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卷烟原料基地生态条件区划指标的筛选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对红云红河集团云南省卷烟原料基地的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筛选不同档次原料基地的关键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红云红河集团省内原料基地烟叶符合作高档原料的占32.0%;符合作中档原料的占58.7%;符合作中低档原料的占9.3%。海拔、土壤质地及大田期降雨量是影响各档次原料形成的主要生态因子,对高档、中档及中低档原料影响的平均权重分别为22.80%、19.27%、19.13%,平均权重之和达61.20%,是集团划分不同档次原料产地生态条件的主要区划指标。


欧洲型黄瓜成株期耐热性鉴定指标的筛选及预测方程的建立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欧洲型黄瓜成株期的耐热性鉴定指标,建立可靠的欧洲型黄瓜耐热性数学评价模型,以填补欧洲型黄瓜耐热性的研究空白,为今后大规模品种耐热性的评价奠定基础。在温度为36/25℃(昼/夜)的自然高温条件下,植株成株期的株高、叶面积、茎粗、主茎雌花数、化瓜数、畸形瓜数等11个指标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等方法筛选耐热性鉴定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换成2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欧洲型黄瓜成株期耐热性评价数学模型D=0.72175-0.04328,估计精度大于85.52%,并筛选畸形瓜数为耐热性鉴定指标。在相同高温逆境条件下,通过测定畸形瓜数,就可对不同基因型温室黄瓜的耐热性进行鉴定和预测。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生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鉴定水稻孕穗期耐冷种质资源的生化指标,以云南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及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的BC4F8、BC4F9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大田冷水胁迫及正常温度条件下,连续在2011年和2012年于水稻孕穗期分别测定剑叶、花药和籽粒的26个生化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逐步回归分析和K-means聚类法进行指标筛选及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剑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叶绿素c、POD活性、游离氨基酸,以及剑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CAT活性、抗坏血酸、游离脯氨酸和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蛋白质和γ-氨基丁酸含量对耐冷性影响显著,可作为穗期耐冷性鉴定综合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获得低温胁迫下以剑叶、花药和籽粒中各生化性状为对象的综合耐冷D值,用K-means聚类法对各D值进行联合聚类,可将丽江新团黑谷NILs的105个株系划分为3类,其中强耐冷株系32株,中度耐冷10株,弱耐冷63株。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孕穗期耐冷性 生化鉴定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现状及淀粉RVA谱特性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2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3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4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5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稻米品质 淀粉RVA谱特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高原粳稻抗倒性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影响高原粳稻抗倒性的主要因素,以26份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对高原粳稻抗倒性及其相关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抗倒性在不同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和相关性。株高和穗下第4、3、2节间壁厚4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最大,而穗下第3、2、4、1节直径、穗下第4、3节间距离和穗下第1节间壁厚7个性状对抗倒性影响较小,其余9个茎秆性状不影响或者通过上述茎秆性状而间接影响抗倒性。株高、穗下第4、3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壁厚和节直径共11个农艺性状与抗倒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穗长、穗重、穗下第1、2节间距离、穗下第1、2、3、4节间和第5节直径共9个性状与抗倒性相关不显著。在高原粳稻的育种中,应注重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良以提高高原粳稻品种(系)抗倒性。


云南割手密及其血缘F_1代材料抗旱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15个云南不同生态型割手密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及其亲系共28个材料,在自然生长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的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与模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试验结果表明:(1)叶绿素因子、地下干物质积累因子和地上干物质积累因子等前6个主成分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0.11%,可代表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量;(2)利用抗旱性度量值将参试材料聚为4大类6个亚类,聚入第Ⅰ类的共有4个创新种质材料,占参试材料的14.3%,尤其是云割F108-317、云割F108-319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第Ⅱ、Ⅲ类材料分别占参试材料的42.9%、39.3%,都分为2个亚类,其中云割F108-392、云割F108-391、云割F108-511、云割F108-397、云割F108-617等5个创新种质材料,可在育种实践中优先利用;云割F108-541单独聚为第Ⅳ类,其抗旱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同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中矿质元素含量测定及特征分析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5个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中10种矿质元素含量,并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标准物质(GBW 07605)回收率在91%~101%之间,检出限在0.000 1~0.616 5 mg/kg范围,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皱盖疣柄牛肝菌中Mg、Cu、Ca、Na、Zn等矿质元素的含量较高,不同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中矿质元素含量具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7.87%,能表达大部分信息,主成分综合得分可以反映出不同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对10种矿质元素的富集情况。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微波消解 皱盖疣柄牛肝菌 矿质元素 主成分分析


蓖麻单株产量构成要素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74份蓖麻种质的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在常规栽培密度下,探索主穗、分枝的果穗产量对蓖麻单株产量的影响,为蓖麻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单株产量由主穗、一二三级分枝的果穗产量构成,比例分别为18.4%、44.7%、28.9%、7.6%,蓖麻群体单株产量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主穗产量型、主穗与分枝产量型、分枝产量型3种类型。通过对19个蓖麻性状主成分分析确定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69%,分别为分枝产量构成因子Ⅰ、植株长势构成因子、分枝产量构成因子Ⅱ、主穗产量构成因子Ⅰ、主穗产量构成因子Ⅱ、产量构成综合因子Ⅰ、产量构成综合因子Ⅱ,累计贡献率分别为33.2%、14.6%、10.1%、9.0%、7.3%、6.7%、5.6%,在影响蓖麻群体单株高产的性状中,植株长势良好,优先选择主穗及一二级分枝的产量,结合封顶打叉,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食用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鉴别分析
《菌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快速鉴别牛肝菌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产地的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牛肝菌特征成分的最佳条件,制备测试液并进行紫外光谱测定。结果表明,牛肝菌样品的重现性、精密度和10h内稳定性的RSD(%)分别在0.09–1.81、0.11–1.92、0.06–2.33之间;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指纹图谱具有明显的指纹特性;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菌盖和菌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分别为94.797%和92.961%,能够反映样品的主要信息;SIMCA软件分析显示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化学成分积累不同。根据牛肝菌不同部位紫外光谱信息和主成分分析能区分同一牛肝菌的不同部位,鉴别不同种类、不同产地的食用牛肝菌。


基于腰果果实性状主成分分析
《农产品加工(学刊) 》 2014
摘要:为了开发腰果破壳机,对不同等级腰果各性状进行性状比较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状间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不尽相同,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果实凹处的宽度(20.03%),表现最低的是果实长度,其变异系数仅为14.03%,因此在对破壳机进行设计时,应该优先考虑果实凹处的宽度;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果实果长、果实宽度及果实凹处宽度等3个主成分值的贡献率达到95%以上,其所表达的信息能表述整个群体的全部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