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98份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甘蔗蔗糖产量约占中国食糖总量的92%。具有遗传多样性的甘蔗种质资源是甘蔗杂交育种的基础,杂交亲本的选择和组合的选配是杂交育种成败的关键,研究98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为甘蔗杂交组合选配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甘蔗幼叶基因组DNA,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于10个国家的98份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选择性扩增产物在5%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分离,银染显色。电泳结果得到"0,1"矩阵,使用POPGENE 32软件计算每对引物的多态性条带数、多态性比率、多态信息量、有效等位基因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同时使用NTSYS pc-V.2.1计算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根据相似性系数进行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nalysis)聚类分析和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效应分析,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结果】采用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筛选出的1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 39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 34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6.5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39.2个位点和134.4个多态性位点。98份种质的相似性系数在0.484—0.929,平均为0.734,多态信息量为0.2495,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4092,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3890,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KN90-418和KN90-455,达到0.929,最低的是云蔗94-375和IS76-126,为0.484。根据遗传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64处切割时,可划分为4个类群,第I类群有5份澳大利亚种质,包括IK76-48、IS76-126、IK76-22、SES309和E.SARPET;第II类群有1份澳大利亚种质是IS76-199;第III类群有3份种质,包括KN93-06、90-110-9和BURMA;第IV类群有89份种质,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9处切割时,可将第Ⅳ类群划分为9个亚群(A、B、C、D、E、F、G、H和I)。基于Jaccard系数用PCA法对98份甘蔗种质AFLP标记结果进行主效应分析,主效应分析显示了不同种质的分类位置,分子主效应分析结果与分子聚类结果一致,集中在一个区域的种质亲缘关系较为紧密,澳大利亚种质位置较为分散,最分散材料为蔗茅属和细茎野生种。【结论】98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其中,澳大利亚种质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90-110-9、KN93-06和粤糖00-236较为特殊,在杂交组合选配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云瑞10系列低代甘蔗创新亲本两种方法评价结果
《中国糖料 》 2015
摘要:采用灰色接近度分析法、DTOPSIS分析法,对37份割手密种(Sacchrum spontaneum)血缘F1、F2(BC1)、F3(BC2)代及栽培原种间F1代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估值排序均超过对照种新台糖22号(ROC22,CK1)、粤糖93-159(YT93-159,CK2)的材料有22份,其中排在前7位的材料是:云瑞10-805、云瑞10-1237、云瑞10-773、云瑞10-1252、云瑞10-550、云瑞10-1256、云瑞10-830,是重点利用的材料;小于ROC22、大于粤糖93-159的材料有4份,可进一步作为观察材料;均小于对照种ROC22、粤糖93-159的材料有11份,可考虑淘汰;2两种分析方法排序基本一致,其中,灰色接近度的区分度是0.1458,DTOPSIS的区分度是0.4921;3综合评估结果与材料表现基本一致。灰色接近度分析法、DTOPSIS分析法均是简便有效的分析方法。


甘蔗胚性愈伤高效诱导系列研究Ⅰ.幼叶离体培养直接诱导胚性愈伤发生
《中国糖料 》 2015
摘要:以ROC22心叶为外植体,研究了取材部位、培养基蔗糖含量等因素对甘蔗胚性愈伤发生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不同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组合的作用,建立了无需继代、直接诱导高质量甘蔗胚性愈伤发生的体系。结果表明:顶端生长点以上5~6 cm区段最内层3片心叶为最适外植体;MS+2,4-D 3.0 mg/L+Dicamba 1.0 mg/L+6-BA 0.1 mg/L+DA-6 6.0 mg/L+CSN 4.0 mg/L+蔗糖40 g/L为最佳培养基;经28 d暗培养,心叶无需继代即可分化成为胚性愈伤,诱导率可达42.67%。所得胚性愈伤质量高、分化强,可用于甘蔗遗传转化研究。
关键词: 甘蔗 胚性愈伤 无继代诱导 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甘蔗野生血缘云瑞创新亲本的遗传力及配合力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含甘蔗野生血缘的云瑞2013系列创新亲本间相互杂交的68个组合及双对照,分析组合后代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云瑞创新亲本及组合对后代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所用亲本的遗传力表现明显不同,锤度、株高、茎径、丛有效茎、单茎重5个性状在组合、父本和母本中的遗传力均大于50%;一般配合力表现优异的材料有作为母本的云瑞09–928、云瑞05–628、云瑞10–559、云瑞10–648,云瑞09–525等超过双对照的21个材料和作为父本的云瑞05–458、云瑞06–4337、云瑞05–785、云瑞05–160,云瑞05–770等17个材料;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有高产、高糖型组合云瑞09–928×云瑞05–285、云瑞05–628×云瑞06–4337、云瑞10–559×云瑞05–271、云瑞09–772×云瑞05–207、云瑞10–648×云瑞05–785等28个组合,高产型组合云瑞07–3082×云瑞05–407、云瑞08–954×云瑞05–207、云瑞10–896×云瑞05–207、云瑞06–4679×云瑞10–915、云瑞10–291×云瑞08–1287,高糖型组合云瑞09–754×云瑞05–285、云瑞05–785×云瑞07–1226。
关键词: 甘蔗 云瑞创新亲本 遗传力 配合力 蔗茎产量 糖产量


8份甘蔗品种资源性状评价
《中国糖料 》 2015
摘要:8份甘蔗品种资源经过田间出苗、分蘖、宿根1年萌发、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生势等性状的调查和观察,在甘蔗生长成熟期进行测产、糖分检测,结果表明:新植、宿根1年平均产量超过双对照ROC22(95.98t/hm~2)、ROC16(83.80t/hm~2)的有5个材料,平均产量表现在101.59~136.71t/hm~2之间;新植、宿根1年平均糖分超过双对照ROC22(15.27%)、ROC16(15.12%)的有4个材料,平均糖分表现在15.42%~15.79%之间;新植、宿根1年平均含糖量超过双对照ROC22(14.75t/hm~2)、ROC16(12.65t/hm~2)的有4个材料,平均含糖量表现在15.76~21.23t/hm~2之间,这些优异品种资源可用于甘蔗遗传改良。


34份甘蔗栽培原种抗褐锈病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甘蔗栽培原种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甘蔗栽培原种资源中的分布状况,可以帮助筛选甘蔗原种抗源种质,提高抗褐锈病育种效率。本研究于2013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4份甘蔗栽培原种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苗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4份供试材料中,1级高抗至3级中抗的有26份,占76.5%。其中13份材料表现1级高抗,占38.2%,6份材料表现2级抗病,占17.6%,7份材料表现3级中抗,占20.6%。分子检测结果显示:34份供试材料中25份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出现频率为73.5%;其余1份抗病材料和8份感病材料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本研究结果显示了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甘蔗栽培原种资源中褐锈病抗性主要由Bru1控制,这一发现为利用Bru1防治由黑顶柄锈菌引起的甘蔗褐锈病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 甘蔗 栽培原种 抗褐锈病基因Bru1 分子检测


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杂交后代BC_1核型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蔗属热带种(Saccharum officinarum)越南牛蔗和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 Keng)云南95-20杂交后代BC_12个无性系(云南06-278和云南06-279)的根尖进行染色体制片,用以鉴定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BC_1后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110,云南06-278和云南06-279核型公式分别为2n=110=116m+4sm和2n=110=102m+8sm,核型分别为2B和2C类型。根据BC_1后代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推断杂交F1子代与甘蔗商业品种新台糖10号(ROC10)杂交时,染色体以2n+n方式遗传到BC_1后代。

