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增加土壤温度对高海拔生态区水稻分蘖成穗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量,探讨增加土壤温度对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成穗率比对照分别高14.59和0.14个百分点,大白谷分别高12.08和2.09个百分点。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3.79%和10.82%,大白谷分别高13.35%和11.54%。土壤增温可促进高寒生态区水稻早发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分蘖,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和产量。


滇粳优1号背景导入系耐低氮的初步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耐低氮种质的发掘及其在高原粳稻中应用,有利于提升高原稻区的生产效率并保护环境。在云南高原稻区两种土壤氮素水平下,种植以育成的优质高原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DJY1)为轮回亲本所形成的2064份导入系,以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为指标,评价导入系的耐低氮特性。结果显示:供试导入系的SPAD平均值在两种不同土壤氮素水平下均呈正态分布,且与有效穗和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以超出95%右尾概率值为标准,初步筛选出供体亲本为Khazar(BC3F3)和Chhomrong(BC3F4)2个导入系为低氮钝感材料,即耐低氮材料;以小于5%左尾概率值为标准,则推论出供体亲本为Basmati370(BC3F3)、Type3(BC3F3)、Khole-Mavshi(BC3F3)、Ajaya(BC3F3)、Doddi(BC3F3)和鱼秋谷(BC4F3)的6个导入系为低氮敏感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高原稻区耐低氮及氮高效育种及遗传研究。


空间搭载对云南两个粳稻软米品系千粒重和粒形产生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软米高千粒重的新种质材料,利用"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搭载2个云南粳稻软米品系云粳20号和H559种子,进行15d诱变处理,对SP3种子千粒重及其粒型诱变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供试品系空间诱变后的千粒重和粒形发生了有益变异,云粳20号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1.7%,H559千粒重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0.66~28.28g和20.78~28.34g,与对照相差最大为6g以上;云粳20号粒长突变频率为15%,H559突变频率为12%,变异幅度分别为5.1~7.6 mm和5.0~7.5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2.4mm;云粳20号粒宽突变频率为13.5%,H559突变频率为10%,变异幅度分别为2.9~3.9 mm和2.9~3.7 mm,与对照相差最大为0.4mm;进一步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粒长和粒宽成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49。航天诱变导致了千粒重和粒形性状变异,出现了高千粒重软米新材料。


不同施肥量与施肥方法对优质水稻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栽培试验,揭示了氮、磷、钾施用量对水稻内在品质蛋白质、淀粉、直链淀粉、粘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对蛋白质及直链淀粉的需求高时,可增加氮肥的施用量,适当减少磷、钾肥的施用量;当对淀粉与粘稠度的需求高时,可增加磷肥的用量,适当减少氮、钾肥的施用量。本试验可为实现不同水稻内在品质需求的栽培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亚热带和温带生态条件下水稻生长速率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亚热带生态环境下的云南省宾川县和温带环境下的韩国水原市,2002和2003年对中国和韩国筛选出的4个水稻(Oryza sativa)高产品种进行了生长速率和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亚热带和温带的两种生态条件下水稻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和收获指数相近,但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和生长速率分别比温带条件下高3.06t·hm-2和7.09g·m-2·d-1,产量高50.75%和生长速率高58.2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亚热带条件下,移栽到移栽后20d、孕穗到抽穗的生长速率的增加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以移栽到移栽后20d的生长速率影响最大,抽穗后20d生长速率的增加能增加水稻产量,但不显著。在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穗肥=0%∶50%∶30%∶20%的氮肥施用方式和稀植(30cm×14cm)条件下获得该生态区的最高产量和最大生长速率,分别为9.26t·hm-2、19.53g·m-2·d-1;在温带条件下,移栽到抽穗的生长速率的增加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以移栽后21d到孕穗的生长速率影响最大,抽穗后20d生长速率的增加反而减低水稻产量,但不显著,氮肥施用方式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穗肥=50%∶20%∶30%∶0%和密植(20cm×14cm)条件下获得该生态区的最高产量和最大生长速率,分别为6.31t·hm-2、12.00g·m-2·d-1。


粳型水稻高钙富锌新品系功米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0
摘要:以功亲1号为母本、功亲2号为父本杂交后,按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出紫米新品系功米2号。多点试验表明,其产量可达6180.0~10044.0kg/hm2,较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其糙米Ca含量达226.5mg/kg,是普通米的1.5倍,还富含Fe、Zn和Mn,既是食用营养保健米,也是加工黑色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该品系植株高大,茎叶含紫色汁液较高,生长势强,在贫瘠土壤也能栽培收获,属大穗型,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000~1850m稻区种植。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云南水稻土中主要矿质元素对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云南不同区域的水稻土、水稻籽粒55个样品,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别测定糙米、精米及其对应种植土壤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了糙米和精米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并对矿质元素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8种矿质元素含量在水稻品种(系)间差异极大.糙米中各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高低排序为P、K、Mg、S、Ca、Zn、Mn、Al、Na、Fe、Cu、B、Mo、Sn、Ni、Cr、Ba、Sr,精米中各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与糙米相似.除Na外,糙米中K、P、Ca、Mg、Cu、Zn等17种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精米.2)不同地点间各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各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Ca、Ni、Cr、K、Mg、Mn、Sr、Cu、Ba、S、Na、Zn、Fe、Sn、P、Al、B、Mo.3)稻米与土壤间各矿质元素含量密切相关.水稻籽粒中P、Cr、Sr、Mg、Zn、Cu、S和Ni的聚集,主要归因于水稻土中矿质元素的聚集和迁移,其迁移能力大小依次为P、Cr、Sr、Mg、Zn、K、Ca、S、Cu、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