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聚类分析(模糊匹配)
150条记录
云南苦荞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云南苦荞种质资源多样性,发掘苦荞资源中的有益基因,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收集的63个苦荞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苦荞资源中遗传多样性很丰富,其中株粒质量的遗传变异系数达到33.2%。应用主成分分析将云南苦荞12个性状简化为7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9.14%。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将63份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19.39水平上可聚为3个大类,可区分为生育期较长型、生育期中等、生育期较短型。其中第2类的株高适中、生育期适中、千粒质量大,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选育优良品种(系)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云南苦荞资源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筛选出的68份优异种质为材料,对19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红花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5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13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累计贡献率达85.0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参试资源和性状指标的选择均有关系。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为产量构成因子,生长势因子和子粒因子。采用DPS 7.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19个性状在红花种质资源间的不同表现,在遗传距离13.29处将68份供试材料聚为7大类群。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同一类群,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少部分资源品种表现差异大,表明品种类群间的性状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即不同地区的材料聚类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分枝总数为15.779 2,其次为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产量和分枝长度,依次为15.673 9、10.617 5和10.4155,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实践证明在杂交或其他方法育种中,选配亲本材料应依据主成分的排序,具体分析与全面评价每个亲本材料综合指标的优劣,依据红花育种目标,结合聚类分析,合理地选配组合。对于红花品种改良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花 形态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5份国外蓖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及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25份国外蓖麻种质资源为材料,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一级分枝穗长和一级分枝蒴果数的变异系数(CV)最大,分别为89.2%和94.1%;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为20.4%。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蓖麻产量贡献最大的农艺性状是单株总蒴果数,其次是单株有效穗、百粒重以及一级分枝蒴果数;基于各种质间性状的遗传差异,在距离为5时,把25份蓖麻聚类并划分为6大类群,可为杂交育种根据不同类别的特点利用亲本提供依据。

关键词: 蓖麻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OPSIS法和聚类分析法的树莓品种的综合评价

江西农业学报 2015

摘要:利用Topsis法和聚类分析法优势互补的特点,对18个树莓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筛选出不同类群内优势种源,结果表明:在TOPSIS综合评价中,排在前9位的优势品种都分布在第I类群和第IV类群中。在第I类群中有Fengmanhong、Boysen、No-thorn black raspberr,在TOPSIS综合评价中分别居第2、第8、第1位;在第IV类群中有Chilcotin、Willamette、Reville、Tulameen、Vera、Kredo,在TOPSIS综合评价中分别居第5、3、6、4、9、7位。由聚类分析可知,第I类群和第IV类群的亲缘关系最远,如果用第I类群中的优势种源与第IV类群中的优势种源进行杂交组合设计,更容易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选出优势的杂交后代。

关键词: TOPSIS法 聚类分析 树莓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重楼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15

摘要:为了探明云南重楼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资源圃保存的23份云南重楼的1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观测,并用聚类法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6个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潜力,变异系数以3年芽增加数的变异幅度最大,为117.47%,其次是花瓣宽,为36.37%,最小的是萼片长,为13.80%。23份云南重楼种质资源的卡方距离变化范围在0.1973~2.4497,平均为1.3235。聚类分析在卡方距离为9.000处把供试材料分为4组,各组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聚类分析将地理距离相近的材料都聚为了一类,这更有利于育种亲本选择。

关键词: 云南重楼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卡方距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和栽培滇龙胆主要活性组分含量特征及质量评价

药物分析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滇龙胆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测定有效成分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对野生和栽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Shim-pack VP-ODS液相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5%B;5~10 min,5%B→10%B;10~26 min,10%B→26%B;26~30 min,26%B→35%B),流速1.0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41 nm,进样量5μL。采用系统聚类,相似度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对化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批药材马钱苷酸含量为5.375 mg·g-1(S12)~20.234 mg·g-1(S3),獐牙菜苦苷含量为2.246 mg·g-1(S7)~9.653 mg·g-1(S18),龙胆苦苷含量为24.252 mg·g-1(S19)~128.350 mg·g-1(S25),当药苷含量为0.510 mg·g-1(S12)~3.498 mg·g-1(S8);当药苷在4种活性成分中含量最低;所有样品依照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特征可分为a、b、c 3类;a类包括大部分野生样品和栽培2年的滇龙胆,贵州的样品(S19)被单独归为b类,c类主要为3年生样品;相似度分析显示大部分样品相似度大于0.930,野生和栽培样品化学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有明显变化;以14个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PLS-DA模型,结果显示野生和栽培样品能被正确区分;栽培3年滇龙胆环烯醚萜与裂环烯醚萜类成分总含量最高,质量稳定,品质最佳。结论:高效液相色谱图谱与多指标化学成分定量相结合可为野生和栽培滇龙胆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滇龙胆 环烯醚萜 裂环烯醚萜 聚类分析 野生样品 栽培样品 特征图谱分析 马钱苷酸 獐牙菜苦苷 龙胆苦苷 当药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近15年来29个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和范围相当大,某些品种有一定的优势可利用,温暖粳稻区与温凉粳稻区品种相比,前者表现为植株较矮,分蘖力较强,穗子较小,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选出的影响云南粳稻主栽品种的4个主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9.2%,其中第一主成分即穗总粒数是最重要的成分,其贡献率达35.3%。29个云南粳稻主栽品种聚为4类,其中第一类包括19个品种,表明大多数品种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育种中,应适当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分蘖力,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主栽品种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基因与环境互作研究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以云南省第十一轮甘蔗品种区域化试验15个品种5个参试点2年新植、1年宿根的甘蔗产量、甘蔗含糖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与环境互作研究。通过方差、相关性和聚类分析表明,甘蔗品种(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最大,其次是甘蔗品种效应值;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为云南蔗区的品种引进和布局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蔗茎产量 甘蔗含糖分 基因与环境互作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现状及淀粉RVA谱特性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2个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聚类及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品质性状和淀粉RVA(Rapid Visco Analyser)谱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9.4%的云南高原粳稻主栽品种稻米品质达2级标准,12.5%的品种稻米品质达3级标准,其余品种品质均在3级以下.2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达2级标准,精米率和垩白度达3级标准.3差异最大的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分别是垩白度和消减值,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和34.32%.4 32个品种聚为6类,其中第Ⅲ类包含的品种最多,占40.6%.5在选出的8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和淀粉RVA谱特性的主成分因子中,第1主成分因子(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和第2主成分因子(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4.6%.高原粳稻品质改良的重点是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选择适宜的直链淀粉含量,同时拓宽亲本的遗传基础.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 稻米品质 淀粉RVA谱特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割手密及其血缘F_1代材料抗旱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对15个云南不同生态型割手密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及其亲系共28个材料,在自然生长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的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与模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试验结果表明:(1)叶绿素因子、地下干物质积累因子和地上干物质积累因子等前6个主成分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0.11%,可代表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量;(2)利用抗旱性度量值将参试材料聚为4大类6个亚类,聚入第Ⅰ类的共有4个创新种质材料,占参试材料的14.3%,尤其是云割F108-317、云割F108-319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第Ⅱ、Ⅲ类材料分别占参试材料的42.9%、39.3%,都分为2个亚类,其中云割F108-392、云割F108-391、云割F108-511、云割F108-397、云割F108-617等5个创新种质材料,可在育种实践中优先利用;云割F108-541单独聚为第Ⅳ类,其抗旱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云南割手密 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