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昆明植烟土壤根结线虫种群动态研究
《昆明学院学报 》 2013
摘要:2008~2013年,采用全面普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昆明烟区土壤根结线虫种群动态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昆明市植烟土壤中根结线虫的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危害已上升为当地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危害线虫种类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其在昆明市不同县区的植烟土壤中呈"不均匀分布";此外,昆明市植烟土壤中还存在少量的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主要分布在南部热量条件较好的石林、宜良等地.因此,烟草根结线虫病已成为影响昆明市烤烟生产的重要因素,对全市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应及时调整烤烟病害防治策略,采取合理轮作、品种轮换、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保障烤烟生产安全.


昭通地区不同管理模式苹果园果树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4-10月对昭通地区有机示范园、常规管理园和化学防治园3类不同管理模式苹果园苹果树蓟马种类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昭通地区苹果园苹果树蓟马有3种,分别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棕榈蓟马(Thrips palmi)和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其中西花蓟马为主要种类,占总数的58.62%,其次是棕榈蓟马,占总数的37.93%.3类果园蓟马的危害程度为有机示范园>常规管理园>化学防治园.从发生期来看,棕榈蓟马有1个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5月中旬;西花蓟马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中旬和7月中上旬.蓟马类的危害期主要在4-7月,8月后随着气温的下降蓟马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西花蓟马在月季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种群发生特点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昆明花卉种植区主要害虫之一,本文对西花蓟马在不同月季品种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昆明全年发生,5—7月份是全年的发生高峰期。大棚栽培方式下,发生高峰期的虫量平均为8.7头/朵花;露地模式下西花蓟马的发生高峰期较大棚模式提前20~30 d,发生高峰期的虫口密度为9.0头/朵花。t-测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模式间在0.05水平显著差异(P<0.05)。西花蓟马在不同品种上的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艳粉上的峰值密度平均为6.1头/朵花,超级品种上为7.5头/朵花,差异不显著。


野生大麻种质资源表型及其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部林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中国12份野生大麻种质及4个对照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栽培试验,调查叶长、叶宽和叶柄等11个表型性状,并采用CTAB法提取大麻基因组DNA,分析了其表型性状及RAPD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Farthest neighbor和UPGMA方法分别构建了表型及RAPD聚类图。结果表明,野生大麻表型变异非常丰富,11个表型在不同种质资源间的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变异最大的为千粒重,变异最小的为有效分枝数;14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6条带,其中7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4.52%。基于表型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全部12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且根据高纬和中低纬分为2个明显的分支,另外2个类群仅包括3份栽培大麻;基于RAPD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同样分为3个类群,总体上呈现地域性分布,但野生大麻和栽培大麻并未区分开,云南、新疆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东北、华北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西藏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我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应该结合表型和遗传位点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为野生大麻的利用和工业大麻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麻 种质资源 类群 表型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云南长尖叶蔷薇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SR标记对云南地区的8个长尖叶蔷薇天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用的1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77个等位位点;在物种水平上,总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香农指数(I)分别为0.3139和0.4747;该居群内遗传变异(65.47%)大于居群间遗传变异(34.53%),说明居群内变异是其居群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Popgene计算出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I)和遗传距离(D),其范围分别为0.7879~0.8986和0.1070~0.2384,依据遗传距离可将8个居群分为3组,8个居群并没有严格依据地理距离的远近而聚类;海拔与Nei's基因多样性的相关系数为0.8771,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长尖叶蔷薇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居群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基于得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为主的保护策略,但当个别居群野外的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时,建议采取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濒危植物云南黄连不同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揭示濒危药用植物云南黄连不同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抽取5个天然居群和2个栽培居群为研究材料,对其20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样性指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云南黄连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黄连表型性状在居群内与居群间变异丰富,2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不同,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0.9%~75.1%,平均为33.6%,其多样性指数范围在1.634~1.839之间;7个居群的变异程度也不同,变异系数在27.4%~37.1%之间,变异最大的为腾冲明光乡自治(TCZ)居群,变异最小的为贡县普拉底乡(GSP)居群;通过表型分化分析,居群间与居群内的表型分化不同,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为74.405%,居群内为25.595%,表明云南黄连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居群间;20个表型性状间多数呈现出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性,采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7个云南黄连在阈值为10~15时被分为3类,但结果不以地理位置的远近作为分类的依据,且栽培居群与野生居群间差异不大.


峨眉蔷薇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收集的11个峨眉蔷薇群体的88份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SSR技术分析其群体水平遗传多样性。88份样本的多态位点百分率、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90.48%、0.196 0和0.316 6。比较1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种质间遗传变异44.73%,种质内遗传变异55.27%。东环线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0.137 7,I=0.206 8,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8.7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个群体可聚为4支。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分别为0.447 3和0.617 9,表明峨眉蔷薇基因分化明显,各群体间基因交流受阻。


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中草药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进行形态特征变异研究,为滇龙胆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对27个滇龙胆居群根、茎、叶的15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滇龙胆不同居群、不同产地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在不同植物学性状上均有一定变异,其中,叶片数、植株生物量、株高、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植株根条数、根粗和根干质量同植株地上分枝数、叶片数及茎叶干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27个滇龙胆居群可分为4组,其中第III组主要分布在黔西和川中南,比较适合作为高产优良品种选育的材料。主成分分析显示,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条数、分枝数、株高、叶长这6个形态指标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滇龙胆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并以根部表型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在筛选高产滇龙胆种质资源时可考虑分枝数、叶片数和茎叶干质量这几个外观形态指标。


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形态变异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数量性状上分析余甘子天然居群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在云南省选取了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分别测量了其8个果实表型性状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8个果实性状在居群间的F值为20.17~35.21,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居群内的F值为1.27~3.07,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余甘子居群内的平均表型变异接近90%,是余甘子果实表型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3)余甘子表型性状的变化与生态和地理因子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单果重、果实横径、外果皮重、果核宽、果核重等5个表型性状指标是反映滇西北余甘子果实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


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植物形态变异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针对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植物形态变异的特征规律,采用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14份不同来源地余甘子的18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不同种源余甘子在一年生结果母枝上雄花数变异范围最大(14.25~2 010.5朵),变异幅度最小的为雌花萼片数(6~6.2个);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源余甘子叶片形态、雌花和雄花性状的特点均是造成余甘子形态变异的因素,其中以叶宽、叶柄长、雌花萼片长对第1主成分影响最大,贡献率达24.17%;第2主成分主要由雄花性状构成,以涉及雄花花梗长的成分最多,其次是雄花花朵长度,对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达18.84%,累积贡献率达43.01%;以17个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14份余甘子种质分为3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