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独蒜兰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独蒜兰属(Pleione)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其野生种质资源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和临近的喜马拉雅地区.独蒜兰属植物的育种在国外已超过50年,超过400个杂交种已在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登录.中国虽然是独蒜兰属植物资源的集中分布区,但人工栽培和育种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该研究对独蒜兰属植物的原生种质资源、杂交育种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并结合独蒜兰属植物的利用现状,提出了育种的思路和建议,旨在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温度响应上位抑制草莓开花基因FaDSF遗传模型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抑制开花基因FaDSF的分离群体,分析并验证其遗传模型,为下一步开展FaDSF基因定位和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不同年份2次杂交构建的‘章姬’בAlbion’群体,母本是季节性草莓,父本是四季草莓。在播种当年及越冬后的2个年份,调查群体内表现四季性和季节性植株的分离比例,分析温度响应上位抑制开花基因FaDSF的分离规律和遗传模型。【结果】不同年份杂交构建的‘章姬’בAlbion’遗传群体,播种当年四季性和季节性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3的分离模型,而在越冬后的年份四季性和季节性植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1∶1的分离模型。【结论】在‘章姬’בAlbion’杂交群体中存在温度响应抑制开花基因FaDSF分离群体,其显性并上位抑制FaPFRU基因。这为开展FaDSF基因定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遗传群体和遗传模型;也为研究温度影响草莓开花的分子机理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马缨杜鹃离体叶片高效再生不定芽及其组织细胞学研究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var.delavayi)试管苗叶片为材料,采用噻苯隆(TDZ)或玉米素(ZT)结合NAA诱导离体叶片再生植株,并对再生过程进行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观察.结果 表明,TDZ诱导马缨杜鹃离体叶片发生不定芽的作用强于ZT,WPM+ TDZ 0.08 mg· L-1+NAA 0.01 mg·L-1是马缨杜鹃离体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芽的分化率和分化数量分别为83.33%和4.29个;其再生方式为器官直接发生,且属于多起源,再生过程依次经历细胞增殖、细胞脱分化、细胞再分化、不定芽原基形成与发育4个关键阶段.
关键词: 马缨杜鹃 离体叶片 不定芽 组织细胞学 TDZ ZT


"瑞都红玉"葡萄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中国南方果树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2017年引进早熟葡萄新品种"瑞都红玉"在云南元谋栽培试验,观察和测定其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生长结果习性和抗性等.结果表明,该品种在元谋地区长势中等,平均单粒质量4.7 g,平均单穗质量400 g,2年生植株平均每667 m~2产量672 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0%~21.5%,成熟时为红色,具有较浓的玫瑰香味;4月中旬开始成熟,外观漂亮,深受欢迎.根据2年的试验栽培经验,总结了包括建园定植、架势、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在内的一整套栽培技术.


粗老茶种植的白参菌营养物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粗老茶叶为主要培养基培育白参菌子实体,对比分析其主要营养物质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测定以茶为主料栽培的白参菌、市场购买人工种植的白参菌和野生白参菌的氨基酸组分、主要营养元素、蛋白质、多糖等的含量并分析对比差异性.[结果]以茶为主料的培养基适宜白参菌生长.与市场购买人工种植的和野生的相比较,以茶为主料栽培的白参菌子实体的氨基酸、多糖以及人体必需营养元素中的锌、钾、磷含量最高.[结论]以粗老茶叶为主料配制的栽培料种植白参菌可行,而且能培育出优质的营养丰富的白参菌子实体.


酸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酸角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热带特色资源植物,其果实营养丰富,可用作多种用途,具有很好的食品工业前景。与其他经济类果树相比,酸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酸角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本文首先从酸角的起源与分布、全球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繁殖生物学特性以及优良品种的常规选育等方面介绍了酸角种质资源及创新利用现状;随后通过对酸角形态学研究、生态因子对其形态变异的影响以及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了酸角遗传多样性研究取得的进展,并概括了分子标记技术在酸角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酸角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标准及规范进行探讨,并就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今后酸角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两亲性壳聚糖自组装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抗真菌性能研究
《材料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两步法反应将桐油酸(EA)和N-乙酰-L-半胱氨酸(NAC)接枝壳聚糖(CS)制备两亲性壳聚糖(CS-g-EA-NAC),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然后采用超声波自组装法制备了负载多杀菌素(Spinosad,SSD)的载药纳米粒子(SSD@CS-g-EA-NAC).最后通过生长速度法测定了SSD@CS-g-EA-NAC和SSD对尖孢镰刀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520 nm,同时载药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pH响应性能.抑菌实验显示,载药纳米粒子(SSD@CS-g-EA-NAC)和SSD对尖孢镰刀菌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是29.05μg/mL和42.05μg/mL,这表明SSD@CS-g-EA-NAC毒力高于游离的SSD,纳米粒子(CS-g-EA-NAC)有助于提高SSD的毒力性能.该研究可为壳聚糖基载药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当归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化学计量学评价
《中成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当归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其质量。方法当归3%甲酸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Waters Symmetryshield C_(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5%的醋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 35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0.824~0.989;聚类分析将样品分为3类,云南单独聚为一类,结果与相似度评价一致;主成分分析确定6、7、13、17、18号色谱峰为主要成分。结论该方法简单、稳定、重现性好,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 当归 指纹图谱 化学计量学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HPLC


温度、水分双因素复合胁迫下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机制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重楼种子为材料,设置温度(高温30℃、常温20℃、低温4℃)和水分湿度(高湿15%、中湿10%、低湿3%)复合9个双因素处理,随胁迫时间(10、30和60 d)测定5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单一的高温、低温和15%水分胁迫使可溶性蛋白(SP)含量升高,而复合胁迫使可溶性蛋白维持在较低值且变化不显著.单一的高温、15%和3%水分胁迫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30~60 d时SOD活性极显著下降.单一水分胁迫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使上升幅度更显著.过氧化氢酶(CAT)较其它酶活性更稳定,在高温下差异不显著.而在低温复合3%水分胁迫处理下SOD和CAT活性均逐渐升高呈显著性差异,且在60 d时与单一胁迫对比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同时低温可使MDA含量维持在较低值,说明适当的低温复合水分胁迫促进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活动.据主体间检验、相关性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温度、水分、胁迫时间及其交互式检验均对可溶性蛋白、SOD和MDA均极显著影响,可溶性蛋白与SOD和MDA呈显著负相关, SOD和MDA可作为滇重楼种子的抗性生理评价指标.
关键词: 滇重楼种子 复合胁迫 温度 水分 生理特性 适应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