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distribution(模糊匹配)
113条记录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 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Ⅰ)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Ⅰ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Ⅰ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Ⅰ1小区,Ⅰ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 951±311) m]极显著高于B-1[(1 568±352) m]和B-2[(1 556±534) 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短头熊蜂 体毛 体色模式 聚类分析 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玉溪市柑桔品种区域分布与优化建议

中国果业信息 2024

摘要:玉溪市柑桔产业品种丰富、主栽品种突出、熟期立体化分布,但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培育体系不完善,缺乏本地优势特色品种,部分主栽品种种植区域布局不合理.结合产业现状,提出了优化玉溪市柑桔品种区域布局的建议,为今后发展云南早熟柑桔优势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溪市 柑桔 品种 布局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地统计学的植烟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变异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与作物产量的重要土壤因子,区域内土壤碳氮含量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作物生产.通过解析云南省保山市烟区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分布情况,为区域植烟土壤肥力改良和优质烤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对保山市5县(区)72个植烟土壤点进行采样,测定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酸碱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等7项指标,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和克里格法建立土壤碳氮含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预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壤碳氮含量与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含量与土壤容重、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35、-0.170;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55和0.452;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90;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36;土壤碳氮关系可用线性回归方程y=10.69+4.37x(r2=0.137,n=72)表示;土壤平均全氮含量2.01 g/kg,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3.60 g/kg,土壤平均碳氮比为16.71.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较多元回归模型对验证样点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提高0.037和0.031,表明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够通过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更准确地描述出来;47个验证点预测结果误差分析表明,与普通克里格法和回归克里格法相比,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和普通克里格法相结合的方法明显减低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保山市5县(区)土壤碳氮含量由北向南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烟区内的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烤烟生产上,应根据预测结果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制定施肥方案,合理调控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保障烤烟高质量生产.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土壤碳氮含量 空间分布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变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柑橘5种常见病害发生分布调查及其规律分析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CYVCV)、柑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柑橘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CEVd)和柑橘衰退病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所引起的柑橘病害在云南省的发生和分布情况,广泛收集了该省柑橘14个主产州、市38个县的577份柑橘叶片样品,采用巢式PCR和RT-PCR对以上5种病原进行检测,并通过遗传进化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CLas、CYVCV、CTLV、CEVd、CTV检出率分别为36.0%、33.6%、15.1%、13.0%、82.0%,其中CLas和CTV在14个供检州、市中均被检测到。从种类上看,CYVCV、CLas和CTV的检出率均为甜橙>宽皮柑橘>柠檬,其中CTV在柠檬中的检出率(40.0%)明显低于宽皮柑橘(87.4%)和甜橙(92.2%),而CTLV和CEVd在甜橙中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5.9%和4.0%;从海拔上看,CLas的发生与海拔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此外,不同病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CYVCV与CTV、CTLV与CEVd经常存在复合感染的情况,而CLas与CEVd同时侵染的概率较低。通过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云南柑橘病害病原的异地引入和内部传播均为病原扩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柑橘 黄龙病 病毒病 检测 分布 传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苹果褐座坚壳菌分布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苹果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的分布及其对5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从云南省6个州(市)15个县(区)苹果种植区采集210份根腐病典型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并利用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析鉴定,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各地区代表菌株对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36株菌株,其中褐座坚壳菌的分离频率为70.76%,其在昆明市富民县、石林县、禄劝县,曲靖市马龙区、麒麟区,昭通市朝阳区、鲁甸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弥勒市,丽江市古城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漾濞县的14个县区均发生危害。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EC50范围分别为5.08~457.69、0.28~6.49、0.12~6.59、0.35~3.51和3.51~140.53 mg/L;频次正态分布敏感性分析发现褐座坚壳菌对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呈现左正偏态,表明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敏感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苹果褐座坚壳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有地域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褐座坚壳菌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存在正相关,出现双抗现象。说明褐座坚壳菌是引起云南苹果种植区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

关键词: 苹果根腐病 褐座坚壳菌 分布 杀菌剂 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罗望子不同器官中20种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3

