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848条记录
大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QTL定位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特有的紫色大麦紫光芒裸二棱和澳大利亚引进的黄色大麦Schooner构建的193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2013—2015年3年3个试验点的大麦籽粒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QTL定位。大麦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共检测到1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1H、2H、4H、6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5.06%~23.86%; 8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4H和7H染色体,贡献率为4.67%~42.32%。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10个,大于20%的有5个,最大的可达42.32%。其中至少2年2点重复检测到2个总花色苷含量QTL,分别位于2H Bmag0125–GBM1309和7H EBmatc0016–Bmag0206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3.66%~17.76%和13.07%~16.43%;3年3点重复检测到2个千粒重QTL,分别位于2HScssr03381–scssr07759和7H GBM1297-GBM1303区间,可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4.67%~14.55%和34.51%~42.32%,其加性作用方向均一致。控制总花色苷含量与千粒重的主效QTL同位于2H和7H染色体。

关键词: 大麦重组自交系 总花色苷含量 千粒重 相关性 QTL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生态茶园种养复合模式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的生态茶园种养复合模式并验证模式的可行性。【方法】以养殖业废弃物为对象,对养分进行分析检测,筛选了适宜于生态茶园的种养复合模式;以筛选的"猪-肥-茶"种养复合模式为对象,以试验小区的形式,采用检测分析、产量观测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模式的安全性、营养成分以及应用的肥力、发芽密度、产量等效果。【结果】通过对牛、羊、猪、鸡等养殖废弃物检测分析,排泄废弃物的全氮和全磷为羊>猪>牛,粪便的有机质含量为羊>猪>牛,畜禽粪便中都含有丰富养分;经模式验证,肥液的平均氮磷钾比例为2.39∶1.78∶1,较为适合乌龙茶茶园需要,特别是氮含量达1.17 g/L,土壤pH值从约3.6到3年后上升为4.3,有机质从低于10 g/kg上升为21.2 g/kg,水解性氮含量从低于200 mg/kg,上升为567 mg/kg,有效磷含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采用浇灌肥液处理后茶园春季发芽密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53个/1109 cm~2增长到了71个/1109 cm~2,产量也逐年上升。【结论】在福建茶区生态茶园建设以"猪-肥-茶"种养复合模式较为适宜;通过验证显示,猪-肥-茶复合模式的生态茶园安全性有保障,养分含量较为丰富,氮磷钾比例合适,可改善土壤pH值,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显著提高土壤水解性氮、有效钾的含量,使春季发芽密度和全年亩产量显著提高,"猪-肥-茶"种养复合模式技术可应用于福建茶区生态茶园建设。

关键词: 生态 茶园 种养 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熊蜂饲料糖水中微生物数量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化熊蜂养殖过程中饲料糖水的制备,提高饲养技术水平,试验检测了不同糖浓度和冷藏时间以及熊蜂取食和自然放置两个处理的糖水中微生物的数量,统计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预测最优饲料糖水制备及保质方案。结果表明:加热煮沸后灌装冷藏的糖水中检出细菌,其中大肠菌群每100 g<30 MPN(most probable number),未检出霉菌和酵母菌;糖浓度、冷藏时间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糖水中的菌落总数(P<0.01);55%的糖水中菌落最少,与60%的糖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3个浓度(P<0.05)。糖水在4℃保存96 h,菌落总数呈下降趋势,而后增长;60%糖溶液冷藏96 h菌落总数最低,但与55%糖水冷藏48 h及60%糖水冷藏72 h差异不显著(P>0.05);熊蜂取食后糖水中的菌落总数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霉菌和酵母菌数量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且增长速度更快。说明加热煮沸冷藏对熊蜂饲料糖水有保鲜作用,60%糖水4℃保存96 h为最佳方案,但熊蜂取食可加快糖水变质速度,饲养中要根据糖浓度选择合适的冷藏及更新时间。

