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齿蔗茅品系'云滇95-19'和'云滇95-20'抗褐锈病的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褐锈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甘蔗病害,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甘蔗属长齿蔗茅'云滇95-19'和'云滇95-20'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遗传规律,采用自交方法分别获得'云滇95-19'和'云滇95-20'自交F1代,对亲本及其自交F1代进行了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检测和褐锈病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云滇95-19'和'云滇95-20'及其自交F1代均未检测到Bru1基因,两个自交F1代群体对褐锈病的抗性均出现了明显的3∶1的分离比,证实了'云滇95-19'和'云滇95-20'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均由一对新的显性基因控制.本研究为挖掘和利用长齿蔗茅抗褐锈病基因资源奠定了基础,对今后抗褐锈病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SSⅢa基因在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的遗传变异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对云南省高抗性淀粉特种稻品系及功米系列品种进行SSⅢa基因已报道剪接位点SNP检测,结果显示,云南省高抗性淀粉材料未出现已报道的剪接位点SNP突变.进一步对云南高抗性淀粉特种稻SSⅢa基因的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共发现SNP遗传变异位点59个,插入缺失变异位点6个.其中,分布于基因编码区域的SNP位点18个,非同义变异12个.分析这些非同义变异位点在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云南省地方对照品种的差异,结果显示6份高抗性淀粉特种稻材料与对照品种的差异,主要为籼粳稻之间的差异,只有功米2号存在SNP特异性变异.


滇重楼稻曲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 (Franch) Hand.-Mazz一种新的叶斑病病原菌,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内发现的一种新真菌性病害为供试研究材料,经单孢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ITS、tub2、tef1)和生物学特性测定,对病原物进行分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病原物CL107形态符合Pestalotiopsis sp.种属典型特征;菌株CL107-ITS(accession no.MK156295)、CL107-BT(accession no.MN015425)、CL107-EF1(accession no.MN022941)与参比标准菌株P.oryzae CBS353.69同源性分别为100.00%、100.00%、98.92%,可将稻曲拟盘多毛孢P.oryzae确定为滇重楼叶斑病病原物.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PDA培养基、pH8.0、28℃、全黑暗条件有利于菌株CL107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以葡萄糖为碳源有利于纯化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以酵母提取物为氮源有利于纯化菌株菌丝生长,以牛肉膏为氮源有利于纯化菌株产孢.本研究首次报道稻曲拟盘多毛孢P.oryzae可侵染滇重楼植株,引起真菌性叶斑病,明确影响病害发生的环境因子,为该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番茄斑萎病毒N基因的VIGS载体构建
《植物病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严重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和园艺植物,其N基因与病毒的侵染力密切相关,将N基因直接构建到VIGS载体上研究其致病功能目前鲜见报道.本研究将TSWV N基因构建到pTRV-PTV00载体上,注射本氏烟,通过qRT-PCR定量分析发现先接种TSWV后注射沉默载体的植株抗TSWV效率达57.60%,先注射沉默载体后接种TSWV的植株抗TSWV效率达99.14%.结果表明先注射载体后接种TSWV的N基因沉默效率更高.TSWV N基因VIGS载体的构建可为研究N基因在病毒致病等方面的功能提供前期材料,并为TSWV抗病育种和田间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番茄斑萎病毒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实时荧光定量PCR 烟草脆裂病毒


我国最早发现为害地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时间及其虫源分布
《应用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18年12月26日本文作者在云南省江城县宝藏乡玉米田中发现不明夜蛾类幼虫为害,后经鉴定该虫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为我国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草地贪夜蛾将成为我国乃至亚洲东部地区的一种常发性迁飞性害虫,而云南是境外虫源进入我国的第一站,明确其入侵路径和来源,对我国未来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有效积温模型推算了草地贪夜蛾可能的迁入时间,借助气象资料和昆虫轨迹模拟方法分析草地贪夜蛾迁入时的天气背景场,并探究其潜在的虫源地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迁入江城的时间为11月21-23日,其虫源来自缅甸、泰国的交界区域。2018年11-12月云南南部区域盛行东南风且风速较弱,但11月19-22日期间出现的持续西南气流是草地贪夜蛾迁入我国的关键。【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最早时间及其虫源分布,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玉米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明确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后对玉米种子的安全性和玉米幼苗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为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新技术。首先在室内验证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又进行了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测定了丸粒化包衣方式下药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0 mg/kg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处理后,草地贪夜蛾对14 d的玉米苗的取食率分别为1.67%、5.01%,与对照组取食率27.02%差异显著。药种比为1∶100和1∶200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发芽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7天对草地贪夜蛾广州种群防治效果显著,其中药种比为1∶100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组致死率最高为89%;两药剂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21天对草地贪夜蛾云南种群仍有较好防治效果,两个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死率均达100%。本研究表明玉米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可有效防控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关键词: 种子丸粒化包衣 乙基多杀菌素 氯虫苯甲酰胺 草地贪夜蛾


