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 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Ⅰ)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Ⅰ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Ⅰ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Ⅰ1小区,Ⅰ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 951±311) m]极显著高于B-1[(1 568±352) m]和B-2[(1 556±534) 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地统计学的植烟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变异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的重要土壤因子,区域内土壤碳氮含量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作物生产.通过解析云南省保山市烟区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分布情况,为区域植烟土壤肥力改良和优质烤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对保山市5县(区)72个植烟土壤点进行采样,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等7项指标,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和克里格法建立土壤碳氮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碳氮含量与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容重、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35、-0.170;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55和0.4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90;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36;土壤碳氮关系可用线性回归方程y=10.69+4.37x(r2=0.137,n=72)表示;土壤平均全氮含量2.01 g/kg,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3.60 g/kg,土壤平均碳氮比为16.71.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较多元回归模型对验证样点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0.037和0.031,表明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够通过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更准确地描述出来;47个验证点预测结果误差分析表明,与普通克里格法和回归克里格法相比,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和普通克里格法相结合的方法明显减低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保山市5县(区)土壤碳氮含量由北向南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烟区内的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烤烟生产上,应根据预测结果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制定施肥方案,合理调控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保障烤烟高质量生产.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土壤碳氮含量 空间分布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变异性
干热河谷罗望子不同器官中20种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3
摘要:采用ICP-OES法测定了云南省干热河谷区罗望子不同器官中20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研究了罗望子不同器官中20种无机元素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罗望子不同器官中富含Fe、Al、B、Cu、Mn、Zn、Mg、Ca、K、Na、P、S等无机元素,且含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12种无机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中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各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12种无机元素将罗望子不同器官分为两大类,叶片和枝聚为第一类(Ⅰ类),籽、壳、果肉聚为第二类(Ⅱ类);B、Na、K元素是罗望子不同器官中的特征元素.综上,罗望子不同器官对不同元素传输、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器官的无机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关键词: 罗望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不同器官 无机元素 分布规律
川西南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川西南5个地区(峨眉山市、洪雅县、宝兴县、盐源县和盐边县)凤仙花属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在对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收集凤仙花属植物22种,分布在海拔700~2 600 m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于海拔1 400~2 600 m地区,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8.0%;且多生长在山间路旁、草丛、林下湿地等湿度相对较大的地方;株高20~140 cm;花色有白色、紫色、黄色、粉色等,以黄色为主,占本次调查总数的54.0%;叶长1.85~14.95 cm,叶宽1.32~4.64 cm,叶面积2.55~33.79 cm~2;种子直径1.87~5.00 mm,千粒重0.840~8.578 g;综合分析,可将22种凤仙花分为3个等级:Ⅰ级(>3.5分)有9种,可优先大面积开发应用,Ⅱ级(3.0~3.5分)有3种,可适度推广应用,Ⅲ级(<3.0分)有10种,可小范围或暂不开发应用。综上所述,川西南地区凤仙花属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花形奇特、花色丰富艳丽、观赏价值高等特点。
关键词: 川西南 凤仙花属植物 地理分布 形态特征 层次分析法
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及两者在桑树上的分布
《植物保护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在桑树上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和防治潜力,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使用叶片采集法对桑树上的桑蓟马和龟纹瓢虫分布进行了调查,在室内开展了龟纹瓢虫2龄、3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桑蓟马在桑叶背面的种群数量更高,主要分布在第2至第5叶位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若虫和成虫的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模型.龟纹瓢虫3龄幼虫对桑蓟马的控制能力大于2龄幼虫,2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91.74头和55.56头,3龄幼虫分别为344.83头和196.08头.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升高而下降,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数量受自身密度的影响.龟纹瓢虫在室内对桑蓟马的2龄若虫和成虫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且其在田间具有分布,可以作为桑蓟马生物防治的潜在材料.
