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风兰丛芽高效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核农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风兰(Neofinetia falcata)丛芽诱导体系,以非共生性萌发所获得的风兰愈伤组织和原球茎(PLB)混合物为材料,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植物激素及天然附加产物,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取适宜风兰生长的各因素种类和质量浓度范围,进而通过正交及完全组合试验,研究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其质量浓度和天然附加产物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丛芽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的非共生性萌发培养基为改良的MS+活性炭(AC)0.5 g·L-1,在该培养基中种子培养75 d即可获得大量原球茎;原球茎在改良的MS+6-苄氨基嘌呤(6-BA) 0.5 mg·L-1+萘乙酸(NAA) 0.5 mg·L-1+苹果泥30 g·L-1+AC 0.5 g·L-1中培养70 d,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大量增殖,随后由原球茎产生大量丛芽,愈伤增殖系数6.84,丛芽发生率98.96%;将诱导出的丛芽转接至相同培养基中,以"芽繁芽"方式增殖,其增殖系数可达4.36.无菌苗生根则在改良的MS+NAA 1.0 mg·L-1+AC 0.5 g·L-1+苹果泥70 g·L-1中进行,生根率100%.生根苗移栽至消毒后的碎松树皮中,保温保湿培养90 d后,成活率100%.本研究建立了风兰体外高效快速繁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其人工繁育和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兰科植物的离体快繁提供了技术参考.


化肥减量替代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产量及氮流失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降低氮素流失风险,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华北平原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玉米产量、周年氮素淋溶和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当地常规施肥处理(CON),减施氮肥150 kg·hm-2的条件下,单施化肥(RF)和10%比例沼液替代(RFM)不会降低小麦和玉米产量.相较于CON处理的氮素年均盈余量218.1 kg·hm-2,RF和RFM处理氮盈余量分别显著降低了66.7%和55.9%.CON处理总氮平均淋失浓度和年均淋失量分别为33.70 mg·L-1和22.01 kg·hm-2,与之相比,RF处理总氮平均淋失浓度和年均淋失量分别降低了31.45%和30.58%,而RFM处理分别降低了40.65%和43.39%.试验期间径流产流只发生2次,氮素淋溶发生次数和氮损失量远高于径流损失,因此淋溶是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CON处理总氮平均径流浓度和年均径流流失量分别为23.0 mg·L-1和0.095 kg·hm-2,与之相比,RF处理总氮平均径流浓度和年均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了32.9%和30.5%,而RFM处理分别降低了45.5%和50.5%.由于施肥量较高,CON处理氮淋溶表观流失率为4.19%,而RF和RFM处理氮淋溶表观流失率分别降低了2.86%和20.76%.NO-3-N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分别占淋溶和径流总氮流失量的66.3%和73.3%,其与总氮流失变化趋势一致.综上,化肥减量配施沼液在保证作物产量的情况下,是降低氮素流失的有效措施.


黑籽南瓜NBS类抗病基因的鉴别及关键基因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栽培的枯萎病抗病品种绿皮黑籽南瓜(Cucurbita ficifolia)为材料,采用二代转录组和全长转录组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黑籽南瓜NBS类抗病基因进行鉴别和筛选.结果显示:以NB-ARC作为参考氨基酸序列,共鉴定了43条CfNBS (NBS-type gene from C. ficifolia)类基因全长序列,分属于TNL、CNL、TN、RPW8-N和N类5个亚基因家族,典型的TNL和CNL类分别有2个和13个.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CfNBS类基因可以分为4大类群,黑籽南瓜的NBS类抗病基因数量较少但其基因进化类型比其他瓜类物种丰富.与二代转录组进行比对,筛选获得11个差异表达的黑籽南瓜NBS类关键基因,包括4个抗病蛋白、2个蛋白激酶、2个TMV抗性蛋白和3个未知功能蛋白, qRT-PCR分析表明有10个Cf NBS类关键基因在枯萎病菌接种后48和96 h出现上调或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黑籽南瓜对枯萎病菌侵染不同时间点的抗病应答过程.11个CfNBS类关键基因的GO (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其涉及的生物学过程显著富集在防卫反应、谷胱甘肽转运、改良氨基酸转运等10条GO条目中,涉及分子功能富集在ADP结合、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合、细胞壁结构成分3个GO条目中.而富集通路最多的是与TMV抗性蛋白同源的2个基因(CL19588contig1和CL21402contig1),说明这2个基因在抗病应答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1个CfNBS类关键基因qRT-PCR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在根、茎、叶和果实中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分别是CL34065Contig1、CL52011Contig1、CL6035Contig1和CL19588Contig1.以上结果可为开展黑籽南瓜NBS类抗病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以及解析黑籽南瓜响应枯萎病菌胁迫的抗性应答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黑籽南瓜 枯萎病 转录组 NBS类基因 qRT-PCR


