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个咖啡品种在临沧市幸福镇生长情况调查
《中国热带农业 》 2014
摘要:通过调查5个咖啡品种在云南省临沧市幸福镇的生长情况,得到适合在当地种植的咖啡品种,为今后临沧市的咖啡推广起到促进作用。通过随机取样的方法,调查咖啡植株的株高、茎粗、一级分枝的对数和长度,以及鲜果千粒重。结果发现,咖啡品种卡杜埃瑞吉诺和维拉萨奇在调查期间持续快速生长,其余3个品种只在第一年表现出快速生长,在2013—2014年间则生长缓慢。卡杜埃瑞吉诺在所有调查品种中一级分枝对数和长度都最大,并且鲜果千粒重仅次于卡杜埃44,单株产量最高。维拉萨奇的一级分枝对数和长度以及鲜果千粒重仅次于卡杜埃瑞吉诺,单株产量接近卡杜埃44。通过调查发现,咖啡品种卡杜埃44、卡杜埃瑞吉诺和维拉萨奇较其他2个咖啡品种更适合在临沧市种植。


欧洲型黄瓜耐热性综合评价及耐热种质的筛选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20份不同基因型的欧洲型黄瓜种质为试材,研究了田间自然高温(36.6/23.8℃)条件对植株成株期的株高、叶面积、茎粗、主茎雌花数、化瓜数、热害指数等11个指标变化的影响;运用隶属函数法对欧洲型黄瓜耐热性强弱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基因型欧洲型黄瓜进行筛选、分类,为耐热新品种选育、推广及大规模品种耐热性评价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材料之间的耐热性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不同鉴定指标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获得耐热性材料4份,热敏感材料3份。综合耐热性综合评价结果考虑,"35-1"、"76-2"、"76-1"、"75-1"等4份耐热性材料可作为耐热高产优质材料,可用于下一步的常规杂交育种中。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10个地区的830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4~1.40之间,平均为1.04,以芽叶色泽较高,叶基较低;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6~0.99之间,以红河地区较高,其次是临沧和文山地区,以昭通地区较低。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27%~48.14%之间,平均为26.43%,以酚氨比较大,水浸出物含量较小;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变异系数在16.09%~25.75%之间,以文山、红河地区较大,昭通、大理地区较小。茶树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显示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10个地区的茶树资源划分为3个地理组,东北部的昭通和东南部的红河各单独聚为一组,其他8个地区聚为第3组,显示云南茶树资源存在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生态地理的分化,初步推断东南部为云南茶树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


野生长果桑种质资源考察及繁育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察了滇南地区113份长果桑资源材料,其中66份开雌花并结果,47份开雄花,果长最长达18 cm。66份开雌花结果的桑椹中有44份结实,27份发芽,通过嫁接和扦插,育苗成功率分别达到92.42%和87.9%。对27份具有代表性材料经嫁接后与野生株进行比较,嫁接株大都表现出米条长产果量减少、果形和叶幅略变大、1年生枝条节距变短等幼龄化现象,充分利用长果桑种的特殊经济价值,对促进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云南魔芋资源种间杂交育种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是魔芋起源中心之一,云南的魔芋资源十分丰富,居全国之首。文章用常规育种方法,以栽培品种花魔芋、野生资源勐海魔芋和滇魔芋为试验材料,开展魔芋种间杂交育种研究。结果表明,以勐海魔芋和滇魔芋作为母本,花魔芋为父本,均能杂交成功,但假结实率偏高,分别为49.8%和60.1%;其结实率偏低,分别为45.9%和28.1%。以花魔芋作为母本,勐海魔芋为父本反交,也能杂交成功,假结实率为44.8%;结实率43.3%。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云南省丰富的魔芋资源进行质量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魔芋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实践基础。


麻疯树种质资源及分布特点
《热带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麻疯树是广泛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多功能综合性树种。本文概述了麻疯树资源的用途和地理分布,以及我国麻疯树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为麻疯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基于同一度的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_1代创新种质材料分类
《南方农业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目的】对原生地为云南半湿润半干燥生态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进行分类,为有针对性利用这些创新种质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个甘蔗细茎野生种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的9个性状进行调查,采用集对分析同一度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类。【结果】20个参试甘蔗材料被分为10个类型:Ⅰ类包括8个材料,综合表现较好,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0%;Ⅱ类包括1个材料,分蘖力、宿根性特强、低锤度;Ⅲ类包括两个材料,有效茎数多、特高产、中等锤度;Ⅳ类包括1个材料,高产、高锤度;Ⅴ类包括两个材料,分蘖差、低产、中等锤度;Ⅵ类包括1个材料,茎细、低产、中等锤度;Ⅶ类包括1个材料,茎特细、低产、高锤度,枯心苗率为0,可能抗旱或抗螟虫;Ⅷ类包括两个材料,大茎、高产、高锤度;Ⅸ类包括1个材料,茎细、高产、高锤度;Ⅹ类包括1个材料,茎细、低产、高锤度。【结论】各类甘蔗创新种质材料均表现出良好的分蘖力、宿根性和较多的有效茎数,且各有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不同类型甘蔗种质材料,可培育出各具特色的创新亲本材料,从而丰富中国甘蔗育种的遗传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