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砂仁叶斑病田间发病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至2009年对西双版纳阳春砂仁叶斑病田间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叶斑病是云南阳春砂仁叶片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病规律及特点:10月初发病,1月为发病高峰,8月发病较低;具有冬季发病重,夏季发病轻的特点。影响田间发病的因素有气温、降雨量、种植密度、环境、品种等,对3个砂仁基地进行月均温、月降雨量与田间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田间病情指数与月均温的相关性系数R2=0.8413,与降雨量的相关性系数R2=0.9358,即气温在10~30℃,降雨量在10~250 mm,气温越高降雨越多田间叶斑病发病指数越低,即呈负相关关系。


滇龙胆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滇龙胆植株根部产量与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为滇龙胆优良种源的筛选及培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以云南26个野生种群的滇龙胆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12个性状(根粗、根长、根数、根干重、茎粗、株高、一级分枝数、叶长、叶宽、叶长宽比、花萼长、花萼裂数)进行相关性、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地上部分多个性状均与根长、根粗、根数、根干重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根粗、根长、根数、株高、分枝数及花萼裂数是影响根干重的主要因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粗、根长、根数对根干重的直接正影响较大。地上性状中,株高、一级分枝数对根干重直接正影响较大。结论:在实际生产及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关注植株较高大、主茎粗壮、一级分枝数多,植株呈丛生状的材料。


云南籼粳交错区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及通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2份不同籼粳类型品种在云南省弥勒县籼粳交错区进行产量与11个性状间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每穗实粒数,遗传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分别为r=0.52**,P=1.34625,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结实率(r=0.45**)和千粒重(r=0.34*,P=0.80317)。性状之间谷粒长宽比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r=-0.38*),即谷粒长宽比越大,结实率越低。各性状对产量的作用通径系数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株高,且这4个因子对单株产量的相对贡献率达到84.998%。因此,选择大穗大粒的品种是提高云南籼粳交错稻作区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兼顾具有适当的有效穗、株高,且谷粒越宽(偏粳)越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结实率。


玉米子粒6个油脂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0个油脂含量差异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α-亚麻酸6个油脂性状之间的胚、胚乳、细胞质及母体效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榈酸与硬脂酸的细胞质相关性最强,胚乳加性和胚加性相关次之;其余成对性状均表现为胚乳加性、胚加性相关最强,且胚乳加性相关强于胚加性相关,说明这些成对性状主要受加性相关控制。其中,玉米子粒油分与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油酸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组分中,亚油酸与棕榈酸、α-亚麻酸极显著正相关,与油酸、硬脂酸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棕榈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正相关。


怒江干热河谷芒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相关性及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怒江干热河谷区内芒果种质资源的果实性状进行性状比较、相关性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地区的芒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在所分析的6个性状中变异系数表现为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可溶性固形物>果实厚度>可食率,这表明不同性状间存在差异,可根据不同目的加以利用。本文首次对部分芒果果实性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除可食率与可溶性固形物间未达到极显著相关外,其余性状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其中可溶性固形物与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实厚度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其余的10个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对58份种质资源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发现,当λ值在0.93~0.98时,所分析的58个单株可聚为3大类。
关键词: 怒江干热河谷 芒果种质资源 果实性状 相关性 模糊聚类分析


十和田/丽粳2号回交重组自交系糙米Zn含量与其他元素和农艺性状间相关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ICP-AES法测定了十和田/丽粳2号/十和田BC4F5回交重组自交系264个株系糙米Zn含量及其在株型间的遗传变异,分析了糙米Zn含量与16种元素(K、P、S、Mg、Ca、Mo、Ni、Fe、Cr、Na、Al、Cu、Sn、B、Mn和Sr)、9个农艺性状(结实率、实粒数、秕粒数、穗长、有效穗、花药长度、花药宽度、穗茎节间长和倒2叶长)、MDA(丙二醛)含量、3种酶(POD、SOD、CAT)活性间相关性,旨在揭示糙米Zn与其他元素、稻米产量、稻耐冷性等关联性。结果表明:回交重组自交群体糙米Zn含量为正态分布,有超亲优势株系;糙米Zn含量与8种元素(K、S、P、Mg、Ca、Fe、B、Mn)含量呈极显著相关,与5种元素(S、Mg、Ni、Cr、Al)含量呈显著偏相关;初步认为糙米Zn含量与稻米产量及耐冷性为负相关,与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
关键词: 矿质元素 农艺性状 酶活性 相关性 回交重组自交系


