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4个州(市)疣粒野生稻的调查、收集与保护
《杂交水稻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云南省疣粒野生稻的自然生存现状,为进一步制定野生稻资源保护政策提供依据,2021-2022年对云南省玉溪市、临沧市、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等4个州(市)的疣粒野生稻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22年8月,调查的4个州(市)现存疣粒野生稻共有25个点,4个点为新发现.其中,分布范围小于300 m2的分布点占36%,分布范围在300~900 m2的分布点占12%,分布范围在900 m2以上的分布点占52%.根据疣粒野生稻分布的历史资料,本研究调查的州(市)原有11个乡镇共有分布点36个,然而本次实地调查其中的34个分布点,只有21个分布点尚有疣粒野生稻,分布点丧失率为38.24%.本次调查中,部分分布点疣粒野生稻呈现濒危趋势,因此抢救性收集了405份疣粒野生稻种茎样本进行异位保存,有效地保存了云南疣粒野生稻资源,提高了种质保存的安全性.本次调查发现,造成疣粒野生稻消失的主要原因有城镇化建设、开垦种植橡胶树和桉树、除草剂的使用、人为药用以及自然灾害等.针对上述濒危原因,本研究提出建立原位保护、异位保护和生物技术保护等多层次保存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野生稻保存和保护的安全性.
关键词: 云南 疣粒野生稻 野生稻资源 分布现状 调查 收集 保护


云当归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规律研究
《中药材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云当归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以及氮、磷、钾、钙、镁营养元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为云当归的丰产栽培、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年生云当归为研究对象,缓苗后每隔20 d田间取样一次,分别测定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的量.结果:云当归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慢快慢的趋势.生育前期主要以茎、叶的干物质积累为主,后期干物质转移到根部;0~40 d云当归处于返青时期,植株生长缓慢干物质积累较少;40~120 d是植株快速生长期,100~160 d是云当归根的快速膨大期,干物质向根转移,根质量持续增长.氮、磷、钾元素吸收量在120 d达到最大,积累量分别为2416.58 mg/株、319.00 mg/株、1849.02 mg/株,钙、镁元素吸收量在140 d达到最大,积累量分别为425.84 mg/株、129.42 mg/株.云当归对5种元素的吸收量表现为氮>钾>钙>磷>镁,元素吸收比例为氮:磷:钾:钙:镁=18.67:2.46:14.29:3.29:1,干物质积累和各营养元素吸收呈正相关.结论:云当归返青期生长缓慢,养分需求较少,应少施肥;40~120 d是快速生长期,也是肥料吸收和利用的关键时期,此时要及时追施氮肥、钾肥满足生长的营养需求,磷肥以基肥施用为宜;100~160 d是根的快速膨大期,钙、镁肥吸收量最大,应增加钙、镁肥的施用,以利形成较高产量.


云南短头熊蜂的繁育特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头熊蜂Bombus brevieeps是云南省优势蜂种,为更好地挖掘本土熊蜂资源,繁育农业授粉蜂群,本研究从云南3个地区(屏边、个旧和昆明)收集短头熊蜂蜂王后,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统计分析其蜂王产卵前期、工蜂发育期、蜂群生长特性、群势、产卵蜂王率及蜂群可应用率等繁育特性指标.结果表明:3个地区工蜂的发育期相同,屏边地区的蜂王产卵前期最长,蜂群始见工蜂时间及工蜂数量达到6头、30头和60头的时间也最长,均显著高于个旧地区和昆明地区(P<0.05).3个地区短头熊蜂的群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昆明地区的工蜂数量最少,显著低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而子代蜂王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雄性蜂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P<0.05).昆明地区的产卵蜂王率和蜂群可应用率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总体而言,云南的短头熊蜂群势强,产卵蜂王率75%以上,蜂群可应用率均在63%以上,易于人工繁育,具有重要的授粉利用价值.


