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抗玉米大斑病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的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张培高 1 ; 汪燕芬 1 ; 吕宏斌 1 ; 罗黎明 1 ; 番兴明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单基因;杂合;效应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7 年 20 卷 05 期

页码: 991-996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单基因Ht1、Ht2、Ht3、HtN处于不同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对大斑病抗性的基因效应不同。通过单基因Ht1、Ht2、Ht3、HtN与同一水平抗性自交系以及与不同水平抗性自交系组配,研究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在控制病斑数量、面积、病斑扩展速度、产孢量和潜伏期等方面的单基因、多基因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抗性单基因HtN处于F1代杂合状态时,控制病斑数和病斑面积的效应最强;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湿培48 h病斑全部能产生分生孢子,且处于同一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Ht1控制产孢量的效应最强;Ht1处于中水平、Ht3处于高水平和HtN处于低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强;而Ht2处于高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弱;抗性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下,控制潜伏期多表现超亲现象,HtN控制病害潜伏期比其它单基因显著。

  • 相关文献

[1]玉米新品种对3种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 董丽英,刘树芳,杨佩文,郑凤萍,曾莉,杨勤忠. 2010

[2]4个豆科牧草在干热河谷生态芒果园的应用研究. 张德,龙会英. 2017

[3]土壤质地对高山娃娃菜(Brassica pekinensis)产量和品质的效应分析. 米艳华,陆琳,刘宏程,邹艳鸿,兰珊珊,黎其万. 2012

[4]甘蔗苗期间种大豆增产增收效应分析. 吴才文,刘家勇,王建光,陈学宽,杨洪昌. 2004

[5]“罗望子+木豆”乔灌复合模式林水土保持功能的叠加效应初探. 拜得珍,纪中华,沙毓沧,赵艳萍,潘志贤. 2006

[6]景谷蔗区春植甘蔗高产优化模式栽培技术研究. 吴正昆,张跃彬,刘少春,唐永芳,李启平,付天顺,胡丛新. 1998

[7]肥料种类对非洲菊效应试验初报. 桂敏,曾黎琼,莫锡君,龙江. 2006

[8]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选育技术. 番兴明. 2003

[9]夏播玉米平衡施肥实践. 郭云周,涂仕华,刘建香,张国建,吴杏红,杨袁刚. 2013

[10]等氮条件下玉米化肥绿肥合理配施试验探讨. 郭云周,张簦文,沈光才,何德明. 2013

[11]营养调控措施对云南玉米的影响. 尹梅,洪丽芳,付利波,陈华,任石所,黄惠,张勤斌,苏帆. 2013

[12]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番兴明,谭静,陈洪梅,黄云霄,段智利,杨荣芬,徐春霞. 2004

[13]云南地方品种与玉米多样性中心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番兴明,徐春霞,吕宏斌,汪燕芬,陈洪梅,张建华,谭静,刘峰,段鸿飞,米艳华,杨晓洪,张培高. 2006

[14]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方法及途径. 番兴明,谭静,杨峻芸. 2000

[15]种植密度对玉米抗倒指数的影响. 崔日鲜,梁淑敏,韩伟,杨锦忠. 2017

[16]海藻肥对玉米DUS测试性状及产量表达的影响. Huang Qingmei,黄清梅,Guan Junjiao. 2014

[17]栽培措施对玉米DUS测试数量性状表达的影响. Guan junjiao,管俊娇,黄清梅,Huang qingmei,Ma furong. 2014

[18]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品种DUS测试的栽培技术研究. Guan junjiao,管俊娇,Huang qingmei. 2014

[19]玉米DUS测试技术研究. Zhang Jianhua,张建华,黄清梅,Huang Qingmei. 2014

[20]2019年迪庆州草地贪夜蛾发生与防控. 思红兵,杨海清,知史,赵雪晴,李向永,尹艳琼.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