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稻籼粳亚种间功能性成分含量差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11份云南改良稻种和77份元阳地方稻种采用程氏指数法进行籼粳分类,比色法测定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和总黄酮含量,并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抗性淀粉含量籼型>偏籼>偏粳>粳型,γ-氨基丁酸含量则相反,黄酮含量与籼粳分化的关系不明显;(2)抗性淀粉、总黄酮含量有色米>无色米,γ-氨基丁酸含量无色米>有色米。总体功能性成分含量有色米>无色米,籼稻>粳稻,糙米>精米,地方种>改良种,有色、籼型糙米功能性成分最高,揭示了籼粳分化和米色与抗性淀粉、γ-氨基丁酸与总黄酮含量的关系。
关键词: 抗性淀粉 γ-氨基丁酸 总黄酮 程氏指数 籼粳亚种


不同大麦品种(系)营养功能成分差异比较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国内外63份大麦品种(系)籽粒及相应发芽大麦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GABA)及抗性淀粉(RS)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大麦品种(系)未发芽及发芽处理后大麦总黄酮和GABA含量有差异,均表现为发芽>未发芽,多棱大麦>二棱大麦,裸大麦>皮大麦,紫色>黄色,其中发芽大麦总黄酮含量平均值(58.1±1.31 mg/100 g)高于发芽GABA总平均值(8.46±4.95 mg/100 g),变异系数分别为22.64%和58.52%,未发芽大麦黄酮含量平均值(52.1±0.90 mg/100 g)也高于GABA总平均值(7.10±4.24 mg/100 g),变异系数分别为17.29%和59.82%;②RS含量(%)呈现未发芽大麦(2.91±0.94)(发芽大麦(2.41±0.74),未发芽时,二棱大麦>多棱大麦,发芽后,多棱大麦>二棱大麦,其它均表现为皮大麦>裸大麦,黄色>紫色;③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大麦籽粒和相应发芽大麦的3个功能成分含量均表现出正显著相关,然而,在3个大麦功能成分之间,仅发芽GABA和发芽黄酮间在达到负显著相关,其它的相关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


施肥和覆盖地膜对福田河菊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中草药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肥和覆盖地膜等农艺措施对福田河菊花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福田河菊花的规范化栽培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测定不同农艺措施下菊花的产量,用比色法测定菊花中总黄酮,用HPLC法测定绿原酸。结果偏施氮肥时,菊花产量和品质均较低;将有机肥和无机肥料(氮、磷、钾、硼、锌等)配合施用时,菊花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均大幅提高。高氮配方的肥料可显著提高菊花产量,但降低了其品质;而高钾配方的肥料可显著提高菊花中总黄酮与绿原酸的量,且菊花产量也较高。采用覆盖地膜栽培时,可促进菊花花期提前,并显著提高菊花前期花产量与总产量,从而也提高了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结论在福田河菊花生产上,应采用覆盖地膜栽培,并应施用高钾配方的有机-无机复混专用肥。


云南野生月季花抗虫物质总黄酮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开展云南野生月季花抗虫物质总黄酮含量的研究,为更好地利用云南野生月季种质资源和月季抗虫新品种的选育打下一定基础。[方法]以云南野生月季花为材料,采用微波辅助萃取(MAE)、分光光度法测定野生月季花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研究确定了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月季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条件为:使用60%乙醇,在液固比40∶1条件下,以255 W的功率微波辐射5m in。所得结果相对标准偏差为1.32%(n=6),回收率在97.3%~102.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稳定性好,可广泛用于各种作物中抗虫黄酮类物质含量的研究。


MAE-分光光度法测定大白口蘑中总黄酮含量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采用微波辅助萃取(MAE)法提取、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大白口蘑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液固比、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等因素对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大白口蘑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对微波法与乙醇浸提法、超声波萃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微波萃取法最佳提取条件:乙醇浓度60%、液固比40∶1、微波功率255 W、微波时间5 min。最优条件下,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4%(n=6),回收率在98.1%~103.7%。微波法优于乙醇浸提法和超声波萃取法。[结论]MAE-分光光度法简单、可靠,重现性好,稳定性好,可广泛用于各种食用菌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