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能源甘蔗在3种尾矿砂上的生长适应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铜、铅锌、锡3种尾矿,选用能源甘蔗在3种不同改良方式的盆栽试验,不同盆栽处理以m(尾矿砂)∶m(水稻土)分别为7∶3,8∶2,9∶1配比混合而成。结果表明,除Cu3有减产外,其余处理均比对照增产,其中增产较大的处理是Sn2、Cu1和Sn1。甘蔗的根系除Pb1处理,其余处理均比对照增产。不同配比的尾矿砂对制糖工艺指标糖分、纤维分、简纯度、还原糖有不利的影响,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尾矿砂和水稻土的配比,铜尾矿与土壤的配比用8∶2,锡和铅\锌尾矿与土壤的配比用9∶1较合适(重量比)。该研究结果对指导能源甘蔗在尾矿山上的植物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云南省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研究
《长江蔬菜 》 2010
摘要:在室内常温条件下饲养甜菜夜蛾,对昆明地区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在昆明地区可周年发生,全年发生5~6代,有世代重叠现象。幼虫主要为害时期为3~9月,全年以第2~5代发生量最大,最短历期34d,最长76d,食物及温湿度是各代历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低温和高湿对其发育均有限制作用。


不同套袋材料对帕拉英达单果重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通过套袋对帕拉英达芒单果重的影响进行试验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种不同规格和不同材质的袋子,进行适时套袋后,套袋果实在同一套袋期内都能提高果实单果重,其中处理1(外复合内黑大袋)能显著和极显著提高果实单果重,处理2(白色单层袋)、处理3(外复合内黑小袋)、处理4(赤牛涂黑内黑袋)不能显著提高果实单果重。因此在套袋时应根据商品性要求综合考虑选择适宜材质和规格的袋子进行。


亚热带和温带生态条件下水稻生长速率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亚热带生态环境下的云南省宾川县和温带环境下的韩国水原市,2002和2003年对中国和韩国筛选出的4个水稻(Oryza sativa)高产品种进行了生长速率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亚热带和温带的两种生态条件下水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收获指数相近,但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和生长速率分别比温带条件下高3.06t·hm-2和7.09g·m-2·d-1,产量高50.75%和生长速率高58.2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亚热带条件下,移栽到移栽后20d、孕穗到抽穗的生长速率的增加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以移栽到移栽后20d的生长速率影响最大,抽穗后20d生长速率的增加能增加水稻产量,但不显著。在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穗肥=0%∶50%∶30%∶20%的氮肥施用方式和稀植(30cm×14cm)条件下获得该生态区的最高产量和最大生长速率,分别为9.26t·hm-2、19.53g·m-2·d-1;在温带条件下,移栽到抽穗的生长速率的增加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以移栽后21d到孕穗的生长速率影响最大,抽穗后20d生长速率的增加反而减低水稻产量,但不显著,氮肥施用方式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穗肥=50%∶20%∶30%∶0%和密植(20cm×14cm)条件下获得该生态区的最高产量和最大生长速率,分别为6.31t·hm-2、12.00g·m-2·d-1。


云南省有机茶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初探
《中国植保导刊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有机茶园指符合有机农业要求,按有机方式种植,与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强调应用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生产技术,不使用化肥、化学合成农药、基因工程改良的品种,经过有机认证机构颁证的茶园[1]。到2008年12月30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