摘要:采用ICP-OES法测定了云南省干热河谷区罗望子不同器官中20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及因子分析,研究了罗望子不同器官中20种无机元素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罗望子不同器官中富含Fe、Al、B、Cu、Mn、Zn、Mg、Ca、K、Na、P、S等无机元素,且含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12种无机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中存在极大值和极小值,各元素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12种无机元素将罗望子不同器官分为两大类,叶片和枝聚为第一类(Ⅰ类),籽、壳、果肉聚为第二类(Ⅱ类);B、Na、K元素是罗望子不同器官中的特征元素.综上,罗望子不同器官对不同元素传输、吸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器官的无机元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关键词: 罗望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不同器官 无机元素 分布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西南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种子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川西南5个地区(峨眉山市、洪雅县、宝兴县、盐源县和盐边县)凤仙花属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在对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收集凤仙花属植物22种,分布在海拔700~2 600 m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于海拔1 400~2 600 m地区,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8.0%;且多生长在山间路旁、草丛、林下湿地等湿度相对较大的地方;株高20~140 cm;花色有白色、紫色、黄色、粉色等,以黄色为主,占本次调查总数的54.0%;叶长1.85~14.95 cm,叶宽1.32~4.64 cm,叶面积2.55~33.79 cm~2;种子直径1.87~5.00 mm,千粒重0.840~8.578 g;综合分析,可将22种凤仙花分为3个等级:Ⅰ级(>3.5分)有9种,可优先大面积开发应用,Ⅱ级(3.0~3.5分)有3种,可适度推广应用,Ⅲ级(<3.0分)有10种,可小范围或暂不开发应用。综上所述,川西南地区凤仙花属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花形奇特、花色丰富艳丽、观赏价值高等特点。

关键词: 川西南 凤仙花属植物 地理分布 形态特征 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及两者在桑树上的分布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在桑树上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和防治潜力,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使用叶片采集法对桑树上的桑蓟马和龟纹瓢虫分布进行了调查,在室内开展了龟纹瓢虫2龄、3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桑蓟马在桑叶背面的种群数量更高,主要分布在第2至第5叶位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若虫和成虫的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模型.龟纹瓢虫3龄幼虫对桑蓟马的控制能力大于2龄幼虫,2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91.74头和55.56头,3龄幼虫分别为344.83头和196.08头.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升高而下降,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数量受自身密度的影响.龟纹瓢虫在室内对桑蓟马的2龄若虫和成虫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且其在田间具有分布,可以作为桑蓟马生物防治的潜在材料.

关键词: 龟纹瓢虫 桑蓟马 种群分布 捕食功能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检测与地理分布

作物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云南省小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是现代小麦育种改良的珍贵遗传资源。开展库存资源鉴定评价,明确其特征特性,是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10、Yr1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08份库存地方小麦品种进行位点检测与地理分布研究,明确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分布规律,为条锈病抗性资源筛选与生态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云南小麦地方资源中Yr10和Yr18抗病基因分布广泛,供试材料中有143份携带上述2个抗病基因,占比68.75%。其中,Yr10的分布频率最高,携带目的片段的材料数量达104份;含Yr18的数量为39份。而Yr5分布较少,仅为12份,占比5.77%。同时,对3个抗病基因地理分布研究表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昌宁、巍山、凤庆、澜沧5个县(区)均可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基因,推测其可能为Yr5、Yr10、Yr18基因的集中分布区域。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抗条锈病基因 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耿马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分布和病原分子检测

甘蔗糖业 2023

摘要:为摸清云南耿马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分布,为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生产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对云南耿马不同甘蔗品种植期的80个样本进行宿根矮化病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61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6.25%,其中强阳性样本34个,占42.50%;10个主栽或主推品种均发病,发病率在37.50%~100%之间,以粤糖93-159、粤糖83-88、云瑞07-1433、盈育91-59、柳城05-136发病最重,发病率为77.27%~100%,强阳性率为44.44%~66.67%,其次是新台糖22号、云瑞06-189、云瑞10-328、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发病率为37.50%~100%,强阳性率为0%~14.29%;植期上1~5年均不同程度发病,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差异.本研究检测表明甘蔗宿根矮化病已在云南耿马蔗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急需生产和推广种植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以促进蔗糖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云南耿马 甘蔗宿根矮化病 发生分布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