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粳稻02428突变体重组自交系糙米功能成分含量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粳稻02428突变体的RIL群体336个F9家系,对糙米中总黄酮和生物碱等2种功能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种功能活性成分在F9家系间均有较大的变异,其中生物碱含量变异最大,总黄酮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55.87%和22.67%。②剑叶宽与总黄酮含量(0.135**)、结实率与生物碱含量(0.130**)呈极显著相关;穗下节长与总黄酮含量(0.127*)、秕粒数与生物碱含量(-0.125*)呈显著相关。③剑叶宽、穗下节长与总黄酮含量、秕粒数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关系主要是直接效应,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29,0.250和-0.298;结实率与生物碱含量的相关主要是通过株高、剑叶长宽、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穗长、实粒数、秕粒数的间接作用,说明剑叶宽、穗下节长、秕粒数和结实率可作为高含量总黄酮、生物碱水稻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


不同地区灯盏花总黄酮与野黄芩苷含量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地区灯盏花中总黄酮与野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灯盏花总黄酮含量,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野黄芩苷含量。[结果]试验地区灯盏花野黄芩苷含量在1.053%~2.628%,昭通巧家落山所产的灯盏花野黄芩苷含量最高;总黄酮含量在8.845%~15.757%,腾冲芒棒乡1所产的灯盏花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不同地区灯盏花的总黄酮与野黄芩苷含量均存在差异。


雀嘴茶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现代食品科技 》 2011
摘要:为了解雀嘴茶的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分析测定了雀嘴茶氨基酸、矿质元素及其他营养成分,并进行了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雀嘴茶含有17种氨基酸,其配比为E/(E+N)=0.4,E/N=0.6,蛋氨酸+胱氨酸为雀嘴茶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占氨基酸总量的27%以上;含有10种常量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分布规律为钾>钙>磷>镁>钠,具有高钾低钠的典型特征,锰、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也较为丰富;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粗纤维、Vc、总糖等多种营养素,总黄酮含量均达到20%以上。


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地区和类型稻种功能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地区和类型水稻品种糙米中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等功能性成分,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准确测定了中国、日本、韩国、国际稻作所和云南品种及云南野生稻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稻籽粒中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含量的方法是可靠的;②不同地区和类型水稻品种功能成分含量存在差异;③相关分析表明,氨基丁酸与总黄酮的相关系数较高(r=0.575**),在育种上可以实现多个相关性状间的遗传改良;④鉴定出墨江黄皮饵块谷、明恢86、墨江饵块谷、疣粒野生稻等18份高GA-BA和高总黄酮的水稻品种,可作为选育高黄酮和γ-氨基丁酸品种的亲本或直接作为功能稻开发利用.首次报道疣粒野生稻总黄酮质量分数达0.751%,在所有水稻品种中黄酮含量最高.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总黄酮 分光光度法 水稻 功能性成分


02428×合系35的RIL群体糙米总黄酮与总生物碱含量的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水稻02428与合系35杂交培育的222个R IL(重组自交系)及其亲本的发芽糙米和糙米总黄酮和生物碱含量,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及探讨了发芽糙米和糙米中总黄酮、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R IL群体发芽糙米和糙米中总黄酮、生物碱呈现广泛的遗传变异,糙米总黄酮含量略高于发芽糙米,但两者均呈正态分布,类似于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R IL群体发芽糙米生物碱含量是糙米的1.5倍,且两者呈偏态分布;为功能水稻的遗传及品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不同产地短葶飞蓬中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了不同产地短葶飞蓬中总黄酮含量异同。[方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云南省9个不同地点的野生短葶飞蓬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短葶飞蓬中总黄酮单株最高含量达18.539%,最低含量为3.653%;腾冲芒棒乡1平均含量最高,禄劝县雪山乡最低。同一产地点不同植株间含量差异明显,最大变异系数为25.6%,最小变异系数为9.7%。不同产地短葶飞蓬间总黄酮含量方差结果显示,F=19.467,P=0.000 1<0.01,LSD最小显著差数多重比较表明,不同地点短葶飞蓬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性显著。[结论]短葶飞蓬中总黄酮含量的高低是内在遗传和外在生长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短葶飞蓬良种选育提供依据。


