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蚕区58个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调查及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云南蚕区家蚕品种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抗性分类,为抗病育种、抗病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58个家蚕品种对其进行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率的调查,3龄起蚕添食相同浓度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接种后第7天,镜检确定感染数,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相结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率差异显著(P<0.01),采用聚类分析K-Mean法获得4个抗性分类,10品种和14品种为高抗品种,高感品种有23个.采用系统聚类法谱系图获得2大类,4个小分类,高抗品种5个,高感品种10个.[结论]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CPV的抗性能力分为4个水平,根据系统聚类法,高抗品种占9%,高感品种占17%,中感品种占34%,中抗品种占40%.


水杨酸和茉莉酸诱导水稻化感关键基因C4H的表达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肉桂酸-4-羟化酶(C4H)是苯丙烷合成途径次生代谢的重要酶,通过对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中4个C4H基因:Os01g0820000、Os02g0467000、Os02g0467600、Os05g0320700的表达分析,研究它在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中的区别,有助于揭示水稻化感抗(耐)性的内在机制.[方法]选用非化感水稻Lemont和化感水稻PI312777,进行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处理,通过q-PCR对4个C4H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比较,同时以水稻叶片水浸提液测定其对稗草根生长的影响.[结果]经过JA和SA处理的非化感水稻Lemont叶片水浸提液对稗草根生长的抑制率分别提高了22%和18%,而化感水稻PI312777的抑制率分别提高了40%和28%.q-PCR结果表明,JA和SA处理后,Os01g0820000和Os02g0467000在2种水稻中相对表达量相似;而Os02g0467600和Os05g0320700两个基因在PI312777中相对表达量上调程度均高于Lemont,表明这2个基因在PI312777中可能更多的参与到C4H的合成代谢.[结论]JA和SA处理后的2种水稻化感潜力增强,Os02g0467600和Os05g0320700在PI312777和Lemont中表达差异较大,因此推测这2个基因是造成2种水稻化感潜力不同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水稻化感 C4H(肉桂酸-4-羟化酶) 水浸提液 荧光定量PCR


2019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春夏季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rugi perda自2019年1月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被发现以来,截至6月24日,全省已发生16个州(市)128个县(区、市),累计发生面积达11.72万hm2,总体呈现由滇西南、滇南、滇西向滇东南、滇中、滇东北和西北迁飞扩散的趋势.4-5月,实地调查受害株率4.00%~97.00%,平均单株虫量0.02~2.72头.同时,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田间可见各种虫态.到6月下旬,随着西南季风加强和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特征已经从初期的零星发生、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以境外虫源为主向全境普遍性发生、发生程度高及境外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为害转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玉米周年种植及播期的复杂化也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提供了连续不断的丰富食料,成为其为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于今年1月首次在我国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到长江流域省份,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危害。本文从全基因组水平对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进行了鉴定和进化分析。获得了54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15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82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210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s,GR)、44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IR)和13个感受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基因。进化分析发现,与家蚕相比,草地贪夜蛾OBP与GR基因具有明显的扩增现象,但SNMP基因存在轻微的收缩。本研究首次从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气味受体 味觉受体 离子型受体 感受神经元膜蛋白 基因扩增


9个基因在桑树硬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分析
《蚕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树扦插生根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内源激素和环境因素的调节。为发掘桑树扦插生根相关基因,为桑树扦插不定根的形成和调节提供分子理论依据,采用桑品种育711号1年生硬枝为插穗,分别以传统愈伤组织生根技术和新的可诱导皮部生根的技术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利用qRT-PCR技术检测PPO1、PPO2、PPO3、HSP83A、ILL5、GH3.1、SAUR2、Cacybp、ANT1 9个基因在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2种生根形式生根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在扦插生根的不同发育阶段,9个基因在皮部生根处理组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愈伤组织生根处理组和对照组,且各个基因表达量在不同形式的生根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初步推测这些基因在不定根的形成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丰富桑树甚至其他林木扦插生根机制的内容,并可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实用的桑树扦插技术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乙唑螨腈的杀螨活性及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农药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乙唑螨腈对害螨的杀螨活性及对家蚕的安全性。[方法]采用Potter喷雾塔喷雾叶碟法测定了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朱砂叶螨和二斑叶螨的毒力,并以食下毒叶法评价了其对家蚕的毒性。[结果]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2种害螨的成螨具有较高的致死性,LC_(50)值分别为0.093、0.348 mg/L。30%乙唑螨腈悬浮剂对家蚕急性毒性用23.44~3000 mg/L处理的2~5龄起蚕分别各添食1个龄期后未见中毒蚕,且各龄期家蚕食桑正常。慢性毒性用93.75~3000 mg/L药液分别处理3龄家蚕至上蔟结茧,各处理质量浓度对家蚕3龄龄期经过无影响,但1500~3000 mg/L药液处理的4龄期家蚕与对照相比延迟0.16~0.62 d,其他4个处理质量浓度比对照提前0.3 d;750~3000 mg/L处理的5龄期家蚕与对照相比延迟0.62~3.97 d,其他3个处理质量浓度比对照提前0.36~1.3 d;其中1500~3000 mg/L处理的家蚕分别于4龄期和5龄期后陆续出现大小蚕,眠起不齐,且眠中出现体缩、难脱皮等轻微中毒症状,至5龄上蔟前累计死亡率分别为4.05%~35.14%。[结论]乙唑螨腈对2种害螨的活性较好,且对家蚕毒性较低;其家蚕试验质量浓度在超过田间推荐质量浓度750~3000 mg/L时才对家蚕具有慢性累积毒性,同时影响家蚕的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但低于推荐剂量375 mg/L时对家蚕的经济性状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可在桑园里推广使用。
关键词: 乙唑螨腈 杀螨活性 家蚕 急慢性毒性 生长发育 经济性状


