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小麦(模糊匹配)
99条记录
水旱轮作制下蚕豆/小麦间作对小麦锰吸收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水旱轮作制下小麦缺锰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蚕豆/小麦间作对小麦锰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蚕豆/小麦间作显著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其中,田间试验间作第1行、第3行小麦比单作分别增加了21.09%、7.78%,盆栽试验间作比单作增加了37.63%,但小麦锰的吸收却没有表现出间作优势。抽穗后,田间试验蚕豆/小麦间作显著促进了小麦对锰的吸收,其中,间作第1行、第3行小麦地上部锰的累积量比单作在抽穗期分别增加了39.30%、29.06%,灌浆期分别增加了51.50%、65.30%,成熟期分别增加了36.17%、13.86%;盆栽试验间作小麦地上部锰的累积量在分蘖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107.46%、36.07%、26.67%、20.92%,但间作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处于劣势。总之,通过蚕豆/小麦间作在抽穗前提高了小麦根际土壤中交换性锰的含量,从而促进了在灌浆过程小麦地上部,尤其是叶和穗对锰的吸收。

关键词: 小麦 蚕豆/小麦间作 水旱轮作 锰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铁壳麦、地方和历史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较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小麦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用20对SSR引物比较分析了云南铁壳麦、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的遗传差异.在37份云南铁壳麦、35份地方品种和30份历史品种中,分别检测到42,47和40个等位变异,每一个SSR引物分别检测到1~3,1~5和1~3个等位变异,平均分别为2.1,2.4和2.0个;云南铁壳麦、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的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246(0~0.401),0.231(0~0.414)和0.244(0~0.495).用20对SSR引物计算了云南铁壳麦、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群体内及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GD)和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云南铁壳麦和历史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地方品种,而地方品种与历史品种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云南地方品种和历史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近,两者与云南铁壳麦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云南小麦育种应加强更广泛的种质资源引进、创新及利用.

关键词: 小麦 云南铁壳麦 地方品种 历史品种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量提取小麦叶片中条锈菌DNA的方法初探

西南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条锈菌DNA的提取对于研究条锈菌遗传群体结构,条锈菌遗传多样性以及揭示条锈菌群体类型和预测优势小种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常规的病原菌DNA提取首先需要获得大量的病原物纯化体,再对病原物进行DNA提取,费时费力。本文直接对含有条锈菌的小麦叶片标样进行DNA提取,从中获得条锈菌的DNA,用于后续研究。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为快速检测和获得所需的DNA提供了参考方法,为快速了解病原菌的群体遗传结构变化和毒性演化的规律创造了可行性,为深入研究小麦条锈菌群体生物学和流行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DNA的提取 小麦 条锈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小麦地方品种及铁壳麦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云南省小麦新品种选育以及物种保护研究提供依据,选用20对SSR引物对37份云南铁壳麦和35份云南地方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个SSR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54个等位变异,每一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目为1~5个,平均2.7个。综合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两个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铁壳麦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根据SSR标记数据计算云南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其结果表明云南地方小麦品种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从UPGMA法可将72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表明同一地方的品种没有整齐地聚为一类。

关键词: 小麦 云南铁壳麦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年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个鉴别寄主对采自云南德宏、保山、大理、昆明、曲靖、昭通6个地州12个市(县)的小麦条锈病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明确的标样有72份,涵盖54个寄主品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小种类型丰富,本研究共监测到18个小种或致病类型,分别是条中17、条中18、条中21、洛10-6、条中31、条中32、Hybrid 46致病类群(Hy-5、Hy-6、Hy-7、Hy-8)、水源11致病类群(水-1、水-3、水-4、水-5、水-10、水-11、水-12、水-14)。其中,条中32处于首位,出现频率为44.44%,其次为水-14,出现频率为16.67%;处于第三位的是水-4,出现频率为5.56%;第四位是Hy-8和水-11,出现频率为4.17%;这几个小种为云南本年度优势小种,是当前抗条锈育种的主要对象。其它小种和致病类型出现频率都低于3%,为本年度次要小种。对7个抗条锈基因Yr1、Yr3、Yr3 b4 b、Yr6、Yr9、YrA、YrSu有毒力的毒性基因出现频率依次为93.01%、91.67%、55.56%、61.11%、77.78%、90.28%、93.06%,从其频率衡量,可认为这些基因已丧失抗性。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生理小种 抗锈育种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新品种“云麦53”的选育

云南农业科技 2009

摘要:云麦53(原用名7181-1)是玉溪市农科所与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合作,于1996年2月用96B-254材料作母本,96B-6材料作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经过12年选育而成;2008年1月10日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云麦53,审定编号为滇审小麦200703号。云南省品种区域试验11点,2年平均每公顷产6925.5kg,比对照云选11-12每公顷产5725.5kg,增21.0%,居9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2007年进入国家区域试验,云麦532年平均每公顷产5721kg,比对照川麦1072年平均每公顷产5392.5kg,增6.1%。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种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78S是以重庆温光敏小麦核不育系C49S-87转育的新不育系。为研究其不育性的遗传特性,利用组合K78S/1069和C49S-87/1069的杂种F1构建了2个DH群体即DH-1和DH-2群体,并对群体内各DH株系的育性进行了2个播期(2007年10月15日和10月25日)的重复鉴定。结果表明,DH-1和DH-2群体在2个播期间套袋结实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和0.6828*,育性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曲线拐点法和卡方测验分析,DH-1的结实率在2个播期均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表明K78S的不育性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DH-2在第1播期也表现为1∶3∶3∶9的分离比,但第2播期由于不育系C49S-87(套袋结实率达到17.1%)及其DH群体的不育性部分恢复,表现为1∶15的分离比,表明C49S-87的不育性仍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此外,DH-1、DH-2的套袋结实率分别在0~99.1%和0~98.8%的范围内均有分布,只是频数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微效多基因参与不育性的表达。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性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大麦与蚕豆间作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小麦/蚕豆间作和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相比在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小麦单作和蚕豆单作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蚕豆间作在蚕豆分枝期耗水量比蚕豆单作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在大麦分蘖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麦/蚕豆间作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蚕豆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间作小麦、间作大麦的WUE(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小麦、单作大麦高,但间作蚕豆的WUE比单作蚕豆低。

关键词: 小麦 大麦 蚕豆 间作 单作 耗水量 水分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早地小麦的抗旱性检测与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田麦品种云麦47为对照,云南旱地品种云麦42、云麦50、靖麦11为材料,对小麦灌浆期生理生化指标和收获后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叶片水势在田旱2种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水分对植物保水力的影响表现为无规律,田麦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旱地品种强,田麦品种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旱地品种,旱地品种的根数比田麦品种多;旱地品种的株高极显著地高于田麦品种;旱地品种的茎粗极显著地比田麦品种粗;旱地品种茎节数比田麦品种多.

关键词: 小麦 抗旱性 生理生化指标 农艺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 割穗离体培养 单倍体胚诱导 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