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王幼虫中烟酰胺单核苷酸的含量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快速测定蜂王幼虫中烟酰胺单核苷酸(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的方法.样品经乙醇和水提取后,采用Waters X Select HSS T3(2.1 mm×100 mm,2.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定量分析.该方法中NMN在50~10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97),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1.2μg/kg和37.4μg/kg.在添加水平为20、40、80μg/g时,样品的回收率为109.9% ~111.2%,相对标准偏差为0.87% ~3.31%.应用方法测定来自不同蜂场的蜂王幼虫样品中NMN的含量,11个新鲜幼虫样品均检出NMN,其含量为37.0~65.8μg/g,1个蜂王幼虫冻干粉中NMN的含量为78.0μg/g.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蜂王幼虫中NMN极易降解,在常温和4℃条件贮存7 d的降解率分别为96.5%和88.5%,低温或加工成冻干粉可有效抑制NMN的降解.该方法适用于蜂王幼虫中NMN的检测,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显示,NMN可作为蜂王幼虫及其产品品质评价的潜在指标.

关键词: 蜂王幼虫 烟酰胺单核苷酸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叶天竺葵组培苗与扦插苗有效活性成分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2

摘要:利用醇提法提取了总黄酮、总酚,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Folin-酚比色法对组培苗与扦插苗中总黄酮、总酚含量进行了测定比较,并采用DPPH法和羟自由基(·OH)法对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显示,在香叶天竺葵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方法中,芦丁质量浓度在0~0.03 mg/mL内线性良好(R2=0.9995),平均回收率为97.30%,相对标准偏差为1.29%(n=9);没食子酸在0~0.036 mg/mL内线性良好(R2=0.9991),平均回收率为97.94%,相对标准偏差为0.58%(n=9).扦插苗总黄酮(0.86%)和组培苗总黄酮(0.911%)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组培苗中总酚含量为1.124%,显著高于扦插苗总酚含量0.92%(P<0.05);组培苗有效成分对DPPH自由基和·OH半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16.72和443.92μg/mL,分别是L-抗坏血酸清除能力的33.6%和68.7%;扦插苗的半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18.86和467.92μg/mL,分别是L-抗坏血酸清除能力的29.8%和65.2%.研究表明,建立的香叶天竺葵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线性、重复性、精密度和回收率.组培苗与扦插苗中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组培苗总酚含量高于扦插苗含量,组培苗与扦插苗的醇提取对DPPH自由基和·OH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且组培苗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扦插苗,因此可采用组培的方式进行大量繁殖.

关键词: 香叶天竺葵 总黄酮 总酚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褐条病与梢腐病病原菌快速大量产孢的培养方法

中国糖料 2022

摘要:甘蔗褐条病和梢腐病是为害甘蔗叶部的灾害性真菌病害.为了改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存在病菌生长速度缓慢、产孢时间长、产孢数量少等问题,对甘蔗褐条病与梢腐病病原菌快速大量产孢的培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蔗褐条病菌接种于褐条病菌产孢培养基后,经去除菌丝处理后暗培养7d可产生大量褐条病菌分生孢子;甘蔗梢腐病接种于梢腐病菌产孢培养基后,振荡培养3d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本方法培养基原料简单易得,成本低廉,步骤简单,操作方便,污染率低,与PDA培养基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培养周期显著缩短,每个视野分生孢子增加6倍以上,充分满足了甘蔗褐条病和梢腐病深入研究与防控的需求,为甘蔗褐条病和梢腐病病菌变异动态、致病力差异、筛选抗病品种及绿色高效杀菌剂等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及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甘蔗褐条病 甘蔗梢腐病 分生孢子 诱导产孢 培养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鱼共作下氮肥减量后移对水稻生长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土壤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稻鱼模式下水稻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实现减肥增效的生产目标,以杂交籼稻隆两优1206为试验材料,在稻鱼共作模式下设置了4个水稻施氮处理,分别为:N0不施氮肥处理、CK当地常规施氮处理(纯氮用量为18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1氮肥减量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2.5∶2.5施用)、N2氮肥减量后移处理(纯氮用量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施用),研究了不同处理下水稻生长特性、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N2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效分蘖叶龄期水稻的分蘖数和倒4叶期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但在有效分蘖叶龄期的分蘖数达到了CK处理有效穗数的88.54%,已经够苗.施穗肥后N2处理增加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同时显著降低了水稻的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两年的水稻产量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6.39% 和8.57%.同时,N2处理降低了水稻成熟期土壤水解氮的残留,水稻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谷物生产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5.63%、12.99 kg/kg、12.91 kg/kg、28.45 kg/kg和7.79 kg/kg,增幅分别达9.33%、15.56%、29.14%、59.57% 和120.77%,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水稻氮肥减量后移施用,能够显著降低水稻高峰苗,提高水稻成穗率、后期干物质含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在西南地区烟后稻田养鱼模式下,茬口土壤全氮和水解氮分别在1.79 g/kg和160.02 mg/kg以上,水稻采用总施氮为120 kg/hm2,按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5∶5比例的施用,可以实现水稻减氮33.3%、增产6.39% 以上的目标.

