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细茎野生种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RAPD分析
《云南植物研究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2 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 82份甘蔗细茎野生种 (Saccharumspon taneumL .)和 4份国外种材料进行RAPD标记 ,结果表明 :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不同生态类型的遗传变异较大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低纬度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高纬度类型 ,在相同的纬度范围内 ,随着海拔的升高 ,其多态性逐渐减少 ;基于分子聚类分析 ,86份材料被划分为 8个不同群体 ,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的特点。结果初步证明了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可能起源于云南南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 ,而后逐渐向高海拔、高纬度的西北和东北部演化、扩散 ;提出了云南南部可能是野生甘蔗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


毛白杨苗期VA菌根菌与外生菌根菌接种的研究
《云南林业科技 》 2001
摘要:1998~ 1999年在田间条件下布置了毛白杨VA菌根 (包括根内球囊霉菌和单孢球囊霉菌 )与外生菌根硬皮马勃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接种菌根菌对毛白杨苗高生长量有促进作用 ,且以根内球囊霉菌作用最明显 ,单孢球囊霉菌处理次之 ,硬皮马勃处理最差。水涝大大降低人工接种菌根菌的效果 ,严重影响VA菌根和外生菌根菌单独接种及混合接种的效应 ,根内球囊霉菌甚至会抑制毛白杨苗木的高生长 ,VA菌根和外生菌根间的负交互作用也不对苗高生长产生影响。菌根真菌的感染率随时间变化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变化。


云南省玉米种子带菌检测及种衣剂处理的生物学效应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采用平皿测定方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对云南省 3个主栽玉米品种分别进行了种子带菌检测和 4种不同种衣剂包衣处理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玉米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菌 (Penicillium)、根霉菌 (Rhi zopus)、瓶梗青霉菌 (Paecilomyces)和木霉菌 (Trichoderma) ;种子内部寄藏的真菌主要有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根霉菌 (Rhizopus)、镰刀菌 (Fusarium)和青霉菌 (Penicillium ) ,其它分离频率较高的寄藏真菌还有黑孢霉菌 (Nigrospora)、交链孢菌 (Alternaria)和茎点霉菌 (Phoma)等 ;种子表面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在品种之间有较大差异。 2 0 %克福种衣剂对种子带菌消毒、提高发芽和出苗率效果显著 ;Apron和Celest在促进壮苗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浅论主体亲本Co419对云南甘蔗育种的贡献
《中国糖料 》 2001
摘要:本文对云南40年来甘蔗杂交育种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Co419为云南甘蔗育种的主体亲本,不但应用多,且效益高。Co419及其衍生种作为亲本利用329次,组配组合128个分别占总量的37.4%和23.8%培育品种却多达11个占16个云蔗系列品种的6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