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基于稳定同位素与矿质元素的普洱生茶产地溯源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王宇童 1 ; 唐卿雁 2 ; 邵金良 1 ; 林奇 2 ; 杜丽娟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2.云南省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关键词: 普洱茶;同位素;矿质元素;产地溯源

期刊名称: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ISSN: 1674-8255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43-50

摘要: 为探究稳定同位素与矿质元素指纹分析对普洱茶生茶溯源的可行性,测定云南省3个地级市下5个不同县的30份普洱茶生茶样品中氮(N)、碳(C)稳定同位素比值、32种矿质元素和3种有机成分含量共37项指标,以及其生长土壤中的N、C、硫(S)稳定同位素比值.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OPLS-DA)、判别分析、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分类方法,构建普洱茶生茶小尺度空间下的产地溯源模型.结果表明,普洱茶茶样中共有稳定同位素及矿质元素30项指标在不同产地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产地的茶样和土壤稳定同位素比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OPLS-DA不能很好地区分不同产地的茶样,构建的产地判别函数模型的初始判别正确率为90.0%,交叉验证正确率为90.0%.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分类模型对不同产地茶样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分类正确率均达到100%.普洱茶生茶中稳定同位素比值、矿物元素与有机成分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产地形成各自的指纹特征,可用于建立普洱茶产地溯源模型,为普洱茶生茶在小尺度空间的产地追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相关文献

[1]基于多元分类判别方法对普洱生茶进行产地溯源研究. 王宇童,王磊,包媛媛,邵金良,林奇,杜丽娟. 2023

[2]不同部位矿质元素与红外光谱数据融合对美味牛肝菌产地溯源研究. 张钰,李杰庆,李涛,刘鸿高,王元忠. 2018

[3]不同气候类型高原湖区浅层地下水中氮素来源及其贡献的差异. 闵金恒,陈安强,李林,叶远行,张丹,王蓉. 2024

[4]种植方式对高原湖区集约化农田浅层地下水中氮浓度及其NO3-来源的影响. 李林,陈安强,陈清飞,闵金恒,胡万里,赵新梅,闫辉,张丹. 2024

[5]异龙湖区浅层地下水NO3--N浓度时空变化及其来源解析. 蒋存征,陈安强,胡万里,付斌,朱林立,刘云娥,黎明琦,王炽,张丹. 2025

[6]光谱数据融合对绒柄牛肝菌产地溯源研究. 张钰,李杰庆,李涛,刘鸿高,王元忠. 2018

[7]基于主要滋味成分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鉴别海南不同地区咖啡豆. 翟慧楠,于菲,唐玉妹,董文江,李亚男,胡荣锁. 2024

[8]基于GC-MS的普洱生茶香气成分产地溯源. 王宇童,唐卿雁,邵金良,林奇,杜丽娟. 2024

[9]普洱茶(熟茶)中主要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许靖逸,邵宛芳,张俊,王文光,袁唯. 2010

[10]普洱茶泡腾片制备工艺研究. 李晚谊,杨亚玲,刘洪泉,刘谋盛,张尹. 2010

[11]多壁碳纳米管/N-丙基乙二胺混合吸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普洱茶中3种手性杀菌剂农药残留. 蒋明明,曾小娟,宋红坤,林涛,王继良,刘宏程. 2020

[12]普洱熟茶化学成分研究. 邹艳丽,董宝生,张伏全,何嵋,李聪,欧灵澄,何严萍. 2009

[13]大数据下的云南普洱茶市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张焱,冯璐,李勃. 2020

[14]云南普洱茶市场预警机制的建构与创新. 张焱,冯璐,李勃. 2020

[15]黔湄系列品种与云南大叶种所制普洱茶的比较分析. 曹雨,韩丽,罗显扬. 2010

[16]人工接种真菌固态发酵普洱茶的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 梁名志,王丽,王立波,陈继伟,江凤琼. 2012

[17]从茶文化视角看《水摆夷风土记》. 陈红伟. 2021

[18]不同陈化年限普洱茶HPLC指纹图谱及年份判别. 刘兴勇,邵金良,陈兴连,林涛,汪禄祥,黎其万,刘宏程. 2015

[19]滇藏“茶叶之路”初探. 陈红伟. 2001

[20]云抗10号加工普洱茶工艺优化. 杨方慧,仝佳音,张艳梅,孙云南,汤海昆,夏丽飞.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