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稻区白背飞虱越冬种群发生及其与田间种群的相关性
《应用昆虫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云南稻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越冬虫源特征及其与田间种群大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0-2015年,对云南省主要稻区白背飞虱的越冬虫情进行田间调查;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与云南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行程6 000 km联合对滇西、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南等10县20个稻区进行了实地越冬调研。【结果】云南省各稻区白背飞虱越冬种群主要集中在23?57?N以南,海拔高度为1 608 m以下的稻区。同一稻区白背飞虱越冬虫口密度波动较大,一般在1 200头/667 m2之内,以若虫和成虫越冬,且若虫占总越冬虫量的97.33%,主要聚集在有水源的再生稻、稻桩、落粒苗和早稻秧苗上。本地越冬种群密度(越冬虫量)与秧田虫量、移栽期虫量、孕穗期虫量、大田总虫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结论】云南稻区本地越冬虫源数量对白背飞虱种群大发生的形成贡献十分有限。


云南少数民族特异蔬菜资源及传统文化知识
《农学学报 》 2018
摘要:为了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特异资源,对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系统的蔬菜资源调查。笔者综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根菜类、叶菜类、茄果类等特异蔬菜种质资源和少数民族改良利用蔬菜资源的传统文化知识。分析表明传统文化保护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特异蔬菜资源,特异蔬菜资源作为蔬菜资源的重要部分,对于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生产生活等具有积极作用。笔者提出应在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特异蔬菜资源的利用价值,在利用特异蔬菜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播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云南田、地2种栽培方式对大麦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18
摘要:为了研究云南田、地2种栽培方式对大麦主要品质的影响,选取11个大麦品种分别采用田、地2种方式种植,在收获之后,利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大麦籽粒水分、蛋白质、淀粉和粗纤维含量。分析表明,所有参试大麦品种籽粒的水分、淀粉含量均是田栽培方式比地栽培方式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则是田栽培比地栽培高;除云大麦9号田栽培的粗纤维含量比地栽培的高外,其他品种均是田栽培的粗纤维含量比地栽培的低。田、地2种栽培方式对大麦籽粒水分、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含量均达极显著影响(P <0.01);田、地2种栽培方式下,六棱和二棱大麦的水分、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均达极显著差异(P <0.01),其中六棱大麦这2种栽培方式籽粒淀粉含量达显著差异(P <0.05),二棱大麦籽粒淀粉含量达极显著差异(P <0.01);栽培方式和棱型均对大麦品质性状有较大影响。


云南蔗区甘蔗重要病虫发生流行动态与精准防控
《云南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文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前甘蔗生产实际,系统地对严重影响甘蔗生产的重要病虫发生动态、暴发流行原因进行了综述,并针对重要病虫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注重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大力推广使用脱毒健康种苗、规模化应用灯诱技术、科学引导和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性诱技术、切实推进缓释长效低毒农药精准高效施药技术、强化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抓好抓实突发性害虫监测与应急防控等精准高效绿色防控技术融合与应用,以实现甘蔗病虫全程精准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甘蔗提质增效。


云南新收集水稻地方品种的表型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云南16个州(市)新收集的1189份水稻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17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县(市)、州(市)、稻作生态区及稻作民族间的差异和分布。结果表明,在县(市)分析单元内,滇南、滇西南的芒市、盈江、陇川、腾冲、勐海、沧源等县(市)的多样性指数为1. 6010~1. 6822,高于其他县(市)。在州(市)分析单元内,滇南、滇西南的德宏(1. 6951)、普洱(1. 6746)、临沧(1. 6723)等州(市)的多样性指数较其他州(市)高。在稻作生态区分析单元内,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产量性状及株高、谷粒长、谷粒宽、剑叶宽和穗抽出度生物学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高于滇西北高寒粳稻区(Ⅲ)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Ⅰ); 17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Ⅰ、Ⅱ和Ⅲ稻作生态区间的差异不显著,而结实率、谷粒宽、谷粒长宽比、剑叶长和剑叶宽5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与滇东北高原粳稻区(Ⅴ)间存在显著差异;除剑叶角度、倒伏性、种皮色和叶片茸毛外,其他13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南部边缘水陆稻区(Ⅱ)与滇中一季粳籼稻区(Ⅳ)间也有显著差异。在稻作民族分析单元内,哈尼族、汉族、景颇族和彝族稻作的多样性指数为1. 7033~1. 7308,高于其他稻作民族;其中,在同一州(市)不同稻作民族间,德宏州景颇族(1. 3735)、傈僳族(1. 3714)和汉族(1. 3526)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较高;同一稻作民族不同州(市)间,德宏、保山和临沧汉族及红河州彝族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较大(1. 6190~1. 6808)。大穗和大粒型资源分别为173份和84份,主要分布于德宏、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州(市);长粒型资源主要分布于德宏州和临沧市。总体而言,位于滇南和滇西南地区的县(市)、州(市)及稻作生态区是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性状多样性分布中心,而哈尼族、汉族、景颇族和彝族等的稻作表型多样性高于其他民族。


云南22个大麦新品种(系)的营养品质分析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18
摘要:为了解新育成大麦品种(系)籽粒的营养品质状况,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云南省22份大麦新品种(系)籽粒的水分、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含量等品质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大麦新品种(系)籽粒各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水分含量9.58%,蛋白质含量13.67%,淀粉含量49.26%,粗纤维含量5.28%。参试品种(系)籽粒的蛋白质、粗纤维含量整体较高,水分含量较低;淀粉平均含量与对照S500差异不显著,低于对照的品种(系)有15个。4个品种(系)14BL1-86、云大麦12号、滇青1号及川12259达到饲用大麦一级标准。所有参试品种(系)粗纤维含量过高是作饲用大麦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云大麦12号、川12259、滇青1号3个品种达到饲料大麦的标准;蛋白质含量过高是作啤酒大麦应用的主要问题,22个参试品种均达不到一级啤酒大麦的质量标准。


云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
《云南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小麦叶枯病是世界性小麦病害,其病原菌寄主范围极广,能侵染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和几十种禾本科杂草。该病除可引起麦株根腐外,还可侵染其它部位,产生叶斑、叶枯、穗腐、褐斑粒、黑胚等危害症状。近年在云南省大部分育种后备材料中有所发生,病害主要表现为叶斑或叶枯。41个小麦品种叶斑病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病株率≤20%:4个品种;病株率≤40%:14个品种;病株率≤60%:10个品种;病株率≤80%:7个品种;病株率≤100%:6个品种。严重度≤20%:16个品种;严重度≤30%:1个品种;严重度≤40%:23个品种;严重度≤60%:1个品种。


云南五种野生苹果属植物果实种子形态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为充分开发利用野生苹果资源,对云南5种野生苹果属植物垂丝海棠、三叶海棠、山定子、湖北海棠和丽江山定子的果实种子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5种果实形态都为近圆形和扁圆形;果实底色大多为橙黄或淡黄色,果皮颜色为浓红、橙红、鲜红、红、紫红和淡红色,部分着色或全部着色;果肉的颜色为淡黄、黄绿或橙黄色,果肉质地除三叶海棠较硬脆,其它4种都较松脆。单果含种子1~7粒,种子形状大小无差异,种子形状椭圆形,千粒重0.63~0.91g,单果重仅0.80~0.91g;湖北海棠果柄极短,其余4种的果柄均在2cm以上。三叶海棠果实的纵横径和果形指数均较大,横径和果形指数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除湖北海棠以外的其它3个种;果实纵径极显著大于其它4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