十和田近等基因系糙米五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异及分布分析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十和田×(十和田和丽粳2号BC4F5)BC5F6近等基因系糙米中Ca、P、K、Mg和S5种元素含量,并对5种元素进行了相关性、线性回归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群体中5种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近等基因系群体中P元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16.52%),K元素最小(11.20%),除S外其余元素含量都符合正态分布;(2)5种元素间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K与Mg元素相关性最大,Ca与S元素最小;(3)Ca与P、K元素,以及S与K元素间的相关性受其他元素影响较大;(4)除S与Ca外,其余元素都符合线性回归分布,相对而言群体中低S元素含量株系较多;(5)5种元素被聚成3类,K、Mg和P为一类(Ⅰ类),Ca为一类(Ⅱ类),S为一类(Ⅲ类),Ⅰ类和Ⅱ类关系较近,与Ⅲ类关系较远。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糙米 矿质元素 相关性 线性回归 聚类


中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作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选育品种的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导致种植的稻作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多样性下降,已经受到关注。然而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元阳哈尼梯田,当地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已经保护了当地的水稻资源,高度的多样性依然存在。采用半问卷式和农村参与式评价方法(PRA),在村寨和农户两个水平,调查分析中国云南省元阳哈尼梯田种植的稻作品种多样性,尤其是当前仍在种植的传统品种的多样性,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提供典型范例。结果表明,在调查的30个村寨750户中,共种植135个具不同名称的水稻品种(组合),包括100个传统品种,12个杂交稻组合和23个现代育成品种;种植传统品种的面积占总稻作面积的56.2%;平均每个村寨种植9.7个品种,最多的达19个,最少仅4个;每个村寨至少种植2个传统品种和1个现代品种;种植最多的是传统品种"老粳糯",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大多数传统品种仅有12个不同村寨种植。有11个村寨(占的30个村寨36.7%)的所有农户均种植传统品种。在农户级水平上,有611户(占81.5%)种植传统品种;有391户(占52.1%)同时种植传统品种和现代品种,其种植传统品种与现代品种的面积比例平均为1/2;仅种植传统品种的有220户(占29.3%)。平均每户种植2.2个品种(组合),最多的农户种植5个品种,包括3个传统品种,1个现代常规品种,1个杂交稻组合。传统品种的丰富度,村寨平均为5.9,最高达12,而农户平均为1.541;传统品种的均匀度,村寨平均为0.670,农户平均为0.192;不同村寨种植传统品种的差异度平均值为0.702。其中太阳老寨、新寨村、欧乐、多沙和上马点等5个村寨传统品种的丰富度与均匀度均较高,在稻作传统品种农家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村寨和农户水平,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相关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27,0.925);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与农户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473);村寨农户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与村寨传统品种丰富度和农户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570,-0.370*)。在如此小的耕地面积(142.29hm2)上,当前生产上仍种植着如此丰富的稻作传统品种,实属少见。高度异质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习俗是哈尼梯田传统稻作品种多样性种植的重要因素,建议将元阳哈尼梯田作为稻作传统品种多样性农家就地保护区。
关键词: 元阳哈尼梯田 稻作传统品种 多样性 相关分析 农家保护区


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花香水月季的8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其表型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香水月季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群体间、群体内变异,8个群体的11个表型性状差异显著,变异系数为15.44%~56.00%;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7.28%,总变异中群体内的变异为62.72%,大于群体间变异(37.28%),说明群体内的变异是该地区大花香水月季的主要变异来源。花瓣长与东经及果径与北纬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8个大花香水月季天然群体可以明显划分为3类,说明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