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检测与地理分布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云南省小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是现代小麦育种改良的珍贵遗传资源。开展库存资源鉴定评价,明确其特征特性,是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10、Yr1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08份库存地方小麦品种进行位点检测与地理分布研究,明确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分布规律,为条锈病抗性资源筛选与生态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云南小麦地方资源中Yr10和Yr18抗病基因分布广泛,供试材料中有143份携带上述2个抗病基因,占比68.75%。其中,Yr10的分布频率最高,携带目的片段的材料数量达104份;含Yr18的数量为39份。而Yr5分布较少,仅为12份,占比5.77%。同时,对3个抗病基因地理分布研究表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昌宁、巍山、凤庆、澜沧5个县(区)均可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基因,推测其可能为Yr5、Yr10、Yr18基因的集中分布区域。
云南耿马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分布和病原分子检测
《甘蔗糖业 》 2023
摘要:为摸清云南耿马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分布,为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云南耿马不同甘蔗品种植期的80个样本进行宿根矮化病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61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6.25%,其中强阳性样本34个,占42.50%;10个主栽或主推品种均发病,发病率在37.50%~100%之间,以粤糖93-159、粤糖83-88、云瑞07-1433、盈育91-59、柳城05-136发病最重,发病率为77.27%~100%,强阳性率为44.44%~66.67%,其次是新台糖22号、云瑞06-189、云瑞10-328、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发病率为37.50%~100%,强阳性率为0%~14.29%;植期上1~5年均不同程度发病,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差异.本研究检测表明甘蔗宿根矮化病已在云南耿马蔗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急需生产和推广种植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以促进蔗糖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4个州(市)疣粒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杂交水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云南省疣粒野生稻的自然生存现状,为进一步制定野生稻资源保护政策提供依据,2021-2022年对云南省玉溪市、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等4个州(市)的疣粒野生稻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22年8月,调查的4个州(市)现存疣粒野生稻共有25个点,4个点为新发现.其中,分布范围小于300 m2的分布点占36%,分布范围在300~900 m2的分布点占12%,分布范围在900 m2以上的分布点占52%.根据疣粒野生稻分布的历史资料,本研究调查的州(市)原有11个乡镇共有分布点36个,然而本次实地调查其中的34个分布点,只有21个分布点尚有疣粒野生稻,分布点丧失率为38.24%.本次调查中,部分分布点疣粒野生稻呈现濒危趋势,因此抢救性收集了405份疣粒野生稻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有效地保存了云南疣粒野生稻资源,提高了种质保存的安全性.本次调查发现,造成疣粒野生稻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城镇化建设、开垦种植橡胶树和桉树、除草剂的使用、人为药用以及自然灾害等.针对上述濒危原因,本研究提出建立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和生物技术保护等多层次保存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野生稻保存和保护的安全性.
关键词: 云南 疣粒野生稻 野生稻资源 分布现状 调查 收集 保护
云当归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中药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云当归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以及氮、磷、钾、钙、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为云当归的丰产栽培、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年生云当归为研究对象,缓苗后每隔20 d田间取样一次,分别测定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的量.结果:云当归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慢快慢的趋势.生育前期主要以茎、叶的干物质积累为主,后期干物质转移到根部;0~40 d云当归处于返青时期,植株生长缓慢干物质积累较少;40~120 d是植株快速生长期,100~160 d是云当归根的快速膨大期,干物质向根转移,根质量持续增长.氮、磷、钾元素吸收量在120 d达到最大,积累量分别为2416.58 mg/株、319.00 mg/株、1849.02 mg/株,钙、镁元素吸收量在140 d达到最大,积累量分别为425.84 mg/株、129.42 mg/株.云当归对5种元素的吸收量表现为氮>钾>钙>磷>镁,元素吸收比例为氮:磷:钾:钙:镁=18.67:2.46:14.29:3.29:1,干物质积累和各营养元素吸收呈正相关.结论:云当归返青期生长缓慢,养分需求较少,应少施肥;40~120 d是快速生长期,也是肥料吸收和利用的关键时期,此时要及时追施氮肥、钾肥满足生长的营养需求,磷肥以基肥施用为宜;100~160 d是根的快速膨大期,钙、镁肥吸收量最大,应增加钙、镁肥的施用,以利形成较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