关键词: 熊蜂 饲料糖水 冷藏 取食 菌落总数 霉菌和酵母菌计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减量后移对云南高原水旱轮作下粳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究氮肥减量后移对高原粳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为水稻氮肥减量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常规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材料,设置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处理,分别为CF(当地常规施氮模式,折合纯氮270kg/hm~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用量之比为5∶5∶0∶0)、RPN1(较CF减10%,3∶3∶2∶2)、RPN2(较CF减20%,2.5∶2.5∶2.5∶2.5)、RPN3(较CF减30%,0∶2∶5∶3)、RPN4(较CF减40%,0∶0∶6∶4)和CK(不施任何肥料的空白区)共6个处理,研究了水旱轮作(大蒜-水稻、烤烟→水稻)条件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发育、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空白区水稻产量两年均高于8t/hm~2,施氮后,产量显著增加;与CF处理相比,随着氮肥减量和后移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增加,纯氮用量最少(162kg/hm2)且全部后移至穗肥(m促花肥∶m保花肥=6∶4)施用,其产量最高,增产20%以上,氮肥农学利用率从低于10kg/kg提高到20kg/kg以上.氮肥减量后移使稻穗分化期延长,并形成抽穗期功能叶较长、叶长序数(由上而下)为2-3-1-4,高效叶面积率达80%以上,叶面积适宜的高光效群体,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同时,成穗率提高,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构建了水稻高质量群体.[结论]通过氮肥用量及施用比例的优化,能有效减少稻田氮肥施入,提高云南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水稻季不施入基蘖肥,供应氮素全部用作穗肥投入最少,产出最多.

关键词: 粳稻 氮肥减量后移 产量 群体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进一步挖掘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中的优异资源,进而为云南省的小麦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91对SSR标记对云南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育成的15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①91对SSR引物扫描159个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共有360个等位变异被检测到,单个SSR标记检测到1~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检测到3.96个等位变异;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低为0,最高为0.8408,所有位点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4677;云南省80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多态性信息指数最高(0.461).②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可将云南省小麦品种(系)划分为14个类群,类群分类主要与选育年代、栽培类型及种植区域有关.③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连锁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的频率随着其育成年代的推移而逐渐增长,但穗粒数性状相比千粒重性状改良效果更强.[结论]云南省小麦育成品种(系)遗传多样性较好,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系),且不同年代小麦育成品种(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的遗传背景具有不同程度的改良.

关键词: 云南省 育成品种(系) 遗传多样性 优异等位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激素对家蚕血淋巴和体壁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昆虫激素对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昆虫激素对酚氧化酶的调控作用,为深入解析家蚕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五龄第3d发育良好的家蚕幼虫注射蜕皮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以注射等量0.1%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分别在注射3、6、12和24 h后解剖家蚕幼虫采集血淋巴和体壁,检测分析家蚕酚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外源JH和20E均能促进家蚕血淋巴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的表达,有效增加酚氧化酶活性.家蚕血淋巴PPO1和PPO2基因对JH和20E的响应时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JH处理后2个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仅在处理6和12 h时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上调表达;而经20E处理后PPO1和PPO2基因从3 h开始一直持续到12 h均呈上调表达趋势.JH和20E对家蚕体壁PPO1和PPO2基因的影响恰好相反,具体表现为:JH能有效抑制家蚕体壁PPO1和PPO2基因的表达,降低酚氧化酶活性;20E则促进家蚕体壁PPO1基因上调表达,但不影响PPO2基因表达.[结论]家蚕酚氧化酶原基因PPO1和PPO2表达受JH和20E的调控,且激素对酚氧化酶原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其酶活性变化规律一致,提示酚氧化酶不仅参与昆虫激素的代谢,还与激素协同调控家蚕的蜕皮变态.

