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云南野桑蚕进化分析

蚕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是家蚕(Bombyx mori)的祖先,研究各地野桑蚕的进化地位,对于野桑蚕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对云南地区野桑蚕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比对发现,不同地域来源的野桑蚕与家蚕COⅠ基因的序列一致性高达96%以上,其中云南地区同四川洪雅地区来源的野桑蚕与家蚕COⅠ基因的部分位点存在单碱基差异,且差异主要集中于A+T丰富区.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云南野桑蚕与山东青州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地理位置相对最近的四川野桑蚕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OⅠ基因可以厘清云南野桑蚕同其他地域来源野桑蚕的亲缘关系,丰富野桑蚕种质资源.

关键词: 野桑蚕 COⅠ基因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字花科根肿病菌染色及药剂致死效果测定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根肿病菌孢子悬浮液不同药剂处理致死效果测定,筛选有效药剂及检测孢子活性的染色方法.[方法]采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病根组织制成孢子悬浮液,将不同药剂按比例加入根肿病菌孢子悬浮液中,采用台盼蓝染色孢子方法,检测药剂对根肿病菌的致死效果.[结果]19种药剂对根肿病菌孢子致死效果有明显差异,明迪、福帅得、科佳、百菌清和多菌灵等的致死率为55.99%~62.49%;其他药剂致死率为17.89%~33.89%;药剂处理随时间延长,孢子死亡率逐渐增加,致死率高低顺序14 d>10 d>7 d;其中明迪、福帅得、科佳、百菌清和多菌灵等处理7~10 d的致死率幅度大于10~14 d,其它药剂不同处理时间致死率差异不大.本实验测定的药剂致死效果与大田药剂防控效果基本相吻合.[结论]杀菌剂在防治根肿病菌时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滞后性,因此生产中防治十字花科根肿病要提前施药或采取预防措施,仅用单一药剂防控远远达不到持续控制目标,必须采用综合的防控措施以减轻根肿病的发生危害.

关键词: 芸薹根肿菌 孢子悬浮液 药剂筛选 致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分析

核农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色大麦较普通大麦含有较多花色苷等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保健和辅助治疗功能。为了解大麦籽粒花色苷的遗传特点,选育高花色苷含量的大麦新品系,本研究以紫光芒裸二棱×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测定3个试点[玉溪(2013年)、白邑(2014年)及嵩明(2015年)]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粒色,分析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粒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麦RIL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遗传变异大,3个试验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变异范围分别为0.36~1.38、0.50~1.50、0.50~1.58 mg·g~(-1),变异系数为25.00%~33.85%。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呈右偏态、尖顶峰分布,由主效基因控制遗传。高海拔冷凉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累积。3个试点大麦总花色苷含量与粒色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大麦籽粒颜色越深,其总花色苷含量越高。与紫光芒裸二棱相比,3个试点有8个共同株系(27、34、35、37、38、60、138、167)的总花色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本研究结果为高花色苷含量大麦种质创新及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麦籽粒 总花色苷含量 粒色 遗传变异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条纹花叶病毒对介体电光叶蝉生长繁殖及取食行为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由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传播的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ice stripe mosaic virus, RSMV)目前在我国华南稻区大面积发生并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明确RSMV对介体电光叶蝉生长繁殖及取食行为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学实验测定RSMV侵染后电光叶蝉的生长和生命表参数;利用刺吸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技术比较携带和未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成虫在健康水稻上的取食行为差异;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电光叶蝉成虫对感染和未感染RSMV水稻的寄主选择倾向性。【结果】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携带RSMV的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而若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雌虫繁殖力和卵孵化率下降。无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RSMV侵染的水稻,而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倾向于选择取食健康水稻。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带毒电光叶蝉成虫取食健康水稻所产生的刺探波、障碍波和唾液分泌波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增加,被动取食波和休息波次数减少但时间均延长。【结论】与无毒电光叶蝉相比,感染RSMV使带毒电光叶蝉若虫发育历期延长且不利于其种群的繁殖。RSMV通过调控介体电光叶蝉成虫的取食和寄主选择行为而有利于自身在寄主水稻间的传播。

