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石竹设施栽培土壤可溶性盐分主成分分析
《土壤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香石竹设施栽培土壤盐害的防治方法与技术途径,对香石竹设施栽培土壤可溶性盐分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可分为主成分1(SO42-、NO3-、Ca2+、Cl-、K+)和主成分2(CO32-、HCO3-)两个成分,主成分1中SO42-、NO3-、Ca2+与土壤EC值三次模型拟合度较高(R2>0.850**),并与土壤EC值呈不同强度的正相关性;土壤EC值与全盐量呈强正相关性(r=0.99**),并接近线性关系(线性模型R2=0.976**,三次模型R2=0.984**);土壤EC值可作为一个有效指标,反映土壤盐渍化及土壤可溶性盐分,特别是反映SO42-、NO3-、Ca2+的变动情况,盐害防治重点在于SO42-、NO3-、Ca2+。研究对指导香石竹设施栽培土壤管理与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酸角品质评价指标的选择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在云南省内采集89份酸角样品,测定单果重、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种子质量百分比、果肉质量百分比、果实长度等9项品质评价指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果实直线长间相关性极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厚宽比间相关性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种子质量百分比间负相关性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要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51%,即代表了全部信息的90.5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中的欧氏距离平方、类间平均链锁法,9项品质指标聚为4类,最终将9项指标简化为单果重、果肉质量百分比、种子质量百分比和厚宽比4项具有代表性品质评价指标。
关键词: 酸角 品质 评价指标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特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76个云南高原粳稻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食用稻品种品质1级标准,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和胶稠度达2级标准,精米率达3级标准,其余品质性状的平均值均在3级以下。品种间变异最小的品质性状是糙米率和碱消值,变异最大的是垩白度,其次是垩白粒率。(2)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3)在选出的6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9.6%。(4)76个云南粳稻聚为4类,其中第1类包括52个品种,表明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品质育种中,应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9个形态形状对112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038,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2.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9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4.419%,即叶背茸毛、芽叶茸毛、芽叶色泽、叶片大小、花瓣数、柱头开裂数和子房茸毛等7个性状是其形态分化的主要指标。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112份材料聚为4大类,第Ⅰ类包括茶(Camellia sinensis)和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第Ⅱ类为白毛茶(C.sinensis var.pubilimba),第Ⅲ类包括大理茶(C.taliensis)和厚轴茶(C.crassicolumna),第Ⅳ类为秃房茶(C.gymnogyna)。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云南元谋干热河谷4种植被恢复模式的8个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个指标可分为3个主成分:①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全氮;②水解氮;③速效磷。这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7.763%,能够反映原指标的信息。土壤肥力综合得分显示:阳坡林地>果园林地>罗望子林>阴坡林地。


稻米RVA谱特征值辅助鉴定云南软米品种的研究
《杂交水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78份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的RVA谱特征值的分析表明,稻米RVA谱特征值变异范围较广,软米、粘米和糯米之间差异显著;以直链淀粉含量、RVA谱各特征值及透明度为参数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软米、粘米和糯米的主成分综合评价因子F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糯米的F值均为负值,从-1.324 1~-0.148 0;粘米的F值相对较大,主要分布在0.657 3~1.238 4分值内;而软米F值处于中等,范围约从0.650 8到0.022 2,能较好地区分3类稻米。聚类分析结果与品种类型的实际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以RVA谱、直链淀粉含量及透明度为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对云南软米进行评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籼型软米 RVA谱 稻米品质 直链淀粉含量 主成分分析


滇重楼不同居群形态变异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滇重楼不同居群进行形态学差异研究,为滇重楼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设计,对滇重楼不同种源进行根、茎、叶、花的性状进行观察、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滇重楼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内形态差异普遍存在。主成分分析显示,花部特征及花萼数、花瓣数、柱头心皮数、雄蕊数等是造成不同居群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欧式距离为45.08时,滇重楼居群分为2类,2个类群显著的形态差异是叶面积指数的大小。


云南稻核心种质及其杂种后代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1F3(448份)和亲本为材料,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对供体亲本及其杂种BC1F3世代的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的11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与回交后代差异明显.回交使其后代的性状逐渐趋于轮回亲本,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籼粳基本一致.2)供体亲本及其杂种BC1F3的11个形态性状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测验表明,除剑叶宽和1~2节长外,亲本与后代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并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籼粳一致.3)主成分分析表明,株高、剑叶长、穗颈长、穗下节长、1~1节长、穗长、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等9个性状是解释云南地方稻种和杂种后代多样性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水稻 核心种质 杂种后代 变异系数 形态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云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