关键词: 家蚕 昆虫激素 酚氧化酶 血淋巴 体壁 蜕皮变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点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征,为绿色防控提供指导。【方法】调查和采集不同发病时期的莴苣类蔬菜斑萎病样品、田间可能的中间寄主杂草与作物、苗棚种苗,应用ELISA检测、电子显微镜负染色与超薄切片观察,确定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伴随的病毒种类、侵染循环及其发生流行特征。【结果】陆良莴苣类蔬菜斑萎病的发病率在15%~36%,伴随的病毒仅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细胞病理观察表明生菜斑萎病样品的细胞中仅分布TSWV粒体。TSWV的中间寄主有鬼针草,以及辣椒、马铃薯、烟草等作物。苗棚生菜种苗中TSWV的检出率100%。【结论】陆良莴苣类蔬菜主要病害是由TSWV侵染引起的斑萎病,TSWV在周年分布的鬼针草中形成初侵染源,通过传毒介体蓟马传播到莴苣类蔬菜种苗以及中间寄主作物辣椒、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并在夏秋蔬菜生产季节在这些作物及杂草之间相互传播,形成侵染循环。种苗带毒是陆良莴苣类蔬菜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中间寄主植物的分布、蓟马传播与农事操作进一步加剧斑萎病的发生流行。

关键词: 莴苣类 番茄斑萎病毒 侵染循环 种苗带毒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社会组织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实践价值与应对策略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保护与发展等方面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农村社会组织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同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民族地区农村类型的典型代表,尽管在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帮助与扶持下以自身独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农村社会组织的时代迁移属性与应时代要求产生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二者各自具有其特殊性,又能实现高度融合式发展.本文以已经发展近15年的纳西族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玉湖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社会组织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路径,避免民族旅游带来的生态破坏和污染,防止民族文化资源的世俗化,给农村社会组织参与村寨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性建议.

关键词: 农村社会组织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纳西族 玉湖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红茶加工过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降解规律分析及膳食暴露评估

食品工业科技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滇红茶加工过程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降解变化规律以及膳食暴露风险,本研究首先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TPT净化小柱,建立了滇红茶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高灵敏度快速测定方法,在负离子MRM监测模式下,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5~ 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出限为0.4 μg/kg,不同添加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4.4% ~95.5%,达到痕量检测的要求;通过在滇红茶鲜叶上喷洒氟虫腈及其代谢物,采摘后模拟滇红茶加工过程,对滇红茶加工的主要步骤取样并测定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含量,结果表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含量在滇红茶加工过程中不断降低,揉捻和干燥两个步骤可引起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大量降解,降解率范围分别为37.5% ~41.2%和65.1% ~70.1%;HQ计算结果表明,氟虫腈及其代谢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较低,而总危害指数HI大于1,膳食暴露风险不可接受.目前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已在茶叶中禁止使用,4种农药同时使用的可能性较小,但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滇红茶 加工 氟虫腈 代谢物 降解 膳食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分子标记数据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库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2份割手密初级核心种质为研究对象,利用SSR分子标记数据,依据Jaccard、SM和Nei&Li 3种遗传相似性系数逐步进行UPGMA聚类、多次抽样构建割手密核心种质库.结果显示:92份样本在15个SSR位点上呈现出丰富的多态性,共获得331个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达100%;利用3种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随机取样共获得5个核心种质库;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条带数和多态性条带数3个指标在核心种质库代表性检验中呈现出较高的检测效率,其他6个指标检测效率相对较低;5个核心库中依据SM遗传相似性系数逐步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质量最优,该库由80份样本组成,Nei's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841和4.2598,在P<0.05概率条件下与原库(分别为0.9856和4.3583)无显著差异,而且与原库的农艺性状均值差异百分率为0(<20.00%),极差符合率为99.16%(>80.00%).研究认为,依据SM相似性系数,通过UPGMA聚类构建的80份割手密核心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基础原始种质的分子水平和表型遗传多样性,可为后续割手密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优异抗性基因发掘和种质资源杂交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割手密 聚类 多样性指数 分子标记 核心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