益蝽对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和捕食行为观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天敌昆虫益蝽对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潜力,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评价了益蝽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合田间观察总结了益蝽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益蝽5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对草地贪夜蛾6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671头、1.512和0.215d;益蝽偏食活猎物,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致死量大,当草地贪夜蛾幼虫密度大时,益蝽将一头猎物刺吸致死后并不持续吸取,而是快速攻击其他猎物,这一特点对于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十分有利.


桑树几丁质酶基因Machi1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蚕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品种云桑2号的健康叶片为材料,通过反转录PCR结合RACE方法克隆到桑树几丁质酶基因Machi1(GenBank登录号:MK783295).Machi1基因的完整ORF序列长度为972 bp,编码323个氨基酸残基,预测Machi1蛋白分子质量为349kD,理论等电点(pI)为684.结构分析显示Machi1蛋白含有一个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Machi1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19家族,含有保守的ChtBD1结构域,预测具有几丁质酶活性.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Machi1蛋白与川桑几丁质酶Mnchi19一致性最高为935%,系统进化树结果与之相一致.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Machi1基因在桑树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随后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目的蛋白并进行了纯化,用纯化的蛋白质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Anti-Machi1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法测定其效价在1∶80 000以上,并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了该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为后续研究Machi1的抗病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多种原料基质配方的多元分析方法应用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明确了影响作物栽培的主要理化性质,模拟出基于多种有机原料的无土栽培基质配方。【方法】文章选取8种原料,根据混料均匀设计方法配置了25种不同配比的无土栽培基质进行番茄栽培试验,利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原料比例组成的基质配方的理化性状、水分特征、栽培效果并优化了配方比例。【结果】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基质的多个理化指标可归类为养分、有机质和孔隙度3个主成分,其中孔隙度与基质的水分特征、番茄植株生长及产量有显著相关性。基质的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及腐殖酸含量对番茄的增产效果不明显。水凝胶可显著提高保水能力,利于植株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添加量由0.078%增至0.913%(质量比)后,番茄增产22.72%。通过模型回归拟合,优选出基于产量、产投比的最优配方,分别为甘蔗渣28.39%+中药渣4.10%+菌包4.55%+褐煤10.94%+草炭20.84%+珍珠岩19.56%+蛭石10.74%+水凝胶0.88%和甘蔗渣10.25%+中药渣15.79%+菌包20.75%+褐煤24.34%+草炭8.78%+珍珠岩8.47%+蛭石1 0.74%+水凝胶0.88%,产量和产投比分别可达2692 g/株和3.70。【结论】针对多种原料的配方基质研究,可采用混料均匀设计及多元分析方法,根据组合配方比例及其对应产量模拟二者的相关函数并计算最佳配方,是无土栽培基质配方优化的有效工具。


花魔芋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及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和分析花魔芋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 RGAs),为魔芋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析提供了机遇。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参考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NBS-LRR类保守结构域筛选并合成了4对简并引物,从花魔芋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4条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这4条RGAs序列均不同程度地含有NBS保守域的典型特征。Blast X分析发现,获得的4条魔芋RGAs与已知植物RGA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55%~76%。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这些魔芋RGAs均属于non-TIR-NBS-LRR类且可以分成3个亚类。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花魔芋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为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魔芋抗病基因作出探讨,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及抗病转基因育种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