关键词: 电光叶蝉 水稻条纹花叶病毒 刺吸电位 繁殖 取食行为 寄主选择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双腋芽突变体表型鉴定及应用潜力评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茎腋芽是甘蔗无性繁殖的主要器官,充足的下芽量保证了甘蔗的高产稳产,但同时也造成用种量大、种植成本高,是生产上一直难以平衡的问题。本研究以大茎野生种创新利用过程中获得的1份蔗茎孪生双腋芽的突变体种质云蔗07-86为材料,对其双腋芽表型、稳定性、可遗传性及对产量的影响进行鉴定和测试。研究发现该突变体的双腋芽以孪生、邻接和分离3种方式随机着生于蔗茎中上部,通常从地上第6茎节开始发生双腋芽,发生频率自下而上呈现从无到有、先增后减的总体趋势,且播种后2个腋芽均能正常萌发;通过连续多年的无性繁殖大田试验观察发现,双腋芽性状能够在繁殖群体中稳定保持;利用该突变体与32份不同的甘蔗种质进行杂交,仅在11个组合中的极少数杂交后代无性系上观察到双腋芽现象,表明双腋芽性状可以通过杂交传递给后代,但双腋芽在后代群体中出现的概率极低;以相同下芽量分别将突变体单、双腋芽种茎进行种植,发现不同腋芽表型类型的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双腋芽突变体具备保证下芽量而降低用种量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后期开展双腋芽形成候选基因挖掘及双腋芽突变育种利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甘蔗 双腋芽突变体 表型鉴定 应用潜力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Fe_3O_4纳米颗粒的形貌影响

化学试剂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十二烷基磺酸钠(SDS)3种表面活性剂,研究了这3类不同表面活性剂和不同添加量对Fe_3O_4纳米颗粒的形貌调控作用,利用透射电镜(TEM)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并给出了机理解释。结果表明:1)3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都获得球形或近球形的纳米颗粒。根据TEM及沉积时间的综合分析,3种活性剂的平均粒径比较:SDS

关键词: Fe_3O_4纳米颗粒 CTAB表面活性剂 PVP表面活性剂 SDS表面活性剂 形貌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高脂酸奶发酵工艺及其品质分析

食品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生鲜牛乳为原料,奶油、乳清蛋白粉等为辅料,开发出一种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的高脂酸奶产品。以感官评分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高脂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嗜热链球菌和瑞士乳杆菌发酵剂复配比例1︰2,奶油与生鲜牛乳体积比1︰1.5、蔗糖添加量16%、发酵剂添加量3%、乳清蛋白粉添加量1.6%、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35 h、后熟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高脂酸奶凝固性好、口感爽滑、酸甜适中,产品蛋白质含量4.24 g/100 g、脂肪含量12.26 g/100 g、pH 3.32、持水力48%、酸度90.07°T、乳酸菌活菌数达1.86×10~6 CFU/m L,乙醛含量60.06 mg/L、丁二酮含量34.6 mg/L,氨基酸总量0.021%。

关键词: 高脂酸奶 响应面法 发酵工艺 品质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车厘子组织培养试验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美国思加图车厘子室内盆栽萌发的嫩芽和老芽作为外植体,分析不同处理时间对车厘子外植体萌芽效果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筛选最佳组培方法。结果表明:嫩芽是车厘子外植体的最佳选择,通过7 s酒精和0.1%升汞9 min消毒获得无菌体,污染率低、褐化率较低、萌芽率60%。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增殖系数为3.92。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6 mg/L,生根率为100%。移栽炼苗基质比例为V(腐殖土)∶V(红土)=4∶6,盖膜驯化,保湿温度(25±2)℃,湿度80%,成活率达90%以上。

关键词: 美国车厘子 外植体 培养基 组织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药用野生稻高质量染色体DNA的制备

作物杂志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药用野生稻是我国3种野生稻之一,蕴含丰富的优异基因资源,但由于其CC基因组与栽培稻的AA基因组差异大,远缘杂交不亲合,不易获得后代材料,导致育种中优异基因无法利用.构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是研究及利用基因的重要方法,而提取高质量的染色体DNA是建立BIBAC等大片段基因组文库的前提,但按常规方法很难从药用野生稻中提取到Mb级的染色体DNA,需要对提取体系进行优化.本研究对取材与研磨、细胞核的分离与包埋、组蛋白的去除与DNA释放、DNA的酶解与回收等实验步骤进行优化,从药用野生稻中成功提取出1.9Mb的高质量染色体DNA,并对酶解消化体系进行了摸索,制备的染色体DNA可用于构建大片段基因组文库.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染色体DNA DNA制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薯条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原原种繁育研究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23个引自美国的薯条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的原原种繁育方面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云薯401相比,适应性方面, M 1、M 12、M 14、M 15、M 16、M 17、M 22、M 25、M 34和M 4等10个材料与云薯401表现相当甚至更好;结薯性方面,超过半数材料的单株结薯个数及单株合格薯数超过云薯401,以M 21表现最优.综上所述, M 21、M 8和M 1等表现好的品种或品系可作为候选薯条加工型品种或优良亲本,下一步将关注引进材料的田间种植表现,选择合适的品种加以推广.

关键词: 马铃薯 美国薯条加工型品种 原原种繁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