抚仙湖径流区烟叶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1
摘要:为分析2009~2019年抚仙湖径流区烟叶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及稳定性,运用SPSS 25软件对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及衍生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部位烟叶的烟碱、总氮、氧化钾、氯、钾氯比、两糖差和糖碱比的总体偏度均为正偏离,其余指标均为负偏离。3个部位烟叶的烟碱、氧化钾、氯、钾氯比和非烟碱氮/总氮的总体数据分布较为集中,中上部烟叶的总糖、还原糖、两糖差和氮碱比的总体数据分布较为分散。烟碱、总氮、总糖和还原糖在不同部位的稳定性趋势存在一定差异,上部烟叶总氮>还原糖>烟碱>总糖,中部烟叶还原糖>总糖>总氮>烟碱,下部烟叶烟碱>总氮>总糖>还原糖,其余指标的稳定性在3个部位间趋势相同,即非烟碱氮/总氮>氮碱比>氧化钾>糖碱比>两糖差>钾氯比>氯,中上部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稳定性整体优于下部烟叶。不同部位烟叶化学成分指标的偏度和峰度在不同年度间均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除个别指标外,各部位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变异系数年度间差异不大,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稳定性总体较好。


TSWV感染番茄叶片组织的BSE成像和精细定位
《电子显微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超薄切片制样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在细胞中的聚集特征及其与亚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植物病毒诊断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的基础,但存在视野小、因载网遮挡而信息不全的局限。本研究对目前蔬菜及其它重要经济作物生产上发生为害严重的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 TSWV)侵染番茄叶片的200 nm切片,进行扫描电镜背散射电子信号观察,利用软件进行拼图,首次获得该病毒侵染番茄叶片组织的大尺度图像(~150μm×~520μm)。同时兼顾高分辨的亚细胞定位,对TSWV粒体在侵染的叶片组织中从上表皮、筛管、导管及下表皮细胞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解析,首次发现叶毛和海绵组织细胞间隙中分布TSWV粒体,并与常规超薄切片(70 nm)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结合可提高TSWV侵染的亚细胞病变诊断效率,对植物病毒的精准诊断鉴定和致病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 大尺度图像 背散射电子成像 病毒粒体 分布特征


全球变化格局下重要传粉昆虫大蜜蜂的潜在适生区变化
《昆虫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改变、人类活动加剧等正威胁着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分布;蜜蜂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昆虫类群,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本研究以重要的传粉昆虫大蜜蜂Apis dorsata为对象,探讨全球变化格局下其潜在适生区变化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子。【方法】通过文献、馆藏和野外调查系统收集了全球范围内大蜜蜂的物种分布数据,使用13个环境变量通过MaxEnt模型模拟了大蜜蜂当前的潜在适生区;使用9个气候变量并结合公共地球系统模型(CCSM4)模拟了大蜜蜂过去、当前和未来的潜在适生区。【结果】AUC比率显示MaxEnt模型对大蜜蜂的潜在适生区模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模拟结果表明大蜜蜂的中高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湿润的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雨林和低地雨林。人类影响、温度季节性变化、等温性、最冷季均温和海拔是影响大蜜蜂潜在适生区的5个最主要因子;在人类影响下大蜜蜂的潜在适生区向山区和连片的湿润常绿森林区收缩,中高潜在适生区显著减少且呈破碎化趋势。基于9个气候变量和CCSM4气候模型对过去、当前和未来的模拟结果显示:在过去的末次冰盛期,东南亚地区可能是大蜜蜂的避难所;在未来,广布于热带地区的大蜜蜂适生区与当前的相近,且部分地区适生指数升高。【结论】基于气候的模拟结果显示大蜜蜂能积极应对未来气候变暖,但随人类活动的加剧及全球气候变化,大蜜蜂仍然面临较大的威胁,需要加强其在南亚和东南亚的中高潜在适生区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 大蜜蜂 分布区 全球变化 潜在适生区 环境因子 最大熵模型


