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opulation(模糊匹配)
82条记录
不同居群灯盏细辛生长势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灯盏细辛居群生长势差异,以云南及其周边地区的22个灯盏细辛居群为材料,在昆明地区栽培后进行生长势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成苗至营养生长末期,不同灯盏细辛居群株高增长趋势相同,而基生叶高度、冠幅、叶片数、丛芽数、花数则显示出多样的增长趋势;文山广南及曲靖沾益居群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作为优良种源筛选材料;昭通靖安、楚雄永仁、大理苍山居群则生长势较弱,不适于在昆明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灯盏细辛 居群 生长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村经济活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野生稻包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 Griff)、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和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是属于全国仅存的几处宝贵基因资源库之一。野生稻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及其相应的基因,在栽培稻育种和生物技术利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文章在对云南野生稻居群长期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野生稻居群濒危的现状,认为热区经济开发、游牧、木材消耗、采集草药、外来种入侵和环境污染等农村经济活动是致濒的主要因素。阐明了选择合理的保护方法、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完善保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调整种植结构是当前云南野生稻居群保护管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四项重点措施。

关键词: 经济活动 野生稻 居群 对策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群体籼粳分化的SSR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经测验可区分籼粳品种的19对SSR特异引物对来自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自然居群的56个个体进行了SSR分析。19对引物中,有17对(占89.47%)在所有参试个体中仅能扩增出一种带型,而RM18和RM251能扩增出多态带型。RM4等16对(84.21%)引物扩增出的带与籼稻或粳稻特征带相同,其中11个位点偏粳而4个位点偏籼;RM18、RM202、RM205等3对引物扩增出的带型不同于籼稻或粳稻带型。结果表明,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基因组DNA在所检测的19个位点上,多数位点(89.47%)上个体间无差异,84.21%的位点已有籼粳分化,13.79%的位点仍具有原始性。说明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主体比较纯而原始,但已开始了籼粳的分化。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籼粳分化 微卫星标记 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美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应用模糊聚类方法研究了南美斑潜蝇及其寄生蜂的种群动态。揭示了南美斑潜蝇及其寄生蜂在蚕豆田中的发生规律和寄生蜂对南美斑潜蝇的自然控制作用。南美斑潜蝇的种群消长与南美斑潜蝇寄生蜂的种群数量密切相关,呈显著的双高峰。寄生蜂是造成蚕豆田前期斑潜蝇下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南美斑潜蝇 寄生蜂 种群动态 模糊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疣粒野生稻34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13个ISSR引物对云南省分布的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Baill.)3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检测到13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80.36%。在居群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666和0.4028。把云南疣粒野生稻34个居群分别按照行政区、经纬度、河流流域和海拔划分成不同类型,计算它们的Na、Ne、H、I和PPB各项数值,发现疣粒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以思茅市最高,临沧、西双版纳次之,保山、德宏最低;太平洋水系澜沧江中下游海拔较高的疣粒野生稻居群多样性较丰富。可将云南疣粒野生稻分为两大群,一大群是思茅地区的材料,另一大群包含德宏、临沧、西双版纳地区的材料。最后讨论了疣粒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居群 遗传多样性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标记 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旱地农田杂草及群落组成调查

热带农业科技 2005

摘要:首次报道了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旱地农田杂草分属34科共138种,和4个主要的群落组成:以热带果园、咖啡园为代表的,以竹节菜+三叶鬼针草+赛葵为主的群落;以果园成园前期、甘蔗田、台湾青枣截干后农田为代表的,以三叶鬼针草+皱果苋+马唐为主的群落;以冬蔬菜、香料烟等短期作物为代表的,以香附子+辣子草+蘩缕为主的群落;以闲置农田为代表的,以无芒稗+酢浆草+狗芽根+纱草+千金子+小飞蓬为主的群落。其中香附子、辣子草、竹节菜、狗牙根、三叶鬼针草为优势种。

关键词: 农田杂草 种类 群落 怒江干热河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植物种植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态变化及其外源基因的分子检测

西南农业学报 2005 CSCD

摘要:对转基因植物种植地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及外源基因是否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的可能性进行检测,是转基因植物生态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大棚采集了转基因西红柿及对照土壤样品12份,采用平板稀释法对该土样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西红柿的土样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一定的变化。设计35s启动子、反义基因、卡那霉素抗性标记基因等特异引物对上述土样的总DNA,以及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扩增产物。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种群数量 转基因植物 安全性评价 基因漂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虫剂对潜蝇姬小蜂田间种群数量和寄生率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CSCD

摘要:在田间自然情况下,评价了7类9种杀虫剂(分属氨基甲酸酯类、氯烟酰类、昆虫生长调节剂、沙蚕毒素、阿维菌素、植物源农药与有机磷)对潜蝇姬小蜂田间种群数量和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次施用爱福丁、甲胺磷、天王星、康复多与巴丹后,潜蝇姬小蜂的种群数量和寄生率均有明显的下降,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灭蝇胺与印楝在施用后,对田间种群数量影响较小,寄生率(%)比对照和其它处理有大幅度的上升。

关键词: 杀虫剂 潜蝇姬小蜂 种群数量 寄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小菜蛾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子的灰色系统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CSCD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1~1995年的5年间影响小菜蛾成虫田间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小菜蛾成虫田间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子在季节间,主要是月平均温度,其次是最高温和最低温,再次是田间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而在年度间,主要是年均最低温,其次是年度平均温和年均最高温,再次是年均降雨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

关键词: 小菜蛾 种群数量 非生物因子 灰色系统 关联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缘红瓢虫种群动态及捕食功能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黑缘红瓢虫的种群消长规律和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是黑缘红瓢虫发生的盛期。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黑缘红瓢虫3龄、4龄幼虫和成虫捕食朝鲜球坚蚧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一头黑缘红瓢虫成虫、4龄幼虫、3龄幼虫对朝鲜球坚蚧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76.31,35.61,32.24,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4龄幼虫寻找效应大于3龄幼虫。

关键词: 黑缘红瓢虫 朝鲜球坚蚧 种群动态 捕食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