云南省高原粳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明确云南省不同海拔稻作区的选择目标,为云南省高原粳稻的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云南省中海拔地区种植27个高原粳稻品种,高海拔地区种植13个高原粳稻品种,采集2017年云南省区域试验的12个性状田间表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研究分析了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的高原粳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中海拔地区云南省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92%~11.26%之间;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r=0.6011**),与株高、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427*、r=0.425*、r=0.393*),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高苗、成穗率、株高、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基本苗、有效穗、穗长、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千粒质量因子>结实率因子>有效穗因子>穗长因子;产量与11个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穗长>实粒数>株高>总粒数>成穗率>千粒质量>基本苗>结实率>有效穗>最高苗.(2)在高海拔地区云南高原粳稻品种的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82%~9.99%之间;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88**),与成穗率、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r=0.6182*、r=0.6154*、r=0.5562*),与其余7个农艺性状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最高苗、成穗率、株高、总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正值,全生育期、基本苗、有效穗、穗长、实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负值;主成分分析表明,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总粒数因子>基本苗因子>结实率因子>成穗率因子;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总粒数>株高>实粒数>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全生育期>千粒质量.结果表明,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中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偏长、株高偏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品种,而在云南省高原稻区选育适宜云南高海拔地区的常规粳稻品种时应注重选择生育期适中、株高偏高、成穗率高及千粒质量与有效穗适中的大穗多粒型的品种类型,并注意性状间的协调发展,以充分表现品种潜力,选育出优异的高原粳稻品种.
关键词: 高原粳稻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红河植烟区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特征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明确红河植烟区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特征。【方法】本研究对采集自红河植烟区8个县(市)的889份烟叶样品的还原糖、水溶性总糖、总植物碱、氯、钾、总氮含量进行了测定,计算了氯钾比、糖碱比、糖氮比和氮碱比。聚类分析了不同部位、不同品种、不同产区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并对烟叶质量标准进行了评价。【结果】红河植烟区烟叶样品的还原糖、水溶性总糖平均含量稍高于优质烟叶标准。烟叶总植物碱平均含量、氯平均含量、氮碱比平均值适中,均在适宜范围内,符合优质烟叶标准。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不稳定,变异波动幅度较大。上、中部烟叶化成成分含量特征较为相似,下部烟叶具有与其他部位烟叶不同的化成成分含量特征。【结论】为更好地满足卷烟工业的需要,烟叶产区应明确不同产地烟叶化学成分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优化和提高烟叶化学成分与内在品质的协调性。


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其综合品质,为拓宽云南小麦品质遗传基础和选育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171份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计算、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对云南育成小麦的13个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剖析主要品质性状的演变规律。【结果】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13个品质性状的H'为1.555~2.060,平均为1.916,其中粗蛋白含量的H'最大,稳定时间的H'最小,且地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高于田麦品种(系)。在欧式距离3.0处可将171份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分为六大类群,大部分供试小麦按栽培类型聚类在一起,少部分交错分布在每个类群中。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品质性状越优,具体排序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作为自变量的变化能解释D总变异的97.83%,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其中,吸水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不明显的降低趋势,容重、粗蛋白含量、评价值和延伸性均随参试年度推移呈上升趋势。【结论】云南育成小麦品种(系)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容重、粗蛋白含量、吸水率、评价值和延伸性等5个品质性状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综合表现的评价指标。综合品质性状较优的云麦109和凤1128可作为云南小麦品质育种的首选亲本资源。
关键词: 小麦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综合评价 演变规律 云南


不同调控措施对个旧矿区水稻土As修复及水稻As累积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复合钝化剂A1(蛭石+硫酸亚铁),A2(纳米活性炭+硅钾钙镁肥)、A3(火山石+钙镁磷肥+有机肥)和B1(叶面硅肥)单一和联合7种不同的调控处理(A1、A2、A3、B1、A1B1、A2B1、A3B1)对云南省个旧矿区稻田A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对稻米As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土壤钝化剂后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非专性吸附态和专性吸附态As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联合调控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处理;不同处理对水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A1B1、A2B1、A3B1 3种联合调控处理后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8.0%、27.2%和29.7%,联合调控增产效果较单一好;不同处理水稻根系、茎叶、糙米中As含量和无机As含量都有不同的程度的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糙米中As含量和无机As含量分别降低60.3%和77.1%,效果较其它处理好;不同钝化剂处理下,根系到茎叶、茎叶到糙米、根系到糙米的转运系数都明显降低,A2B1联合调控处理效果较其它处理优.综上,采用土壤钝化-农艺联合调控措施,即基施蛭石和硫酸亚铁联合钝化剂,同时在水稻灌浆期和抽穗期喷施叶面硅肥(A2B1),能有效修复个旧矿区As污染土壤,有效降低糙米中As的含量和无机As含量,有效提高矿区稻米安全质量,该项技术可在As污染的农田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