中国主产蔗区气候生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国主产蔗区气候生态特征,为甘蔗产业规划发展、选择甘蔗优良品种、应用科学栽培技术、提高甘蔗糖料生产能力提供科学基础。【方法】根据甘蔗的生态适应性要求,以中国甘蔗主产区(广西、云南、广东)的69个县(市、区)的自然气候特征指标,进行空间分布的生态聚类分析研究,以气候相似性原则进行蔗区气象生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中国广西、广东和云南的69个甘蔗生产县(市、区)被划分为6组生态蔗区,即亚热带湿润少光照蔗区,亚热带湿润低蒸发蔗区,热带湿润蔗区,亚热带半湿润蔗区,亚热带高湿蔗区,亚热带湿润多光照蔗区。【结论】广西蔗区主要属于亚热带湿润少光照蔗区和亚热带湿润低蒸发蔗区,年平均气温高,降雨量丰富,但日照时数少,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相对湿度大;云南蔗区分为滇西为主的亚热带湿润多光照蔗区和滇南为主的亚热带半湿润蔗区;广东蔗区以粤西为主,属于热带湿润蔗区,具有高温多雨高湿的特点。


草果地理分布特征及表型变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范围为99.1~112.8°E、20.5~30.4°N,高度适生区面积为48.14×104 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西部;各气候因子中,6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平均温度、10月份的光照强度、最干月降水量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资源调查发现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区,产地包括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产地间生境差异大,形成多种草果种植模式:(1)尼泊尔桤木林+草果,(2)杉木林+草果,(3)核桃林、漆树林或喜树林+草果,(4)混合原生林+草果;草果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其表型变异式样丰富,1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7.34%,各性状中,挥发油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53.54%),果宽变异系数最小(7.4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果穗等性状间相关性较强;基于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57份资源可分为7类,其中Ⅰ类、Ⅲ类和Ⅴ类包含不同的产地;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53%,可解释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性状特征筛选出18份种质资源,尤以怒江州贡山县的果实为佳。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草果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区、筛选优质草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云木香干物质及营养元素积累和分配规律
《中国现代中药 》 2021
摘要:目的:研究云木香不同时期干物质及氮、磷、钾、钙、镁营养素积累与分配规律,为云木香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移栽后第1年生的云木香为研究对象,缓苗后每隔25 d田间取样1次,分别测定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的量。结果:云木香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慢-快-慢"的趋势,根部呈直线上升,生育前期主要以茎、叶的干物质积累为主。缓苗后50 d为返青期,养分吸收量较少。75~125 d为快速生长期,是根的快速生长膨大期,在125 d时氮、磷、钾元素的吸收量最大,分别为1 395.90、205.03、1 311.33 mg/株;150 d时钙、镁吸收量最大,为682.54、155.88 mg/株。云木香对氮、磷、钾、钙、镁养分吸收表现为氮>钾>钙>磷>镁,干物质积累和各营养元素吸收呈正相关。结论:云木香返青期应少施肥;快速生长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肥料利用最大效率期,施肥以氮、钾和钙肥为主,肥料使用应少量多次;钾肥早施;中后期主要施用速效钙、镁、磷肥。


元谋干热河谷区椰枣不同器官及土壤中矿质元素特征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椰枣不同器官(根、气生根、茎、叶柄、叶片)及土壤中共30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了各矿质元素在椰枣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K>Ca>S>Mg>P>Na>Al>Fe>Sr>Mn>Zn>Cr>B>Cu>Ba≈V≈Co≈Ti>Ni>As,而Mo、Si、Pb、Cd、Li、Sn、Ga、Sb、Bi、Be均未检出;S、Na、Sr、Cr、Ba主要在根中积累;K、P、Cu主要在气生根中积累;Ca、Fe、B、Al、Ti、V主要在茎中积累;Mg、Mn、Zn主要在叶片中积累;椰枣不同器官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Mg与K间,Fe与S、Al间,Sr与S间,Cr与S、Fe、Sr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Mg与Ca间,Cr与Zn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器官中各元素的平均富集系数排序为Ca>S>Sr>P>K>Mg>Na>Cu>Zn>Cr>Co>B>Al>Mn>Ni>Ba>Fe>As>Ti≈Pb≈Sb≈Sn≈Li≈Ga,其中大量元素的富集系数总体上都大于1,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有毒有害元素的富集系数大部分为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