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科技
》
2001
《杂交水稻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关键词:
RFLP标记
水稻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摘要:用白魔芋的 5种营养器官作外植体在 1 1种培养基上进行组织培养。M6培养基适于侧芽生长和皮下组织诱导愈伤 ;M9培养基适于主芽生长和基部组织诱导愈伤 ;M2培养基适于皮上芽苞组织分化生长 ;且皮上芽苞组织为最好的接种材料
关键词:
天南星科
白魔芋
外植体
组织培养愈伤组织
分化培养
《西南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1998~ 1999年 ,将云南省不同类型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内 12个马铃薯产区分离的大量晚疫病菌菌株与A1和A2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了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 :2 5 3个晚疫病菌株中 ,A1交配型有 2 0 4株 ,仍为优势侵染病原 ,分布于所有马铃薯产区 ;A2交配型菌株 4 1株 ,发生频率为 16 2 %,除昭通、沾益、嵩明、寻甸和大理外 ,其余 7个产区均有分布。 8个自育型菌株被检测到 ,对其形态特征及有性结构分别进行了描述。本文还讨论了A2交配型的扩散对云南省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潜在威胁 ,并据此提出了对种薯调运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菌
交配型
云南
《农药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15 %乐斯本颗粒剂对甘蔗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 5月份结合甘蔗松、培土 ,施15 %乐斯本颗粒剂 1 0 0、1 33、1 6 7kg/6 6 7m2 ,对蔗龟的防效达 88 4%以上 ,对蔗螟的防效在 80 %左右 ,可做为蔗龟、蔗螟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 1 0 0~ 1 33kg/6 6 7m2 为宜。
关键词:
15%乐斯本颗粒剂
蔗龟
蔗螟
防治
《农业工程学报
》
200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云南蔗区的自然生产条件 ,总结甘蔗栽培专家的思路 ,以甘蔗高产高糖高效为目标 ,采用 DET 1.1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工具 ,以栽培管理模式、病虫害防治技术数据库为外接口 ,研究开发了集甘蔗高产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诊断防治、甘蔗生产全年管理工作历等为一体、文字与图片、影像等多媒体形式与用户交互的甘蔗栽培专家系统。
关键词:
甘蔗
栽培
专家系统
模块
《中国茶叶加工
》
2001
摘要:以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开展鲜叶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大叶种毛尖型名优绿茶做形干燥组合方式、机制做形及较适宜生产的干燥技术,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参数供生产参考。
关键词:
大叶种
名优绿茶
做形
品质
投叶量
温度
失重率
云南
《云南热作科技
》
2001
摘要:茶树新品种76-38号是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南糯大叶茶群体后代为原始材料,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无性系良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较好,适应性强。
关键词:
茶树
76-38号
系统选育
《昆明医学院学报
》
2001
摘要:对云南 7种名特风味食品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标准方法进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热能、水分、灰分、膳食纤维、无机元素、维生素等全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对改进名特风味食品传统工艺及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
关键词:
云南
月饼
豆沫糖
冬瓜
营养成分
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