不同艾叶资源的出绒率及其有效成分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从不同产地引种至湖北蕲春种植的艾叶资源品质及特点进行研究,为选择适宜艾叶资源推广种植和艾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将湖北蕲春及其周边4个地区采集的10种艾叶资源的种苗引种到湖北蕲春蕲艾种植基地进行种植,在采收期对各资源出绒率、总挥发油含量、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艾叶资源在出绒率、总挥发油含量、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矿质元素含量上差异明显.蕲春艾的总挥发油和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南阳艾和襄阳艾的出绒率及矿质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同样来源于蕲春的6种蕲艾差异较大,出绒率是雨湖艾、漕河艾、蕲州香艾较高,挥发油含量最高为蕲州香艾,黄酮及酚酸类成分含量最高为洪咀七尖艾的.[结论]来源于蕲春及其周边4个产区的艾叶资源内在品质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来源艾叶的品质特性结合市场需要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四种天麻基于SLAF测序的SNP标记开发与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天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进化关系,开发特异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标记位点.实验通过对4种不同种或不同产地的同种天麻共28个样品进行SLAF测序,首次在天麻种质资源中得到SLAF标签并开发SNP标记,通过De nove测序技术,构建SLAF文库,利用GATK和SAMTOOLS技术开发SNP标记.共获得75.95 M高质量的reads数据,471 001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19 675个,并开发出60 238个群体SNP.对SNP标记的分析的结果表明,作为主要栽培种的天麻(W)由于长时间的人工培育,也许使得其遗传进化体系与其他的天麻种质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另外,所有样品中SNP标记的杂合率普遍高于20%,突出了天麻这一物种广泛的杂合性.而且,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可以高效地、低成本地开发出大量的可用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SNP标记.
关键词: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SLAF测序 SNP标记


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地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元谋干热河谷沟蚀地带植被恢复初期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在植被恢复区与未恢复区(裸地)设置样方,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1)植被恢复前后,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恢复区的土壤碳(C)、氮(N)含量和土壤酸性磷酸酶(AP)、β-D-葡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糖苷酶(NAG)、脲酶(URE)活性显著高于未恢复区(侵蚀裸地);但单位C含量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表明土壤C积累是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2)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特征变化显著.相比于未恢复区,恢复区的土壤C∶N酶活性比(BG∶NAG)显著下降,N∶P酶活性比(NAG∶AP)显著增加,说明N元素限制增大、C元素限制缓解,P元素不是主要限制因子.(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含量显著相关.土壤酶活性、NAG∶AP与土壤TN、TC、TP及C∶N、C∶P和N∶P呈显著正相关,而BG∶NAG则与这些因素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养分含量变化是引起植被恢复前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


高产稳产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76
《麦类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麦76(参加区试代号:易2011-1)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2002年分别以自育的旱地品种云麦50为母本、云麦39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和穿梭选择育种方法,通过多年多点抗旱鉴定筛选选育的高产、稳产、广适旱地小麦新品种,于2015-2017年参加云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2017-2018年参加云南省小麦生产试验,于2019年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滇审小麦2019001号)。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


云南省黄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云南省黄精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南省各黄精产区实际生产情况。结果云南省黄精产业在资源、种植、加工、市场、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其后,分别从黄精产业的内涵、资源状况、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探讨和研究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结论对黄精进行规范化种植、充分利用根、茎、叶、花、果实等资源、开发功效确切的系列大健康产品是解决云南省黄精产业发展问题的最佳手段。


铽掺杂碳点的制备及其抑菌性能
《浙江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铃薯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碳点,利用稀有金属铽对碳点进行表面修饰,制备铽掺杂碳点(Tb-CDs),通过透射扫描电镜、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对Tb-CDs进行表征,并研究Tb-CDs在光催化条件下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和对大肠埃希菌做荧光标记的可行性。结果显示,Tb-CDs颗粒小,粒径均匀,分散性好,荧光性强,因其表面富含羧基和羟基等,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在光催化条件下,Tb-CDs对大肠埃希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当Tb-CDs的质量浓度为0.6 mg·mL~(-1),可见光照射60 min时,其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可达100%。此外,Tb-CDs能有效地对大肠埃希菌进行荧光标记。


蚕豆抗锈病鉴定方法的改进及资源筛选
《植物病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豆锈病是由蚕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ciae-fabae(Pers.) Schroet]引起的蚕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为提高蚕豆锈病抗性种质筛选的效率及准确性,本文采用混合菌株在温室条件下苗期接种、成株期评价的方法进行抗性鉴定.以抗病材料K0772和感病材料K90315为对照,对1 416份材料(3个年度鉴定材料数量分别为290、517和609份)进行鉴定试验,其中重复鉴定材料77份.抗病对照K0772历年均表现为抗病(R);感病对照K90315分别表现为感病(S)、感病(S)和高感(HS).不同年份间的病情指数T检验结果显示,对照品种K0772和K90315及重复鉴定材料的3年重复鉴定结果间差异并不显著,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重复鉴定材料组间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年度间的重复鉴定结果高度一致,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通过3年重复鉴定,获得高抗(HR)材料12份,抗病(R)材料47份,中抗(MR)材料18份.因此,利用混合菌源进行苗期接种和在成株期对蚕豆品种锈病抗性进行评价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该方法可以用于蚕豆锈病综合抗性材料的筛选和抗病育种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