云南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糙米总黄酮含量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南稻核心种质回交后代糙米总黄酮含量,本实验分别以143份云南籼稻核心种质与滇屯502,241份云南粳稻核心种质与合系35配制的杂种F6,BC2F4,BC3F3,BC4F2为材料,采用比色法对其糙米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后代黄酮含量高于粳稻后代;有色米高于无色米;不同世代的黄酮含量(mg/100g)情况籼稻后代是轮回亲本(236.26)>BC2F4(224.69)>BC4F2(222.36)>BC3F3(210.19),但差异不显著;粳稻后代是BC4F2(244.42)>BC2F4(239.58)>轮回亲本(227.21)>F6(220.03)>BC3F3(190.91),其中BC3F3代极显著低于BC2F4,BC4F2代.筛选出的粳稻后代(白镰刀谷/合系353)是供试材料中含量最高的,达到1267.62±54.79mg/100g.


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用磷肥对菊花活性成分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旨在为制定菊花科学施肥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壤培养试验,在采收期进行采样测产,分别测定药材总黄酮、绿原酸、可溶性糖、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以及药材提取物对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适量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菊花药材产量,增产幅度达130%。适量施用磷肥还可显著提高菊花中总黄酮、绿原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与累积量,从而显著增强了菊花清除羟基、超氧阴离子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即抗氧化活性。而菊花中可溶性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磷肥(P2O5)施用量过高(>0.20 g.kg-1)会导致菊花早熟,从而降低菊花产量,并也导致菊花活性分含量、累积量及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菊花中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及菊花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等指标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菊花种植生产上应重视施用磷肥,综合比较菊花产量、活性成分含量与累积量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等因素,建议菊花全生育期内磷肥施用量在0.26~0.28 g.kg-1为适宜。


云南稻核心种质糙米功能成分栽培型差异及其地带性特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0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eckman公司DU64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五个稻作区16个州市的905份云南地方稻初级核心种质功能成分栽培型间差异及地带性特征,结果表明:糙米抗性淀粉(%)为0.75±0.29,籼稻(0.78±0.35)显著高于粳稻(0.74±0.24),粘稻(0.78±0.31)极显著高于糯稻(0.67±0.22),晚稻(0.77±0.35)极显著高于早中稻(0.75±0.26),红米(0.81±0.30)和紫米(0.70±0.30)极显著高于白米(0.69±0.27);稻作区依次为Ⅰ(0.83)>Ⅱ(0.79)>Ⅲ(0.76)>Ⅴ(0.55)>Ⅳ(0.50),即滇中南部(Ⅰ,Ⅱ,Ⅲ)糙米抗性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北部稻作区(Ⅴ,Ⅳ);滇西北的丽江和滇东北的昭通糙米抗性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除迪庆州外的13个州市。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mg.(100 g)-1]为7.43±2.53,水稻(7.59±2.56)极显著高于陆稻(7.09±2.45),糯稻(8.55±2.88)极显著高于粘稻(7.10±2.32),晚稻(7.88±2.64)极显著高于早中稻(7.23±2.45),白米(8.38±2.66)极显著高于红米(6.63±2.14)和紫米(7.34±2.18);稻作区依次为Ⅱ(7.69)>Ⅰ(7.40)>Ⅳ(7.39)>Ⅲ(7.33)>Ⅴ(6.64),即滇南单双季籼稻区(Ⅱ)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滇西北高寒粳稻区;滇南的思茅、滇中的玉溪和保山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至少与5个州市差异显著。云南稻糙米总黄酮含量[mg.(100 g)-1]为306.98±192.75,陆稻(341.74±185.11)极显著高于水稻(290.41±193.72),粘稻(315.54±197.64)显著高于糯稻(171.68±11.76),早中稻(318.25±197.93)极显著高于晚稻(282.12±178.11),红米(379.22±197.70)和紫米(365.61±195.44)极显著高于白米(216.96±142.11),光壳稻(332.68±196.22)显著高于白壳稻(300.48±191.14);稻作区依次为Ⅲ(327.13)>Ⅱ(324.23)>Ⅳ(273.11)>Ⅴ(270.16)>Ⅰ(258.26),即滇南(Ⅱ,Ⅲ)糙米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滇中;思茅糙米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8个州市而保山总黄酮含量则显著低于7个州市。这些既揭示了糙米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含量在水陆、沾糯、早中晚、米色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有无芒和米味间差异不大,又揭示了3种功能成分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文章研究为解决人类慢性病问题以及功能稻米育种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总黄酮 γ-氨基丁酸 抗性淀粉 栽培类型 地带性特征 云南稻核心种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