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 割穗离体培养 单倍体胚诱导 结实率


昆明自然条件下利用小麦×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初报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晴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 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 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在云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了改良的第二代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以其组配的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审定,云杂6号正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为确定K78S的安全制种范围,2001—2004年在云南不同海拔的5个生态区对K78S的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78S在上述5个生态区均可安全制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其套袋不育度均达98%以上,不育期18~43 d,较C49S-87至少长18 d,育性稳定。初步研究表明,K78S的不育临界温度和临界光长分别比C49S-87高2.1℃和长0.93 h,因此K78S的安全制种区域比C49S-87更广,适应性更好。


滇中粮食高产区基于土壤N_(min)测试下小麦氮肥推荐的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年在两个点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滇中粮食高产区基于土壤Nmin测试进行小麦氮肥推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0~30 cm土壤层初始无机氮可较好地用于代表土壤氮的供应能力。达到99%小麦相对产量时所需的最佳供氮量,在祥云点和宜良点分别为129、233 kg.hm-2,土壤剖面无机氮的不足部分应以氮肥加以补充,依此进行小麦氮肥推荐。


云南省高蛋白地方小麦及“铁壳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的初步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云南省地方小麦种质资源中发掘优异抗条锈材料,采用近年来国内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及Hybrid46-7、Hybrid46-8等,对37份高蛋白地方小麦(普通小麦)和23份特有小麦(云南小麦,俗称"铁壳麦")种质的抗条锈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不同程度地具有很强的抗条锈性,全生育期表现免疫的占48.33%,仅成株期表现免疫的占18.33%,成株期表现中~高抗的占6.67%,具有慢锈性的占26.67%,说明这批优异抗锈种质可作为云南省小麦抗条锈育种的宝贵抗源材料。


小麦新品种云麦47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5 CSCD
摘要:通过播种期、密度和拔节肥用量的不同处理,对小麦新品种云麦47的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种期对全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分蘖和穗长等农艺性状的影响较大,拔节肥用量的影响较小。播种期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较大,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拔节肥用量则主要影响穗粒数。就处理而言,10月21日播种、300×104/hm2密度和180kg/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高,为8213kg/hm2,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差异达5%显著水平;10月21日播种、150×104/hm2密度和255kg/hm2尿素用量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838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