL/hm2的72%异丙甲草胺乳油,药后20天对蔗田单子叶杂草和双子叶杂草的株防效均达95.1%以上,药后40天株防效均达92.0%以上,鲜重防效达93.9%以上;其中1950mL/hm2的使用剂量40天的株防效分别为95.7%和94.9%,鲜重防效为95.5%,且对甘蔗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