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云南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挖掘果桑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材料,为创建新型果桑种质资源打下基础。【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搜集云南地区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优选出10份性状特异的野生桑树资源,并进行桑叶营养成分、主要经济性状、种子萌芽率和挂果性状等调查分析。【结果】在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中,有2份资源开雄花,雄花花序特长,易收集花粉,可作为育种的父本;1份资源为广东桑,挂果性强,果大且成熟整齐,可直接应用;1份资源为蒙桑,桑果虽小,但结果多,且结实率和发芽率高,是抗旱砧木选育的理想资源;其余6份资源为长果桑,果大且长、挂果能力强、生长势强劲,可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长果型果叶两用新品种。【结论】供试的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作为可多元化开发利用果桑的基础品种,应选择适宜地区栽植,或进一步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材料。


云南84个玉米杂交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云南84个玉米杂交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云南玉米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育种效率。【方法】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UPMGA方法对试验材料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均匀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61对SSR标记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SSR标记,共检测到62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2~22个等位变异位点,平均为10.23个;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量(PIC)在0.324~0.920,平均为0.779,相似系数在0.662~0.918;以0.745为界,将84份供试杂交种划分为5大类群,以0.753为界,将类群Ⅰ划分为4个亚群,84.5%的杂交种均聚在类群Ⅰ。【结论】试验表明云南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较狭窄,杂交种间具有同质化趋势。


云南野生茄资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萎病是目前茄子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收集、鉴定、筛选抗性资源,尤其是从野生近缘种中发掘抗性基因并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茄子黄萎病危害的优选途径。云南省拥有丰富的野生茄子资源但尚未有效利用。本研究针对云南省茄子主产区收集到的3种黄萎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和真菌18S r DNA/ITS鉴定,均属于大丽轮枝菌,并通过致病力鉴定,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菌株(QZ-S);应用菌株QZ-S,通过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45份云南野生茄子资源开展黄萎病抗性鉴定,最终筛选出2份高抗材料(蒜芥茄和喀西茄)、2份抗病材料(水茄和多裂水茄)、6份中抗材料(1份刺天茄和5份红茄);此外,还筛选到了1份黄萎病高感材料239-3-2。本研究筛选出的材料可应用于茄子黄萎病抗病育种,为茄子及其他作物黄萎病抗病育种提供抗源。


云南野生茶树资源儿茶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云南野生茶树儿茶素遗传多样性,为选育特异茶树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00份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儿茶素组分进行了检测,分析了8种主要儿茶素组分的含量。【结果】参试的茶树资源儿茶素组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变异系数0.2912%~0.5669%;以野生茶树资源儿茶素组分为基础,可将100份野生茶树资源聚类为A、B 2个组群。【结论】A类群表现为酯型儿茶素含量低,可适制红茶;B类群表现为酯型儿茶素含量高,发现安定野茶、黄泥河大茶、西舍路大茶、巴达二号、勐养从茶5个酯型儿茶素含量高的资源,可作为适制绿茶的优质品种;闸上大树茶、十八连山大茶、底圩白毛茶、龙树茶4非酯型儿茶素较低,非酯型儿茶素最高的大黑山野生茶,可作为选育专用品种的特异种质资源材料。


不同种植结构条件下的农户利润风险分析——基于云南南部边境山区农户的调查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我国农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农业生产风险问题依然存在。其中,云南南部边境热带亚热带山区贫困问题突出,农作物种类繁多且利润风险不同。基于2015年云南南部边境山区366户农户的微观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标准差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云南南部边境山区不同种植结构农户的收入及作物投入产出,探讨不同种植结构条件下的利润风险。结果表明,云南南部边境山区种植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形式,经济作物以甘蔗、香蕉、咖啡、茶叶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旱稻为主。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不同种植结构的利润风险差异显著。其中,单项农作物种植的利润风险普遍高于多项农作物种植,而多项农作物种植的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高于50%的种植结构,其利润风险普遍低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低于50%的种植结构,但利润则正好相反。当前,云南南部边境山区的种植结构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比低于50%为主,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良性的但利润风险较高。因此,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需顺应云南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依托农业企业引导农户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经济作物,调整种植结构降低利润风险。


中国小麦重要生产品种及国外材料在云南的抗白粉病表现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小麦生产上主要抗白粉基因、重要生产品种及国外小麦材料对白粉病的田间抗性状况,采用自然鉴定法,在2012-2013年对Pm2、Pm4a、Pm4b、Pm2+6、Pm8及Pm21等6个抗白粉基因、46个中国小麦重要生产品种及66份国外小麦材料在云南临沧、德宏、大理、玉溪、昆明和昭通等6个代表性地点进行成株期抗性监测。结果表明,该6个抗白粉病基因抗性已逐渐丧失,压缩含Pm8及Pm21的小麦品种面积已迫在眉睫,Pm2、Pm4a、Pm4b和Pm2+6,也应合理利用。中国小麦生产品种整体抗白粉病水平低,46个品种中,没有1个在云南2年6点均表现抗性,6个品种仅在1个点表现感病,18个品种在2个点表现感病,22个品种在3个点以上表现感病。66个国外小麦材料中,只有Hybrid 46和Heines Kolben在云南2年6个点均表现抗病,是较稳定的抗白粉病材料。7个材料只在1个点表现感病,29个材料在2点表现感病,28个材料在3个点以上表现感病。说明当前中国白粉病抗源及抗病品种十分缺乏,寻找新的白粉病抗源及培育新的抗白粉病品种,十分紧迫,生产上当务之急是加强监测及应急防控,以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云南植烟土壤有机质与养分的关系及主要养分的空间变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云南主要植烟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变化及与其他土壤养分的关系,利用GPS技术采集196个云南烟区土壤样品,运用地统计学、经典统计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及Kriging插值法分析云南烟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总体特征、丰缺评价、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及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烟区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涵盖缺乏、偏低、适宜、偏高和丰富所有范围,总体上属适宜水平,平均值为24.21 g/kg,变异系数为38.04%,属中等变异,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36.13%;文山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红河、昆明、保山和曲靖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碱解氮的增加而升高,为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与有机质含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氯离子>有效硼>有效镁>有效钙;烟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氯离子和速效磷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为斑块状分布态势;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从文山的东部和保山的西南部向中部及南部减少,碱解氮从文山的东部、昆明的西部和保山的西南部向中部及南部逐渐减少,速效磷从昆明的西北部和保山的北部向中部及南部逐渐减少,氯离子从红河、文山的中部和昆明、曲靖的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
关键词: 植烟土壤 有机质 地统计学 空间分布 灰色关联分析 云南 土壤养分


云南蔓生型普通菜豆资源形态学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对129份云南地方蔓生型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的普通菜豆种质资源在形态学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0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24,其中以单株荚数的变异度最大,达到0.61。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04,各性状间数值差异不大。通过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法将10个变量降维获得4个公共因子,含义清晰且解释度较好。利用公共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129份菜豆资源可分为2大类5个亚群。其特征是:亚群Ⅰ表现为分枝及结荚多,单荚粒数多,百粒重较小而单株产量高;亚群Ⅱ表现晚熟,荚小,百粒重和单株产量低;亚群Ⅲ表现长荚;亚群Ⅳ资源数量最多,表现分枝少,较早熟;亚群Ⅴ表现为早熟,结荚少,荚型短宽且单荚粒数少,百粒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