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聚类分析法在28个玉米杂交种筛选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为了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杂交种,要对玉米杂交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筛选较优品种,在筛选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各参试品种的产量表现,还要综合考虑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部性状等,才能对各参试品种做较全面的综合评价。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对试验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面的品种评判。本文采用间比法顺序排列试验,设2次重复的试验方法,应用聚类分析法对云南省农科院配制的28个玉米杂交品种,选用莫A和京杂6号作为对照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此方法可以弥补常用的方差统计分析方法针对产量等单一性状的局限,为品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植株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的产地环境、植株农艺性状及其药材产量组成进行分析评价,为三七引种栽培和生产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采收期对文山、砚山、马关、靖西等三七传统产地和昆明、曲靖、红河、玉溪等三七新产地的商品三七进行调查取样,对产地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地貌以及三七植株叶、茎、根部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商品三七种植由文山等传统产地大规模向红河、昆明、曲靖等新产区扩展。三七新产区种植海拔较传统产区有大幅提高,在1800~2 130 m,种植地块选择在中低山斜坡和缓丘的红壤地。三七新产区植株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生物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均较传统产区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根条重、块根重、主根长等农艺指标增加幅度均超过20%。不同产区间比较,红河石屏牛街、昆明石林圭山、红河建水官厅等地所产三七植株高大粗壮、块根和剪口大、支根发达;昆明官渡小哨、广西靖西禄峒、文山砚山江那等地的植株瘦小、块根和剪口小。聚类分析表明,新产区和传统产区交叉聚类,三七产地可分为3大组,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3个新产区及传统产区文山砚山干河为三七高产区域。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七块根、剪口的大小和质量,同植株地上部分的株高、茎粗、叶片大小、叶重和茎重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茎粗、叶片宽、叶片长/宽、叶干重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块根干重的主要因子,而株高、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剪口干重的主要因子。结论:三七传统产区的西部和北部,海拔为1 800~2 130 m的中低山斜坡及缓丘红壤地适合种植三七,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可作为商品三七的重点引种发展区域。
云南割手密血缘F_1创新种质的因子和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70份云南割手密血缘F1创新种质材料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因子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中8个公因子保留前3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79.35%。第1公因子中载荷值较大的是单产、含糖量、有效茎数、出苗率和分蘖率等性状;第2公因子中起主导作用的性状是茎径和株高两个产量因子;第3公因子只有11月理论蔗糖分起主导作用。以70份创新材料3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为指标,采用系统聚类中的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2.4处,参试材料被聚为10类,其中占参试材料总数50%的第Ⅰ、Ⅳ、Ⅶ、Ⅷ、Ⅹ类材料,表现高产;占参试材料72.8%的第Ⅰ、Ⅱ、Ⅳ、Ⅴ、Ⅵ、Ⅶ、Ⅸ类材料,表现高糖,特别是其中占参试材料38.6%的Ⅰ、Ⅳ、Ⅴ、Ⅵ类材料,11月理论蔗糖分均高于12%;占参试材料总数38.6%的第Ⅰ、Ⅳ、Ⅶ类材料,表现高产、高糖。本结果为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材料,培育高产、高糖创新亲本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产地三七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及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采集了分布于云南广西共12个产地的三七样品,并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方法,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其6种重金属元素As,Cu,Hg,Cd,Pb,Cr的含量。该结果按《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规定计算,As超标率为32.4%,Cd超标率为29.7%,Cu,Hg,Pb均未超标。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并讨论了不同产地三七中重金属含量差异特点及可能原因。为三七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安全评价及三七道地性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三七 重金属元素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聚类分析
云南省马铃薯品种(系)矿物质元素含量研究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14
摘要:目的:研究品种和年际变化对马铃薯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45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方法:以云南省45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2年试验,测定矿物质元素含量,并采用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5个马铃薯品种的锌含量、镁含量受品种和年际变化的影响显著,钙含量和钾含量受品种和年际变化的影响不显著,磷含量受年际变化的影响显著,品种对其影响不显著。用最长距离法将45个品种聚为两类。结论:马铃薯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同时受到品种和年际变化的影响,云南地区的马铃薯富含锌、镁、钾元素,钙元素含量低,磷元素含量相对较低。