关键词: 稻鱼共作 氮肥减量后移 水稻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快云南蔬菜全产业链培育的路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旨在推动云南蔬菜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达到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目的,助力全省乡村振兴。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对云南省蔬菜产业各环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查找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寻对策建议。针对全产业链视角下产业中存在的生产水平偏低、精深加工能力较弱、流通链条有待提质、休闲农业作用缺位、产业链利益绑定机制不健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缓慢等问题,提出通过全产业链横纵向延伸发展、运用“互联网+”、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效增值、打造产业集群等方式来培育云南省蔬菜全产业链。通过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加快培育蔬菜产业的全产业链,势必能推动云南蔬菜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全产业链 培育 增值 融合 蔬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种质对甘蔗蓟马的耐害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CSCD

摘要:通过自然种群接虫方法,开展12个甘蔗种质对蓟马的耐害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甘蔗种质虫害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云蔗15-507’为害最轻(虫害指数为13.33%),‘云蔗14-1010’为害最重(虫害指数为73.3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虫害指数与卷叶率相关性最强(R=0.9758),蓟马成虫数与虫害指数、卷叶率呈弱相关关系。耐害性由强到弱划分,可将12个甘蔗种质分为4个耐害等级,其中‘云蔗135-507’、‘云蔗15-1679’和‘云蔗14-1289’为1级,‘云蔗11-3898’和‘云蔗14-1215’为2级,‘云蔗14-1208’、‘云蔗15-1692’、‘云蔗13-1821’和‘云蔗12-1185’为3级,‘粤糖93-159’、‘云蔗13-1182’和‘云蔗14-1010’为4级。对耐害性甘蔗种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虫害指数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弱的正相关相系,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无相关关系。

关键词: 甘蔗种质 甘蔗蓟马 虫害指数 耐害性 生理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果叶斑病类致病菌对新型低毒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高效防治草果叶斑类病害的绿色低毒药剂,为草果叶斑类病害的绿色防控和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种草果叶斑类病害(炭疽病、叶瘟病和叶斑病)的强致病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灰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和茎点霉(Phoma sp.]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药剂(嘧霉胺、腈菌唑、咪鲜胺、代森锰锌、嘧菌酯和吡噻菌胺)对草果叶斑病类致病菌株的敏感性和毒力变异系数;通过药剂间交互抗性分析,筛选具有较好协同作用的药剂组合.[结果]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对炭疽菌和灰梨孢菌的毒力最强,与其他药剂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差异显著(P<0.05),其中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对炭疽菌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04和0.08μg/mL,吡噻菌胺对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1.68%以上,最高达93.57%.6种药剂对茎点霉均具有较高毒力,EC50介于0.17~4.99μg/mL,其中咪鲜胺和嘧菌酯的毒力最强.6种药剂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变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和咪鲜胺2种药剂的毒力虽然较强但变异系数较大,对病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各药剂对3种病菌的lgEC5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咪鲜胺和腈菌唑3种药剂间具有较高的交互抗性(P<0.01);而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分别与嘧霉胺、代森锰锌、嘧菌酯之间交互抗性较小.[结论]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单剂分别与嘧霉胺、代森锰锌、嘧菌酯的复配剂可作为草果叶斑病类病害的新型低毒防控药剂在草果生态种植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草果 叶斑病类病害 抗性评价 药剂筛选 交互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作物研究 2022

