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模糊匹配)
106条记录
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紫外光谱技术建立了云南9个不同地区绒柄牛肝菌的紫外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30~450nm的紫外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及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2.87%、0.03%~0.63%、0.04%~1.73%之间;不同产地样品间的欧氏距离值在0.26~6.52之间,样品间的欧氏距离明显;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48%,能够表达样品主要信息,前两个主成分的二维投影图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样品。紫外光谱结合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快速鉴别不同产地绒柄牛肝菌。

关键词: 紫外光谱 欧氏距离 主成分分析 绒柄牛肝菌 鉴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苦荞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云南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收集的63个苦荞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苦荞资源中遗传多样性很丰富,其中株粒质量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3.2%。应用主成分分析将云南苦荞12个性状简化为7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9.14%。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63份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9.39水平上可聚为3个大类,可区分为生育期较长型、生育期中等、生育期较短型。其中第2类的株高适中、生育期适中、千粒质量大,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选育优良品种(系)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云南苦荞资源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筛选出的68份优异种质为材料,对19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红花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5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13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累计贡献率达85.0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参试资源和性状指标的选择均有关系。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为产量构成因子,生长势因子和子粒因子。采用DPS 7.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19个性状在红花种质资源间的不同表现,在遗传距离13.29处将68份供试材料聚为7大类群。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同一类群,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少部分资源品种表现差异大,表明品种类群间的性状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即不同地区的材料聚类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分枝总数为15.779 2,其次为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产量和分枝长度,依次为15.673 9、10.617 5和10.4155,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实践证明在杂交或其他方法育种中,选配亲本材料应依据主成分的排序,具体分析与全面评价每个亲本材料综合指标的优劣,依据红花育种目标,结合聚类分析,合理地选配组合。对于红花品种改良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花 形态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罗望子种质资源植物学性状比较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16份罗望子种质资源进行了植物学性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罗望子在植株、叶片、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学形态特征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冠幅、冠型、树势、复叶主轴粗度、小叶长、花序长度、花序宽度、花冠直径、萼片长宽比、萼筒宽度、萼筒深度、果肉厚、果实曲线长度、纤维数、纤维重为罗望子的种质资源植物学多样性的主要指标,通过筛选初步将叶长、叶宽、花序长度、花序宽度、花冠直径、单果重、果实直线长度、果实曲线长度、果肉厚度、纤维数、果肉剥离难易程度、种子数量这几个性状作为罗望子种质资源植物学描述评价的代表性状,便于罗望子种质资源的描述和评价;通过聚类分析,16份材料分为6大类群,为罗望子种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植物学性状描述规范的制定和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 罗望子 植物学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近15年来29个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和范围相当大,某些品种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温暖粳稻区与温凉粳稻区品种相比,前者表现为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强,穗子较小,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选出的影响云南粳稻主栽品种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9.2%,其中第一主成分即穗总粒数是最重要的成分,其贡献率达35.3%。29个云南粳稻主栽品种聚为4类,其中第一类包括19个品种,表明大多数品种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育种中,应适当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分蘖力,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主栽品种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卷烟原料基地生态条件区划指标的筛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对红云红河集团云南省卷烟原料基地的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筛选不同档次原料基地的关键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红云红河集团省内原料基地烟叶符合作高档原料的占32.0%;符合作中档原料的占58.7%;符合作中低档原料的占9.3%。海拔、土壤质地及大田期降雨量是影响各档次原料形成的主要生态因子,对高档、中档及中低档原料影响的平均权重分别为22.80%、19.27%、19.13%,平均权重之和达61.20%,是集团划分不同档次原料产地生态条件的主要区划指标。

关键词: 原料基地 生态因子 主成分分析 区划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欧洲型黄瓜成株期耐热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及预测方程的建立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欧洲型黄瓜成株期的耐热性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欧洲型黄瓜耐热性数学评价模型,以填补欧洲型黄瓜耐热性的研究空白,为今后大规模品种耐热性的评价奠定基础。在温度为36/25℃(昼/夜)的自然高温条件下,植株成株期的株高、叶面积、茎粗、主茎雌花数、化瓜数、畸形瓜数等11个指标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筛选耐热性鉴定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换成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欧洲型黄瓜成株期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D=0.72175-0.04328,估计精度大于85.52%,并筛选畸形瓜数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在相同高温逆境条件下,通过测定畸形瓜数,就可对不同基因型温室黄瓜的耐热性进行鉴定和预测。

关键词: 欧洲型黄瓜 耐热性 主成分分析 逐步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生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鉴定水稻孕穗期耐冷种质资源的生化指标,以云南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及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的BC4F8、BC4F9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大田冷水胁迫及正常温度条件下,连续在2011年和2012年于水稻孕穗期分别测定剑叶、花药和籽粒的26个生化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逐步回归分析和K-means聚类法进行指标筛选及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剑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叶绿素c、POD活性、游离氨基酸,以及剑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CAT活性、抗坏血酸、游离脯氨酸和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蛋白质和γ-氨基丁酸含量对耐冷性影响显著,可作为穗期耐冷性鉴定综合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获得低温胁迫下以剑叶、花药和籽粒中各生化性状为对象的综合耐冷D值,用K-means聚类法对各D值进行联合聚类,可将丽江新团黑谷NILs的105个株系划分为3类,其中强耐冷株系32株,中度耐冷10株,弱耐冷63株。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孕穗期耐冷性 生化鉴定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现状及淀粉RVA谱特性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2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3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4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5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稻米品质 淀粉RVA谱特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原粳稻抗倒性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和相关性。株高和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和第5节直径共9个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关键词: 高原粳稻 抗倒性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