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Stock6杂交诱导的玉米单倍体化学加倍效果研究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单倍体诱导系Stock6诱导的单倍体为材料,用6个浓度秋水仙素人工加倍玉米单倍体,比较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处理不同部位的加倍效果。单倍体雌雄育性的自然恢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单倍体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单倍体植株无雌穗,有雌穗的单倍体自然育性恢复为25%~50%,单穗结实1~84粒;雄穗自然散粉率最高仅为14.3%。秋水仙素加倍试验表明:浸种法和浸芽法对单倍体药害程度较轻,但散粉率和加倍率均低;浸根法处理的单倍体散粉率和加倍率均高于对照,但受低成活率影响,100%加倍率的单倍体散粉率仅有6.7%;注射法的处理效果最好,获得的加倍植株最多。


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云南地方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研究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个外引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云南地方玉米自交系为材料,按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V组配成45个组合,在云南省3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鉴定,研究了8个性状的配合力及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自交系CML172、M4-11、966、M4-6、屏建155的一般配合力(GCA)较高,自交系TF97R-231、CML295-10的综合性状较差;组合M4-6×CML172、966×CML172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对株高等4个性状宜早代选择,对穗粗等3个性状宜进行晚代选择。用云南省的地方种质与外来种质组配,易获得较强杂种优势。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一般配合力(GCA) 特殊配合力(SCA)


玉米生育期的海拔效应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使高海拔地区的玉米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利用更加合理,采用作物生态学的田间试验方法,于2006~2007年间,在甘肃省和云南省各设5个试验点,研究了北、南异地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播期大体相同的条件下,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随海拔的升高而相应延迟,即播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的"三段生长"时间相应延长。反映生育期长短的出苗~成熟天数与海拔之间呈0.01水平的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海拔每升降100m,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延长或缩短4~5d,株高和穗上叶数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趋势。
利用SSR标记和产量对27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技术对23份玉米自交系和4个测验种进行杂优类群研究。从117对引物中筛选出77对扩增带谱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398个等位基因变异,计算27个自交系间的遗传距离(GD)在0.1074~0.4380,平均0.2880。分析GD和产量发现,GD大于0.3100的组合具有明显产量优势,GD小于0.2880组合的产量优势较弱;根据分子聚群并结合产量和系谱来源分析,将27份自交系划分为3个杂种优势群A群、B群和C群。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杂交 割穗离体培养 单倍体胚诱导 结实率


优质蛋白玉米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8个胚乳性状差异显著的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采用GriffingI交配设计组配,通过对亲本、F1和F2的鉴定,探讨主要籽粒性状的遗传效应和杂种优势,为有效利用热带硬质QPM种质改良、扩增我国温带QPM种质以及QPM籽粒性状改良和硬质QPM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籽粒百粒重、百粒体积、胚乳修饰度和籽粒密度在F1和F2代都表现一定的正向杂种优势;胚乳修饰度在F1代存在正反交差异,母体效应明显;4个性状的F2代表型值与中亲值的相关性最大;百粒重和百粒体积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基因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胚乳修饰度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控制,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籽粒密度主要受母体效应控制,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这4个籽粒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均较小,主要受核基因控制。


用SSR标记划分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资源遗传类群的研究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对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和5个国内主要自交系进行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从国内外所用的63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PIC值高、稳定的20对玉米核心SSR引物扩增出225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量PIC值为0.87、标记索引系数MI值9.91、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54;37个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可划分为5大类群13个小类群;少数的云南糯玉米种质资源与常见的5大杂种优势群的遗传距离较近,而大多数资源则较远,可形成多个单独的类群,云南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来自不同地区或来自同一地区不同云南糯玉米资源与5大优势群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均有很大差异。


不同密度对玉米会单4号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 》 2007
摘要:为了找到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对同一玉米品种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低,单株长势好,穗粒数多,千粒重高;但由于每公顷有效株数较少,土地空间未被充分利用,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补偿不了每公顷穗数减少的损失,所以产量偏低。随着密度增加,个体发育虽然受到一定影响,穗粒重开始下降;但由于群体发育较好,公顷穗数增加的多,因公顷穗数多而增加的籽粒产量远远超过因穗粒数减少而降低的产量。当密度增加到一定时,个体发育受到了严重限制,产量反而降低。76 380株/hm2是提高玉米产量较为合理的种植密度。


利用SSR标记研究云南玉米骨干自交系的亲缘关系
《玉米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SSR标记对云南常用的72个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①用国内外确定的63对玉米SSR核心引物中筛选的20对核心引物,共扩增出228个等位基因,平均PIC值为0.7099、MI值8.09、I为0.5535、h为0.3745,72个玉米自交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②选择的云南玉米骨干自交系与五大优势群标准测验种之间的遗传距离表现为四平头群(黄早四(B4))>PN种质(掖478(B20))>Reid群(B73(D19))>Lancaster群(Mo17(B2))>旅大红骨群(丹340(B6))。23.88%~61.19%的云南玉米骨干自交系分别与5大优势群标准测验种间的遗传距离大于平均值0.5431,CX2和CX6与5个标准测验种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7。③SSR标记结果将72个云南玉米骨干自交系被划分为11个遗传类群,第Ⅱ、Ⅳ、Ⅴ、Ⅸ、Ⅹ、Ⅺ6个类群共22个自交系没有与已知的优势群标准测验种聚在一起,可能是新的优势类群,对于开发新的玉米杂优利用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