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种有机肥对云南元谋紫甘蓝光合特性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有机肥对云南元谋坝区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f.rubra)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选用羊粪有机肥(OF)和氨基酸有机肥(AAF),分别设置3个施肥量水平(5、10、20 t·hm-2)和空白对照CK(不施肥料)共7个处理,分析两种有机肥施肥量对紫甘蓝不同生育期光合特性及产量和维生素C、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两种有机肥不同用量处理下紫甘蓝各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均有所提高,其中以OF20或AAF10处理下紫甘蓝光合作用较强.紫甘蓝产量在AAF20处理下最高,为64.33 t·hm-2;AAF10处理次之,但其经济效益最高,且较OF5处理高9.99%;同时AAF10处理下紫甘蓝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均较高,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0.50%~23.28%、2.86%~36.61%和0.24%~34.04%;有机肥的施用对紫甘蓝还原糖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提出施用10 t·hm-2的氨基酸有机肥可实现紫甘蓝优质高产目标,可为有机肥在紫甘蓝种植中的应用提供推广依据.
关键词: 紫甘蓝 羊粪有机肥 氨基酸有机肥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云南4个主栽食用玫瑰品种产量评价及营养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云南4种主栽食用玫瑰在产量及营养成分,为今后云南食用玫瑰的生产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主栽的4种食用玫瑰滇红玫瑰(Rosa dianhong)、墨红玫瑰(R.crimson glory)、千叶玫瑰(R.centifolia)和大马士革玫瑰(R.damascena)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对云南4个产地的4种食用玫瑰品种进行产量性状比较分析,并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蛋白质、总糖、维生素C、7种矿质元素、16种氨基酸成分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4种食用玫瑰间在生长特性和产量性状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墨红玫瑰产量性状表现最佳,墨红玫瑰以花径最大、单朵鲜重最重和花期最长等因素达到1.25 kg/m~2的最高产量,其次是滇红玫瑰,产量达1.12 kg/m~2。同时,4种玫瑰的营养成分含量也存在差异,蛋白质、总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依次是14.43~21.43、9.67~35.67和0.119~0.221 g/kg;矿质元素总含量为:大马士革玫瑰>千叶玫瑰>墨红玫瑰>滇红玫瑰;氨基酸总量为:滇红玫瑰1.34%、墨红玫瑰1.33%、千叶玫瑰1.79%、大马士革玫瑰1.43%。根据FAO/WHO的理想模式,4种玫瑰均拥有较好的蛋白质组成比例。【结论】云南主栽的4种食用玫瑰中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墨红玫瑰和滇红玫瑰产量较高,适宜种植的地区可大面积推广。


不同程度回缩修剪对澳芒新梢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以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矮化密植栽培的丰产期澳芒为材料,研究了采果后不同程度回缩修剪对新梢生长、开花、挂果和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果母枝修剪到同一密节下方的抽梢率、新梢抽梢次数、新梢长、新梢茎粗、新梢叶片数都高于修剪到其上方的处理;结果母枝茎径与抽发新梢数、新梢抽梢次数、新梢长、新梢茎粗、新梢叶片数呈显著正相关,抽发新梢数与花序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花序长与结果母枝挂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矮化密植栽培的丰产树回缩修剪到上一年老枝可有效避免树冠郁闭,获得一定的产量;生产上建议选择健壮枝条作为结果母枝,已郁闭的果园或植株可回缩修剪至上一年老枝有饱满芽眼处,未郁闭的果园或植株可回缩修剪到当年生枝密节下方有饱满芽眼处.


云南旱地小麦养分丰缺指标建立及施肥推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为建立云南省旱地小麦的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推荐小麦种植合理的施肥量,根据近10年来在云南省开展的旱地小麦肥料试验,分析土壤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与小麦相对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缺素区与当地最佳施肥区小麦相对产量>90%,75%~90%,60%~75%和<60%为标准,将对应的土壤速效养分分别划分为高、中等、低和极低等级,建立小麦养分丰缺指标,并推荐施肥量。结果显示,云南旱地小麦种植土壤的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平均值分别为145.3、26.6和143.0 mg/kg,三者变异均较大。当小麦种植土壤碱解N高(>175 mg/kg)、中等(155~175 mg/kg)、低(125~155 mg/kg)和极低(<125 mg/kg)时推荐施N量分别为:25~45、45~115、115~185、185~210 kg/hm~2;种植土壤有效P高(>30 mg/kg)、中等(15~30 mg/kg)和低(<15 mg/kg)时推荐施P2O5量为:15~30、30~75、75~110 kg/hm~2;种植土壤速效K高(>145 mg/kg)、中等(85~145 mg/kg)和低(<85 mg/kg)时推荐施K2O量为:15~30、30~75和75~110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云南省旱地小麦种植合理施肥量推广使用。


云南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和品质对减量施氮的响应
《西南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减量施氮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给云南省小麦保优、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新育成的旱地小麦品种云麦76和云麦77为材料,设置5个减氮梯度,即:300 kg/hm2(N1)、240 kg/hm2(N2)、180 kg/hm2(N3)和120 kg/hm2(N4)和不施氮肥(N5),测定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相关指标,并对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同施氮处理下,云麦76和云麦77的产量均是随着施氮量减少而减低,施氮量由300 kg/hm2减至240 kg/hm2时,减产不显著,减幅分别为1.38%和0.30%;施氮量减少至180 kg/hm2及以下时,减产显著.产量构成因素上,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减少显著降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92),与穗粒数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在施氮180 kg/hm2和不施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较云麦76分别高10.67%和28.87%,且在同一减氮处理下,云麦77的产量降幅远低于云麦76.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差异显著;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对施氮量的响应因品种而异,云麦76的沉降值随施氮量的减少呈先降后增的趋势,减氮处理对云麦77的沉降值无显著影响;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随施氮量的减少而不同程度降低.[结论]云麦77是耐低氮小麦品种.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地区常规施氮量为300 kg/hm2时,能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青稞产量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不同海拔青稞(Hordeum vulgare L.)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计算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青稞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稞的实粒数、千粒重在每个品种中差异都明显;玉龙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和产量的增加;千粒重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实粒数、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
关键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 产量 有效穗 实粒数 千粒重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栽培措施对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栽培措施(移栽密度、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品种云科粳5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设置4个氮肥施用量(N 0、150、240、330 kg/hm2)和4个移栽密度(24万、30万、36万、42万苗/hm2)处理,测定稻谷产量性状、叶片SPAD值、糙米率、直链淀粉、精米率、垩白粒率、蛋白质、胶稠度等,探究施氮量和栽培密度对粳稻云科粳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在0~330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明显增加,高氮条件下个体分蘖数最高,达18.80个/穴;而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分蘖逐渐降低;产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各施氮量处理下,移栽密度为24万苗/hm2获得最高产13308 kg/hm2.云科粳5号在240 kg/hm2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合适宜的移栽密度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逐渐增加,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整体呈增加趋势,36万苗/hm2移栽密度在各施氮量下精米率整体较高,最高达75.10%.整精米率在高氮和高密度下偏高,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在240 kg/hm2和330 kg/hm2高施氮量下较高,说明高氮肥会增加米质的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结论]在施氮量240 kg/hm2和移栽密度24万苗/hm2组合下,云科粳5号产量最高达13308 kg/hm2,米质综合判定二级,为最优组合,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