摘要:为给云南小麦品种(系)的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41份云南小麦育成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0.5 MPa PEG-6000水溶液模拟干旱胁迫,通过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长度、苗高、根数及最长根长等7个指标,对云南小麦品种(系)进行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根数旱胁迫均值较对照上升1.26%,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长度、苗高及最长根长的旱胁迫均值较对照分别下降8.29%、7.30%、10.59%、0.40%、35.90%、23.48%。通过加权隶属函数法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系)间表现出较大差异,D值的变幅为0.23~0.72,云麦69、丽17-2、云麦77、云麦39、云16D2-109、德1550、靖麦24、云麦72等8个品种(系)的抗旱性较强,可作为云南省小麦育种改良抗旱性的优异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率、苗高、最长根长等3个指标与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87、0.662、0.641,可作为有效鉴定云南小麦品种(系)萌发期抗旱性的筛选指标。

关键词: 小麦 萌发期 抗旱性 评价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主栽甘蔗品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中国5个主栽甘蔗品种'桂柳05-136'桂糖42号'云蔗05-51'福农41号'新台糖22号'为研究材料,分别在新植蔗和宿根蔗的伸长初期、伸长盛期、成熟期,对不同品种甘蔗叶面积指数(LAI),完全展开绿叶(+1、中部、基部)的叶面积,株高和茎径进行测定.在甘蔗伸长盛期、成熟期对甘蔗叶片总数、绿叶数进行测定,在甘蔗成熟期对产量、蔗糖分、纤维分、干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甘蔗的表型发育特征与成熟期产量和糖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伸长初期各品种新植蔗株高生长速度高于宿根蔗,'云蔗05-51'的生长速度最快;'福农41号'的新植蔗和宿根蔗茎径高于其他品种;各品种叶片LAI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伸长盛期宿根蔗LAI高于同时期新植蔗;宿根蔗叶面积在伸长初期显著高于新植蔗,新植蔗叶面积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宿根蔗较新植蔗具有更高的绿叶率,其中'桂柳05-136'各时期绿叶率均处于最高.成熟期甘蔗产量和品质检测表明:'云蔗05-51'产量最高,'桂柳05-136'蔗糖分最高,'桂糖42号'纤维分和干物质含量最高,新植蔗'桂糖42号'产糖量最高,宿根蔗'桂柳05-136'产糖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新植蔗蔗糖分与伸长初期株高、茎径、叶面积显著负相关,宿根蔗产量与生长各时期株高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现'桂柳05-136'宿根蔗具有较好的单位面积产糖量,'桂糖42号'新植蔗单位面积产糖量较高,'云蔗05-51'具有较高的产量,不同品种具有的生物学特性有所差异,应结合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关键词: 甘蔗 LAI 叶面积 蔗茎产量 蔗糖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干热河谷区沃柑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控措施

现代园艺 2022

摘要:云南干热河谷区具有充足的光热资源和良好的土壤条件,是晚熟杂交柑橘品种沃柑最佳生长地之一,但与其他各省市生态环境存在地域差异、防控水平有别,导致病虫优势种的发生种类及程度也各有不同.为此,介绍了云南干热河谷区沃柑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为害特点,并结合生产实际总结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主要防控措施,以期为云南干热河谷区沃柑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

关键词: 云南;沃柑;病虫害;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