大果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果番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关系,对收集到的49份大果番茄资源的果形、果色、单果重等13个相关性状进行评价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9份材料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13个性状在不同材料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多样性,变异系数在6.61%~65.69%,其中,胎座胶状物质颜色的变异系数最大,果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49份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I类群的8、15、23号材料和第II类群的36、40、43号材料综合性状优良,可进一步应用于大果番茄的育种和生产中。本研究理清了大果番茄遗传多样性,为加快种质资源的利用和遗传改良奠定基础。
籼型杂交稻单株产量配合力分析与优势组合选育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以11个水稻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杂交配组,对F1组合单株产量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和竞争优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受基因型加性遗传的作用较大(56.04%),产量优势由全部基因型方差引起的h2B占95.65%。恢复系对于杂种产量的影响较大(GCA=56.05%)且受栽培条件等环境的影响较小(4.3%)。有2个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一般配合力效应较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云R3>云R4>沪旱11A>云2A>云3A>云1A。以云3A和沪旱11A与云R3配制的组合单株产量均大于36.8 g(10 400 kg/hm2),竞争优势值均大于20.7%,株型好,分蘖力强,结实率高,抗病性强,具有较大的生产利用潜力。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00份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借助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25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3.97%~80.56%,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花萼茸毛(为80.56%),其次为子房茸毛和叶质(分别为56.48%和50.96%),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萼片数(为13.97%);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5个农艺性状综合为7个主成分,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1.90%。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38.285%,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134%;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00份野生茶树资源聚为4大类,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一起,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显示了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云南 野生茶树资源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地方红花种质资源的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高效地利用红花种质资源,按照《红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云南本地红花36份种质资源的12项形态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和标记记载,利用SPSS 19.0软件,采用欧氏距离和Furthest Neighbour法,根据红花形态标记的相似性对红花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资源材料间形态性状差异明显,36份红花资源材料划分为四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4份材料,主要形态特征表现为叶缘除YN-2mr为浅裂外,其余均为锯齿;叶形以卵形居多,椭圆形及长椭圆形次之;种子形状为椭圆.第Ⅱ类群包含11份材料,主要特征为叶缘多为锯齿,深裂和浅裂次之;叶形及外部苞片形状均以披针形为主.第Ⅲ类群包含3份材料,主要特征是种子形状全部为月牙形,叶形多为卵形,花色多为橘红色.第Ⅳ类群包含8份材料,主要形态特征是叶缘为全缘和锯齿各占一半,叶形多为椭圆形,披针形和卵形较少;叶刺多为少刺,无刺次之;外部苞片刺数均为无,花色多为橘红,红色次之,果球大,单株果球数多,该类群材料宜作为育种杂交亲本予以利用.由此,明确了红花种质资源的不同类型,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性状互补的亲本配制组合,为选育红花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野生大麻种质资源表型及其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部林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中国12份野生大麻种质及4个对照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栽培试验,调查叶长、叶宽和叶柄等11个表型性状,并采用CTAB法提取大麻基因组DNA,分析了其表型性状及RAPD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Farthest neighbor和UPGMA方法分别构建了表型及RAPD聚类图。结果表明,野生大麻表型变异非常丰富,11个表型在不同种质资源间的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变异最大的为千粒重,变异最小的为有效分枝数;14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6条带,其中7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4.52%。基于表型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全部12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且根据高纬和中低纬分为2个明显的分支,另外2个类群仅包括3份栽培大麻;基于RAPD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同样分为3个类群,总体上呈现地域性分布,但野生大麻和栽培大麻并未区分开,云南、新疆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东北、华北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西藏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我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应该结合表型和遗传位点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为野生大麻的利用和工业大麻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麻 种质资源 类群 表型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